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2020-09-22 南方科技大學

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Conducting polymers forward」的社論。


早期研究


在一次聚合實驗中,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Hideki Shirakawa)教授的一位學生誤將高於正常當量1000倍的催化劑加入到乙炔的聚合反應中,得到了一種亮銀色聚合物的反式聚乙炔薄膜(圖 1)。大約與白川英樹進行聚乙炔薄膜研究的同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的麥克迪爾米德(Alan G. MacDiarmid)教授從1973年開始,也一直在從事著不同尋常的導電無機聚合物(SN)x的研究。1975年,麥克迪爾米德報告了他的研究工作,並展示出他們製備的無機聚合物(SN)x的金黃色薄膜。在會議休息期間,白川英樹與麥克迪爾米德交流,並仔細觀看了麥克迪爾米德的樣品,同時也將自己的銀白色聚乙炔薄膜樣品展示給麥克迪爾米德,兩位素不相識的化學家都被對方的樣品所迷住,麥克迪爾米德立即邀請白川英樹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他和物理系教授黑格(Alan J. Heeger)合作研究。1976年,白川英樹應麥克迪爾米德的邀請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黑格、麥克迪爾米德合作進行聚乙炔膜電導性的改進研究。他們通過碘摻雜,導電性增加了一千萬倍(圖 1),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全有機導電聚合物——碘摻雜聚乙炔。該聚合物具有接近金屬的導電性,研究成果1977年發表,震驚世界。

圖 1. 反式聚乙炔的(a)化學結構和(b)摻雜後導電率取得了一千萬倍的提升,從而實現了絕緣體到導體的轉變。

三位科學家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有機聚合物的看法,從絕緣「塑料」到導電功能材料,開創了有機電子學領域。23年後,他們三人因發現導電聚合物而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後的20年,隨著更多材料化學家、應用物理學家和電子工程師的加入這一研究,導電聚合物和有機電子領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發展,產生了許多革命性的科研成果,並讓有機電子器件走進了千家萬戶,如現在廣為使用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手機和電視。

圖 2. 導電聚合物的摻雜、化學結構和合成.

如圖 2所示,在發現聚乙炔之前,導電聚合物的原型是無機材料聚氮化硫(SN)x,這種材料表現出固有的(非摻雜)金屬電導率。在(SN)x中,所有鍵的長度相等,這意味著沿聚合物主鏈的鍵長交替值(BLA)為零,這是實現高導電性的關鍵特徵。然而,當鏈的BLA≠0時,聚乙炔的結構在能量上更穩定,從而在價帶的頂部和導帶的底部之間具有能隙(Eg),從而有機聚合物在非摻雜條件下表現出絕緣特性。通過摻雜可以減少聚合物的能隙並大幅度提高載流子密度,實現不同程度的半導體行為,甚至導體特性。有機化學家很快意識到,使用(雜)芳香環可以設計具有可調整的(半)導電特性(CP)的未摻雜聚合物。因此,從1980年代發現重要的CP(例如聚苯胺和聚吡咯)開始,到1990年代,(半)導電聚合物的種類實現了爆發式的發展,並可以通過不同的化學合成策略實現了各種結構。

在應用和商業化方面的努力


CP的應用取決於它們的加工特性、摻雜(電荷密度)水平、氧化還原特性以及電荷傳輸是純電子的還是混合的離子/電子類型。在電化學合成聚苯胺或聚吡咯中,物體可以被塗上一層高導電聚合物薄膜;這為探索將CP用作電池電極材料和抗靜電/電磁屏蔽開闢了道路。雖然將其用作抗靜電/電磁屏蔽已實現了廣泛的商業化(CP市場在2018年達到約9億美元),但是基於CP的商用電池並不成功,因為CP的成本很高,要想與無機材料比較,CP的成本需要小於50美元/kg。

圖 3. 導電聚合物的應用.

CP更大商業市場的應用包括用於光伏模塊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用於顯示器和邏輯電路的有機薄膜電晶體以及用於顯示器和照明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圖2所示)。此外,CP可作為新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空穴和電子傳輸層,儘管取得了很高的能量轉化效率,然而,這項年輕技術的商業前景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關於未來


通過三個相互關聯的研究努力,CP的領域將繼續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新的分子設計和化學合成,基礎研究以改進對材料的理解和發現新的現象,探索用於商業化的新領域或對現有領域深入挖掘。對於既有和新的CP,開發有效的合成方法至關重要。此外,避免有毒試劑和副產物的化學合成方法將增強可持續性發展並具有真正的成本優勢。進一步的進展將來自對單分子鏈和超分子水平的電荷傳輸的深入物理研究。此外,具有生物兼容性、優異機械柔韌性/可拉伸性的CP,對生物電子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

圖 4. 導電聚合物的未來發展方向.

從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到當今的研究,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實現巨大的發展。20世紀的科學發現在21世紀發揚光大,科學家們相信,導電聚合物(包括聚合物半導體)將繼續成為材料科學的前沿領域,並擴展到其他學科和行業。

相關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78-5.pd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92-7.pdf

相關焦點

  • 南科大郭旭崗《Nat. Mater.》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Nat.Mater.》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34;的社論。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自然科學類獎聚焦基礎研究創新,此次共有兩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南科大盧海舟、王春明、何洪濤、杜宗正的「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運」位居其一。據悉,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南科大物理系和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研究興趣是利用量子場論方法研究拓撲物質等新材料中的物相和電子輸運,已有多個理論工作被實驗支持和應用。
  • 導電聚合物如此有魅力!9篇《自然·材料》一網打盡
    (圖1),從此,共軛聚合物正式進入導電材料領域。碘蒸氣對聚乙炔導電性的影響自從聚乙炔打開「導電聚合物」的大門,其發展勢頭銳不可當。從單純利用材料導電性製備電池並走向產業化,到現在交叉領域的滲透研究,導電聚合物一次次向我們展示其背後潛在的巨大魅力。
  • 東北大學理學院在導電聚合物儲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我校理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張明玥的研究論文「Redox Poly-Counterion Doped Conducting Polymers for Pseudo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在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化學系劉曉霞教授和宋禹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我校分析測試中心在TEM測試方面提供了關鍵測試數據支撐服務
  • 導電高分子材料應用研究
    從那以後,導電高分子材料這一門新興的學科就此迅速發展,成為材料學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之後,又相繼開發出了聚吡咯、聚苯硫醚、聚酞菁類化合物、聚噻吩、聚苯胺、聚對苯撐乙烯等導電高分子材料。導電高分子材料應用聚合物二次電池導電高分子具有可逆的電化學氧化還原性能,因而適宜做電極材料,製造可以反覆充放電的二次電池
  •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M》綜述:形狀記憶聚合物及複合材料的機理、材料及應用
    文章系統地總結了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種類及形狀記憶機理,並對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複合材料的多種驅動方式及不同領域的應用前景做了一個系統詳細的講解。通常將形狀記憶聚合物與導電碳材料結合可以提高聚合物的電導率,使其可以響應電刺激;這些導電碳材料包括炭黑、碳納米管、碳纖維以及氧化石墨烯。磁驅動的優點是可以遠程控制形狀記憶聚合物的變形,通過精準調控磁場大小以及方向,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形狀記憶變形過程。製備可磁驅動的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需要將磁性顆粒或磁流體與形狀記憶聚合物混合。
  • 南科大賈鐵爭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賈鐵爭課題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ozlowski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成果以「Transition-metal-free formal cross-coupling of aryl methyl sulfoxides and alcohols via nucleophilic activation of C-S bond」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顛覆傳統的快速導電聚合物
    多年來,我們一直相信有序的聚合物鏈可以增加塑料的導電率,並以此來研究新一代聚合物。
  • 新型導電聚合物材料及膜導電性測量儀研發成功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類交聯的導電聚合物材料及其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通過了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
  • 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
    在南科大,所有本科生都有機會參與教授課題組進行科研學習,提升基礎科研能力及相關技能。近期,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今天,小編帶你一覽他們的風採。 跳轉閱讀 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 1
  • 南科大李闖創團隊在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領域發表多篇綜述評論文章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李闖創課題組先後應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等多個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綜述性評論文章,從多個角度對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領域進行系統性總結和展望。
  • 石墨烯增強導電聚合物水凝膠,製成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石墨烯增強導電聚合物水凝膠,製成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發表時間:2018/4/10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新型玻璃狀聚合物薄膜材料 可實現透明電子元件導電
    摘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可導電玻璃狀透明聚合物薄膜材料,這種材料導電性優於普通聚合物,易於大規模製造,成本低於氧化銦錫薄膜導電材料。 材料學中透明性與導電能力難以兩全,傳統的玻璃作為透明性極佳的材料卻是絕緣體,而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通常增加氧化銦錫薄膜塗層實現導電,聚合物製備雖然較低成本,但為了讓它們實現導電通常需要採用化學摻雜工序
  • 南科大女孩吳子珊:希望學成後回深圳當創客
    剛剛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南科大時,吳子珊突然發現,周圍的許多同學成績都比她優秀,開始兩個月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身邊好多同學以前都學過,而她卻沒有。「教授很高興呀,以為我們都會呢,可他不知道不包括我。」課堂上屢次被教授點名回答問題,她都有「要跪了」的絕望感覺。吳子珊回憶說:「大一是我最難熬的一年,也是我成長最快的一年,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大的學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