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09-12 高分子科學前沿

柔性電子領域快速發展,在生物/醫療傳感及通訊、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相應地,對於與之相匹配的柔性、可拉伸形變的能源供給器件有重要需求。有機光伏電池依託有機高分子活性層,與晶體矽、碲化鎘薄膜等半導體相比,在機械柔性方面有先天優勢。然而,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微米彎曲半徑下的連續變形循環過程中的機械耐久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為了得到機械性能穩定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需要器件各功能層包括電極、界面層和活性層都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印華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聚合物、金屬離子配位的陰極界面層。他們從聚合物陰極修飾材料聚乙烯亞胺(PEI)出發,通過採用鋅離子進行配位,獲得了光電性能、機械性能均優的電子傳輸層PEI-Zn。基於此界面層材料,在1.3微米的柔性基底PEN上,分別以PEDOT:PSS和AgNWs為底電極,以PBDB-T-2F:Y6為活性層,實現了效率為12.3%和15.0%的,整體厚度小於2微米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a)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器件結構和實物圖;圖(b)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PEDOT:PSS和AgNWs電極上的器件性能

該團隊前期的工作表明(Adv. Mater. 2019, 31, 1806616. J. Mater. Chem. A 2018, 6, 2273.),常用的聚合物界面層聚乙烯亞胺(PEI)或其乙氧基化衍生物PEIE易與非富勒烯受體發生反應的。而鋅離子的配位,使PEI上胺基電子發生轉移,減弱了PEI 的界面反應活性,抑制了PEI與非富勒烯活性層的反應。通過調控PEI與鋅離子的比例,作者獲得了適合多種非富勒烯活性層的PEI-Zn條件。當Zn-N原子比超過4:1時,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表現出優異的光電轉換性能。另外,PEI-Zn繼承了聚合物PEI機械性能優異的特點,與傳統的電子傳輸層ZnO相比,PEI-Zn能承受的最大彎曲應變是ZnO的兩倍。彎曲測試中可見ZnO表面的裂紋,而PEI-Zn表面則完好。

圖(a)不同比例的PEI-Zn器件性能;圖(b)PEI-Zn和PEI與IT-4F溶液的反應;圖(c)不同比列的PEI-Zn的XPS;圖(d)PEI-Zn與ZnO的機械性能比較。

在實現的超薄有太陽能電池後,該團隊通過與預拉伸的彈性體相結合,測試了超薄器件的機械性能。研究發現,與ZnO相比,PEI-Zn作為電子傳輸層時,在不同的電極體系(ITO、AgNWs和PEDOT:PSS)都表現出了更優的機械性能,這也主要得益於它本身良好的機械耐受性。當聚合物PEDOT:PSS作為電極時,超薄器件在45%的皺縮形變下,彎曲100次,器件性能幾乎不變,展現了優異的機械性能。最後,該團隊將超薄器件貼附在手指關節,在手指彎曲伸展過程中顯示出可逆的電流輸出。

超薄器件的機械循環性能(a)ITO電極;(b)AgNWs電極;(c)PEDOT:PSS電極;(d)超薄器件在手指關節的展示。

該團隊進一步介紹,PEI-Zn材料同時具備優異的光電性能、化學穩定性和機械柔性,既能與多種印刷電極(包括AgNWs和PEDOT:PSS電極)相兼容,又能與非富勒烯活性層體系(PBDB-T-2F:IT-4F和PBDB-T-2F:Y6)相兼容,在柔性電子和印刷電子領域有重要意義。

相關工作以「Robustmetal ion-chelated polymer interfacial layer for ultraflexible non-fullereneorganic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 2020,11, 4508.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覃飛、王文、孫露露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論文合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候劍輝研究員,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的Takao Someya教授和日本理化所的Kenjiro Fukuda研究員。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373-0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柔性電子領域快速發展,在生物/醫療傳感及通訊、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相應地,對於與之相匹配的柔性、可拉伸形變的能源供給器件有重要需求。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Efficiency Single-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含有氫鍵作用的苝醯亞胺類材料陰極界面材料(PDINN,分子結構見圖1),研究發現通過適當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可行途徑。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1976年出生的葛子義,1999年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2004年獲中科院化學所博士學位,2005年前往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從事有機光電研究。2009年,33歲的葛子義回國,受聘華東理工大學教授。2010年,加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擔任「有機光電化學」學科帶頭人、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課題組組長至今。「光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活性層研究我們就做了將近8年。」
  • 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團隊:微納結構生長助力共軛配位聚合物的...
    π-d共軛配位聚合物(CCPs)與π-π共軛有機高分子材料非常相似,同樣具有柔韌性、容易通過分子設計實現結構改性、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小、易人工合成等諸多優勢。
  • Solar RRL: 無機界面材料的有機鈍化-助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年前橫空出世,短短數年效率已經接近晶矽電池,穩定性也有巨大提升,被視為下一代最有潛力的太陽能電池技術。 界面工程對於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分重要,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李剛教授課題組最近針對這一問題,引入了一種新的界面工程方法:即用 聚(環氧乙烷)(PEO)修飾二氧化錫SnO2量子點(QD)薄膜,用來提高電子的傳輸。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課題組: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新紀錄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19300327相關進展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課題組: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機太陽電池效率超過10%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和張志國副研究員:為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構建強吸收窄帶隙聚合物受體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雖然新的活性層材料,如非富勒烯受體和多離子混合鈣鈦礦等,是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新型器件結構以及界面層材料同樣不可或缺。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而言,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相互折衷,是早期限制器件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頸之一。
  • 西南大學:聚合物織構結構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
    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宋群梁教授創新團隊在低成本倒置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方面最近取得了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Coordinated Optical Matching of a Texture Interface Made from Demixing Blended Polymers
  • 2019湖北華中科技大學陳煒教授招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向博士後5人...
    陳煒教授課題組主要從事面向應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化學,半導體光電物理與化學等。陳煒教授截至目前的論文他引超過4100餘次,2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5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H因子為34。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8項,已獲授權6項,申請PCT國際專利2項。以第一作者撰寫太陽能電池相關中、英文專著各1章。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國際太陽能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0餘次。陳煒教授先後主持國家級課題6項,其中國家人才項目2項。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導體的異質結或金屬半導體界面附近產生的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應是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一激子被各種因素引起的靜電勢能分離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時,光敏材料被激發產生電子和空穴對,在太陽能電池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分離和傳輸,然後被各自的電極收集。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EnergyChem 期刊人物專訪~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
    」王成亮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導。2005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化學所。隨後依次在香港中文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和伊爾梅瑙理工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入華中科技大學。一直從事於有機高分子材料及其在有機電子學和儲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發表第一和通訊論文30餘篇,包括Chem. Rev.,Chem.Soc. Rev.,Chem,Adv. Mater.,Angew. Chem.,J. Am. Chem. Soc.
  • 有機陰極,使高性能固態鈉離子電池成為可能!
    博科園:本文為材料科學類固態鈉離子電池比傳統鋰離子電池安全得多,後者有起火和爆炸的風險,但它們的性能太弱,無法抵消安全優勢。研究人員他們正在研製一種有機陰極,這種陰極可以顯著提高穩定性和能量密度。據《Joule》報導,這種性能的提高與兩個關鍵發現有關:電解液與陰極之間通常在循環過程中形成的電阻界面可以逆轉,延長循環壽命;有機陰極的靈活性允許它在與固體電解質界面上保持親密接觸,即使在循環過程中陰極膨脹和收縮。通訊作者、休斯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姚燕(音譯)說:與以前的無機陰極相比,庇里牛斯山的有機陰極PTO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他表示,基本定律同樣重要。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件越來越有前景。
  • 「超快相機」揭秘未知原理,南大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太陽能是綠色環保可持續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已成為新興產業。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發電造價昂貴,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