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09-16 科轉雲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柔性電子領域快速發展,在生物/醫療傳感及通訊、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相應地,對於與之相匹配的柔性、可拉伸形變的能源供給器件有重要需求。有機光伏電池依託有機高分子活性層,與晶體矽、化鎘薄膜等半導體相比,在機械柔性方面有先天優勢。然而,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微米彎曲半徑下的連續變形循環過程中的機械耐久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為了得到機械性能穩定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需要器件各功能層包括電極、界面層和活性層都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印華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聚合物、金屬離子配位的陰極界面層。他們從聚合物陰極修飾材料聚乙烯亞胺(PEI)出發,通過採用鋅離子進行配位,獲得了光電性能、機械性能均優的電子傳輸層PEI-Zn。基於此界面層材料,在1.3微米的柔性基底PEN上,分別以PEDOT:PSS和AgNWs為底電極,以PBDB-T-2F:Y6為活性層,實現了效率為12.3%和15.0%的,整體厚度小於2微米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

圖(a)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器件結構和實物圖;圖(b)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PEDOT:PSS和AgNWs電極上的器件性能

該團隊前期的工作表明(Adv. Mater. 2019, 31, 1806616. J. Mater. Chem. A 2018, 6, 2273.),常用的聚合物界面層聚乙烯亞胺(PEI)或其乙氧基化衍生物PEIE易與非富勒烯受體發生反應的。而鋅離子的配位,使PEI上胺基電子發生轉移,減弱了PEI 的界面反應活性,抑制了PEI與非富勒烯活性層的反應。通過調控PEI與鋅離子的比例,作者獲得了適合多種非富勒烯活性層的PEI-Zn條件。當Zn-N原子比超過4:1時,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表現出優異的光電轉換性能。另外,PEI-Zn繼承了聚合物PEI機械性能優異的特點,與傳統的電子傳輸層ZnO相比,PEI-Zn能承受的最大彎曲應變是ZnO的兩倍。彎曲測試中可見ZnO表面的裂紋,而PEI-Zn表面則完好。

圖(a)不同比例的PEI-Zn器件性能;圖(b)PEI-Zn和PEI與IT-4F溶液的反應;圖(c)不同比例的PEI-Zn的XPS;圖(d)PEI-Zn與ZnO的機械性能比較。

在實現的超薄有太陽能電池後,該團隊通過與預拉伸的彈性體相結合,測試了超薄器件的機械性能。研究發現,與ZnO相比,PEI-Zn作為電子傳輸層時,在不同的電極體系(ITO、AgNWs和PEDOT:PSS)都表現出了更優的機械性能,這也主要得益於它本身良好的機械耐受性。當聚合物PEDOT:PSS作為電極時,超薄器件在45%的皺縮形變下,彎曲100次,器件性能幾乎不變,展現了優異的機械性能。最後,該團隊將超薄器件貼附在手指關節,在手指彎曲伸展過程中顯示出可逆的電流輸出。

超薄器件的機械循環性能(a)ITO電極;(b)AgNWs電極;(c)PEDOT:PSS電極;(d)超薄器件在手指關節的展示。

該團隊進一步介紹,PEI-Zn材料同時具備優異的光電性能、化學穩定性和機械柔性,既能與多種印刷電極(包括AgNWs和PEDOT:PSS電極)相兼容,又能與非富勒烯活性層體系(PBDB-T-2F:IT-4F和PBDB-T-2F:Y6)相兼容,在柔性電子和印刷電子領域有重要意義。

相關工作以「Robustmetal ion-chelated polymer interfacial layer for ultraflexible non-fullereneorganic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 2020,11, 4508.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覃飛、王文、孫露露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論文合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劍輝研究員,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的Takao Someya教授和日本理化所的Kenjiro Fukuda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光伏電池依託有機高分子活性層,與晶體矽、碲化鎘薄膜等半導體相比,在機械柔性方面有先天優勢。然而,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微米彎曲半徑下的連續變形循環過程中的機械耐久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為了得到機械性能穩定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需要器件各功能層包括電極、界面層和活性層都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PDINN,分子結構見圖1),研究發現通過適當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可行途徑。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型光電轉換技術,具有輕、薄、柔的獨特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 Solar RRL: 無機界面材料的有機鈍化-助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年前橫空出世,短短數年效率已經接近晶矽電池,穩定性也有巨大提升,被視為下一代最有潛力的太陽能電池技術。 界面工程對於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分重要,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李剛教授課題組最近針對這一問題,引入了一種新的界面工程方法:即用 聚(環氧乙烷)(PEO)修飾二氧化錫SnO2量子點(QD)薄膜,用來提高電子的傳輸。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導體的異質結或金屬半導體界面附近產生的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應是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一激子被各種因素引起的靜電勢能分離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時,光敏材料被激發產生電子和空穴對,在太陽能電池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分離和傳輸,然後被各自的電極收集。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葛子義說,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而言,界面修飾層對器件性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優化活性層吸收和調節其光場分布,而且還能調節電極的電荷收集勢壘,實現光生載流子的有效傳輸,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穩定性的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金屬或化合物界面材料,空氣穩定性差,且需通過蒸鍍、濺射方法成膜,能耗高,不利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低成本大面積製備。」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一種新的添加聚合物成分可以幫助有機太陽能電池產生柱狀納米結構
    如果電荷可以有效地通過電池的各個組件,那麼一種流行的基於聚合物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一種新穎的三組分混合物可使導電太陽能電池材料自對準列,這提高了效率。反過來,這使得可以製造的太陽能電池的厚度增加了三倍以上,還不會降低高性能。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件越來越有前景。
  •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發布時間: 2020-05-09 11:46:50   來源:科技部  作者:
  • 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雖然新的活性層材料,如非富勒烯受體和多離子混合鈣鈦礦等,是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新型器件結構以及界面層材料同樣不可或缺。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而言,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相互折衷,是早期限制器件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頸之一。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結構與製作技術
    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原料矽佔到製造成本的30%以上。因此,對原料不依賴於單晶矽的非晶矽系列太陽電池進行了開發。緊隨非晶矽系列太陽能電池之後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其原料豐富,且價格相對較低,並採用了基本廉價的非真空加工工藝,故這類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是人們所期待的。
  • 學術乾貨 解剖專業好文——說說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參數及表徵
    2)短路電流,JSCJSC是太陽能電池上施加電壓為零時外電路上的電流密度(圖1-3(b)),是J-V曲線中縱坐標為0時橫坐標所對應的數值。一般JSC值越大,其PCE值越大。JSC與器件的製備工藝和D-A材料類型有關,如D-A材料的配比、添加劑的種類、退火、界面修飾等均可影響JSC的數值。
  • 效率17.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基於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混合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具有製造柔性和/或半透明器件的多種潛在優勢如今,聚合物供體PM6已廣泛應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OSC)中,並達到了最新的功率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探索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地調節分子結構以進一步優化相關的活性層形態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來自蘇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Angew. Chem. Int.
  • 有機陰極,使高性能固態鈉離子電池成為可能!
    博科園:本文為材料科學類固態鈉離子電池比傳統鋰離子電池安全得多,後者有起火和爆炸的風險,但它們的性能太弱,無法抵消安全優勢。研究人員他們正在研製一種有機陰極,這種陰極可以顯著提高穩定性和能量密度。據《Joule》報導,這種性能的提高與兩個關鍵發現有關:電解液與陰極之間通常在循環過程中形成的電阻界面可以逆轉,延長循環壽命;有機陰極的靈活性允許它在與固體電解質界面上保持親密接觸,即使在循環過程中陰極膨脹和收縮。通訊作者、休斯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姚燕(音譯)說:與以前的無機陰極相比,庇里牛斯山的有機陰極PTO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他表示,基本定律同樣重要。
  • 有機 | 和主流太陽能電池互補,PSCs 能為各種遠程設備供電亮相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的轉換效率雖然可能永遠無法和主流市場上的矽晶、無機太陽能電池相提並論,但一份新發布的論文強調,這類有機電池可在遠距離供電方面大放異彩。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顧名思義,是利用有機聚合物吸收光線並將其轉化為電力,因可大量製備、價格相對低廉、材料無毒、成品柔軟可彎曲等特性,使其雖然耐用性和轉換效率無法與無機太陽能電池匹配,但仍在光伏應用方面很有前途。
  • 聚合物有機太陽能電池
    目前,商品化的聚合物給體PM6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達到了最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發揮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調節分子結構,進一步優化相關活性層的形貌具有重要意義。
  • 異質結分子摻雜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機理闡明
    記者2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材料及界面課題組提出了分子摻雜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活性層優化模型,揭示了摻雜劑在其中的作用機理並提出了一種可控的高效摻雜器件製備工藝。其相關研究成果以《異質結分子摻雜高效激子解離及長載流子壽命提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量子效率》為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類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上。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荷過程包括光子吸收、激子解離、電荷傳輸與電荷收集四個基本步驟。目前針對這一光電轉化過程仍然缺少有效、直接的電學性能優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