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1-01-19 高分子科技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

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然而,由於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的帶隙通常較寬,在長波區域吸收有限,因此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相對較低。目前,大部分高性能高分子受體材料都是基於含醯亞胺的缺電子單元構建,主要以長期以來廣泛使用的苝二醯亞胺(PDI)和萘二醯亞胺(NDI),以及最近發展的梯狀雙噻吩醯亞胺(BTIn)等為主(圖 1)。雖然基於PDI和NDI的高分子受體材料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由於其相對寬的帶隙和在近紅外區域較弱的吸收,最近基於PDI和NDI高分子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發展相對緩慢,吸收不足也成為限制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性能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圖1總結了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取得的短路電流和能量轉換效率。可以明顯發現,所有高性能的高分子受體材料所製備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短路電流密度都小於19 mA cm−2(圖 1),遠低於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構建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短路電流密度值。因此,發展在近紅外區域具有強、寬吸收特性和優異電荷傳輸性能的新型n型高分子半導體對突破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短路電流以及能量轉換效率較低的關鍵問題十分重要。


圖1 (a)文獻中報導的代表性的高分子受體材料和其製備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短路電流密度及能量轉換效率;(b)本論文報導的具有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及其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短路電流密度及能量轉換效率。

由於氰基的強拉電子能力, 5,6-二氰基-2,1,3-苯並噻二唑(DCNBT)是一個高度缺電子單體,同時將是構建高性能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重要單元。為解決現有高分子受體材料吸收上的不足,本工作將DCNBT引入到高分子主鏈,利用「強給體-強受體」構建窄帶隙高分子半導體的設計策略。通過使用含氧橋聯的引達省單元與DCNBT聚合構建了兩個n型高分子半導體DCNBT-TPC和DCNBT-TPIC(圖 1)。由於其強分子內電荷轉移特性,在固體薄膜中,高分子DCNBT-TPC的吸收主要集中在600-900 nm,其異構體DCNBT-TPIC的吸收峰更為紅移,吸收主要集中在600-950 nm(圖2)。DCNBT-TPC和DCNBT-TPIC取得了超窄帶隙(1.38 eV和1.28 eV)並在長波區域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這樣的吸收特性打破了長期以來限制高分子受體材料在全聚合物電池中性能的瓶頸。


DCNBT的引入能使高分子具有一定的共面性,並在薄膜狀態具有不錯的結晶性。用DCNBT-TPC和DCNBT-TPIC作為電子傳輸層製備的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分別獲得了高達1.72和0.16 cm2 V−1 s−1的電子遷移率,該遷移率與經典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N2200相當,甚至更高。當使用p型高分子半導體PBDTTT-E-T作為給體材料時,基於DCNBT-TPC製備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器件獲得了19.44 mA cm−2的短路電流密度和9.26%的能量轉換效率。令人欣慰的是基於DCNBT-TPIC製備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器件獲得了高達22.52 mA cm−2的短路電流密度和10.22%的能量轉換效率(圖2)。值得注意的是,基於DCNBT-TPIC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是第一個使用具有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受體取得超過10%的能量轉化效率和光響應達到950 nm的器件。這表明氰基可以用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高分子受體材料並取得了優異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性能,也反映了氰基作為強拉電子基團能明顯提升高分子半導體的n型器件性能。

圖2(a)高分子給體材料PBDTTT-E-T、高分子受體材料DCNBT-TPC和DCNBT-TPIC在薄膜態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b)PBDTTT-E-T、DCNBT-TPC和DCNBT-TPIC能級示意圖;(c)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電流-電壓特徵曲線;(d)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外量子效率特徵曲線。

該論文以題為「High-Performance All-Polymer Solar Cells Enabled by n-Type Polymers with an Ultranarrow Bandgap Down to 1.28 eV」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馮奎博士為該工作的第一作者,郭旭崗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19M662696)和深圳市基礎研究面上項目(JCYJ20190809162003662、JCYJ20180504165709042和JCYJ20170817105905899)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001476

課題組網址:

http://faculty.sustech.edu.cn/guoxg/


高分子科技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info@polymer.cn

歡迎專家學者提供稿件(論文、項目介紹、新技術、學術交流、單位新聞、參會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並請註明詳細聯繫信息。高分子科技®會及時推送,並同時發布在中國聚合物網上。

歡迎加入微信群 為滿足高分子產學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陸續開通了包括高分子專家學者群在內的幾十個專項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產業技術、企業家、博士、研究生、媒體期刊會展協會等群,全覆蓋高分子產業或領域。目前匯聚了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研發中心的上萬名頂尖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及企業家。

申請入群,請先加審核微信號PolymerChina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並請一定註明:高分子+姓名+單位+職稱(或學位)+領域(或行業),否則不予受理,資格經過審核後入相關專業群。

相關焦點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Mater. 2020, 32, 2001476[5]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在多種有機電子器件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性能,但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醯亞胺基高分子在長波區域的吸收存在明顯的瓶頸,很少能超過800 nm,而且在該區域的吸光係數偏低。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南科大郭旭崗《Nat. Mater.》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Nat.Mater.》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34;的社論。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鳳課題組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Joul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團隊合成的一種定位三氟甲基取代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該材料可通過H/J聚集的協同作用形成具有更多電子跳躍傳輸結點的三維網絡結構,可極大改善電荷在分子間的傳輸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寬帶隙太陽能電池材料及其疊層器件研究獲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具有質量輕、柔性及低成本等獨特的優勢,近10多年來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如何在拓寬材料分子吸收的同時,保持高開路電壓是有機光伏領域一個重要研究內容。採用疊層器件結構將兩個具有不同吸收範圍的單結電池串聯起來,可以同時實現寬吸收光譜與高開路電壓,是提升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電子受體材料,以PCBM為代表的富勒烯類n-型有機半導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基於聚合物-富勒烯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已經突破11%。  近期,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學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實驗室侯劍輝課題組研究人員進一步將PBDB-T與市售非富勒烯型受體材料ITIC共混構建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在小面積器件(
  • 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團隊:創造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新記錄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裴堅團隊在高性能n型分子摻雜劑/導電高分子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n型摻雜是一種調節有機半導體界面和體相中電子載流子濃度以增強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手段。相比眾多成熟的p摻雜方法,有機半導體的n型摻雜非常具有挑戰性。n摻雜劑作為還原性物質,其穩定性和摻雜能力往往很難兼顧。n摻雜劑完成摻雜之後形成的正離子往往與有機半導體的混溶性較差,使得難以獲得均一、穩定的n摻雜。因此,高效、均一、穩定的n摻雜方法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難點。
  • 吉林大學王曉峰教授課題組構築全新太陽能電池體系取得突破
    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當中儲量最為豐富,對環境最為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這樣一種低成本、環境友好的太陽能電池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從而解決我國的能源與環境問題,從根本上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 Chem綜述:高性能n型聚合物半導體: 應用、最新進展和挑戰
    n型有機半導體是幾種有機光電子器件所必需的,因為p-n結、互補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和電子傳輸中間層在這些器件中無處不在。
  • 武大閔傑團隊:能量損失僅0.47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武漢大學閔傑課題組為了提高聚合物受體材料的光吸收性能並降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能量損失,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聚合物受體材料PYT,該聚合物受體不僅具有高吸光係數9.79×104 cm-1,而且其光學帶隙僅為1.42 eV。通過引入聚合物給體PM6,獲得了能量損失僅為0.47 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13.43%)。
  • 集成太陽能電池光電流新記錄
    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第三方認證效率已經超過了25%。然而,迄今為止,絕大多數高效PSCs的光敏層材料為中帶隙(1.5–1.6 eV)的ABX3型鈣鈦礦材料,導致PSCs吸收邊小於850 mn。因此缺乏對近紅外區域的太陽光吸收進而限制電池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全聚合物太陽電池在可攜式充電、光伏一體化建築和新型可穿戴電子器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其光電轉換效率仍無法滿足產業應用要求,還需開發具有窄帶隙、高遷移率和高穩定性的聚合物材料,優化器件結構並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課題組: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新紀錄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19300327相關進展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課題組: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機太陽電池效率超過10%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和張志國副研究員:為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構建強吸收窄帶隙聚合物受體
  • 譚付瑞課題組關於新型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
    PBDFP-Bz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與已報導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對比近日,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譚付瑞課題組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方面的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該工作以「Novel benzo[1,2-b:4,5-b']difuran-based copolymer enables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small energy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Conducting polymers forward」的社論。
  •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光伏電池依託有機高分子活性層,與晶體矽、碲化鎘薄膜等半導體相比,在機械柔性方面有先天優勢。然而,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微米彎曲半徑下的連續變形循環過程中的機械耐久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為了得到機械性能穩定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需要器件各功能層包括電極、界面層和活性層都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