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2021-01-21 高分子學報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與P-型高分子半導體相比,由於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挑戰,N-型聚合物半導體的研究明顯滯後,高性能的N-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仍較少報導,但N-型半導體作為電子傳輸材料,是與P-型半導體一起構建PN結所必須的。高性能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匱乏大大阻礙了高分子半導體在有機電子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因此,設計和開發新的高性能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將對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作用。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課題組一直致力於新穎的N-型醯亞胺基高分子半導體的設計和開發, 2008年郭旭崗等人首次合成了基於萘二醯亞胺(NDI)的共軛高分子(Org. Lett. 2008, 10, 5333-5336),經過十餘年發展,NDI基聚合物現已經成為有機半導體領域中最為重要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另外一個重要的醯亞胺構建單元,聯噻吩醯亞胺(bithiophene imide, BTI),為新醯亞胺的拓展提供了絕佳機遇,其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電子性質及基於BTI的高分子半導體表現出了優異的N-型器件性能。他們課題組在BTI基單體的設計開發方面做了系統性的研究工作,設計和合成了一系列梯形半導體材料。他們利用BTI上α和β-位易於化學修飾和功能化的特性,合成了一系列稠環BTI基衍生物,其中最長的BTI5含有15個噻吩環和5個醯亞胺基團(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924-9929),在電晶體和全聚合物電池中取得了可比擬NDI和苝二醯亞胺(PDI)聚合物的器件性能(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304-15308; J. Am. Chem. Soc. 2018, 140, 6095-6108)。考慮到噻吩的富電子特性,他們引入更加缺電子的噻唑單元,噻唑的引入能夠有效地減小空間位阻,同時促生分子內S…N非共價鍵作用。它的引入使得噻唑醯亞胺單元(DTzTI和BTzI)在進一步降低能級的同時也有利於提升分子的平面性,從而實現N-型器件性能的提升(Adv. Mater. 2018, 30, 1705745; Chem. Mater. 2018, 30, 7988-8001)。同時,他們在噻吩的β-位引入氟原子,成功製備出新穎的氟取代醯亞胺及其高分子半導體,氟原子的引入促成了分子內S…F非共價鍵作用,提高了分子主鏈的共面性,醯亞胺上引入氟原子使整個分子骨架具有更低能級,提升了N-型器件性能(Adv. Mater. 2019, 1807220)。

郭旭崗課題組在《高分子學報》2019年第9期(即將出版)發表的特約專論中系統評述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首先介紹了代表性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及N-型高分子的設計策略,然後系統地介紹了新型醯亞胺基高分子半導體在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從材料設計和化學合成角度出發,重點闡述了材料的結構-性能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基於新型醯亞胺的高分子半導體在電子結構和形貌方面優勢。通過在噻吩β位引入不同的修飾基團(如CN等)或進行共軛長度的延伸等方式,能夠進一步有效地調控缺電子單元的基本性質,為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的設計和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更優異的構建單元和多樣化的可行性。最後,本專論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郭旭崗,男,1976年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於1999和2002年在蘭州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導師:楊正銀教授),2009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Mark  D.  Watson教授),2009  ~  2012年在美國西北大學Tobin  J.Marks教授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2012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任副教授,2018年晉升為教授。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深圳市孔雀團隊等項目8項。2013年入選深圳市孔雀計劃B類人才,2018年被評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及其光電器件。

Yong-qiang Shi, Ying-feng Wang, Xu-gang Guo. Recent Progress of Imide-Functionalized N-type Polymer Semiconductors.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019, 50(9).

史永強, 王英鋒, 郭旭崗.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高分子學報,2019, 50(9).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00

www.gfzxb.org

電話:010-62588927

高分子學報

相關焦點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Chem綜述:高性能n型聚合物半導體: 應用、最新進展和挑戰
    為此,人們發明了大量的n型有機半導體,包括基於小分子和聚合物的有機半導體,每一種都有其優缺點。與小分子相比,聚合物可以提供成膜性能更好的配方,更好的形態穩健性,以及更好的機械柔韌性和延伸性的薄膜和器件。此外,由於相應的溶液具有更廣泛的流變特性,聚合物更容易採用基於溶液的加工技術,因此可以實現高通量、高性價比的大面積器件製造。
  • 《高分子學報》2018特約專論和綜述——光電高分子
    以下是《高分子學報》2018年第2期「光電高分子」專輯的特約專論和綜述文章,長按文章下面的二維碼可直達原文界面,歡迎閱讀關注。特約專論聚集誘導發光聚合物胡蓉, 辛德華, 秦安軍, 唐本忠高分子學報. 2018, (2): 132-144DOI: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7280The progresses on the
  • :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苝二醯亞胺(PDIs)和萘二醯亞胺等亞芳基二醯亞胺由於其原料易得,化學合成簡單且易修飾,高電子遷移率和優異的化學/光穩定性等優點,被廣泛用於構建OFETs和OPs等半導體器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大π-骨架和強π-π分子間相互作用會減弱其固態發射。
  • 上海有機所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有機薄膜場效應電晶體(OTFT)因其在輕薄、可彎折、個性時尚的有機電子產品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有機電子學中的研究熱點。p型和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對於OTFT的發展同等重要,因為由p型和n型OTFT共同構築的有機互補電路具有功耗低、操作速度快、噪音容限大等優點,可廣泛用於各種有機數字電路,是實現有機電子器件應用的基礎。
  • 裴堅團隊在高性能n型分子摻雜劑/導電高分子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n型摻雜是一種調節有機半導體界面和體相中電子載流子濃度以增強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手段。相比眾多成熟的p摻雜方法,有機半導體的n型摻雜非常具有挑戰性。n摻雜劑作為還原性物質,其穩定性和摻雜能力往往很難兼顧。n摻雜劑完成摻雜之後形成的正離子往往與有機半導體的混溶性較差,使得難以獲得均一、穩定的n摻雜。因此,高效、均一、穩定的n摻雜方法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難點。
  • 具有螢光的非經典噻吩醯亞胺類n-型半導體材料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孟鴻教授課題組設計合成了基於異苯並噻吩類的醯亞胺類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電子受體材料,以PCBM為代表的富勒烯類n-型有機半導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基於聚合物-富勒烯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已經突破11%。近年來,多種具有優良特性的非富勒烯型受體被設計出來,如萘二醯亞胺類聚合物受體N2200、A-D-A型小分子ITIC、苝二醯亞胺類小分子和聚合物受體等。上述新型受體為製備高效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提供了可能。
  • 《Science》子刊:日本開發出史上性能最強大的n-型有機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OSCs)是製造下一代有機電子器件的重要活性材料。然而,在電荷載流子遷移率和環境穩定性方面,n-型OSCs的發展落後於p-型OSCs。這是由於缺乏滿足要求的分子設計。近日,日本東京大學和國立高級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的Toshihiro Okamoto等研究者基於具有挑戰性的分子特性,包括一個π-電子的核心包含電負性N原子和取代基,介紹了n-型OSCs的設計與合成。
  • 環氧-亞胺樹脂研究進展1
    有些聚醯亞胺如聚醚醯亞胺(PEI)等與未固化環氧樹脂有很好的相容性和溶解性而已被用於環氧樹脂的增韌,由於其玻璃化溫度(Tg)與交聯環氧樹脂網絡的取相近,因此在提高環氧樹脂抗破壞性的同時。沒有降低(甚至提高)其他關鍵的層壓性能和熱/溼性能。
  •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環境友好型中溫區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首次在環境友好型SnTe基熱電材料中引入二維範德瓦爾斯(van der Waals)面缺陷以增大其平均熱電優值,為中溫區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南科大郭旭崗《Nat. Mater.》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Nat.Mater.》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34;的社論。
  • 先進高分子複合材料論壇開幕 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行業發展
    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長沙11月8日電 11月7日下午,由株洲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辦,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先進高分子複合材料論壇在長沙舉行,高分子複合材料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精英們齊聚一堂,分享觀點、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共同探討行業最新動態,把握行業未來發展。
  • 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進展
    有機半導體是各類光電設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材料。然而n型有機半導體(電子傳輸)的開發遠遠落後與p型(孔穴傳輸)有機半導體。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另一種是在諸如Morita-Baylis-Hillman反應和C-H加成中活化烯烴與亞胺之間的偶聯反應。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來源豐富的烯烴如苯乙烯和α-烯烴與亞胺的偶聯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文獻報導利用路易斯酸催化的苯乙烯及其衍生物與高度活化的亞胺直接偶聯得到烯丙基胺(Scheme 1c)。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Conducting polymers forward」的社論。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