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2020-11-25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來源:微信公眾號「高分子科學前沿」ID:Polymer-science)

然而,溶液處理OSC的商業化受到其固有的熱穩定性低的限制,由於這些在標準條件下運行的設備會受到長期陽光照射而產生明顯加熱,因此太陽能電池板的實際工作溫度可能高達50至70℃,某些地區甚至達到100℃,因此,亟需找到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提高太陽能電池的熱穩定性,以滿足實際戶外應用的需求。

近期,武漢大學的閔傑研究員設計併合成了新的非富勒烯受體BTTT-2Cl,並報告了一種熱穩定的本體異質結光伏系統。通過在PM6:BTTT-2Cl活性層中添加光伏聚合物受體PZ1進行進一步改進,結果顯示出15.10%的高轉換效率,並極大地提高了熱穩定性,這種聚合物摻雜共混物顯示出超長的使用壽命,在150℃的加速老化試驗中超過800h仍然保持極高的效率;進一步的降解行為分析表明該系統在外太空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並通過在其他光伏系統中使用聚合物受體作為雙功能添加劑,證實了這種聚合物摻雜策略的通用性。

材料結構和特性

圖1a顯示了研究人員合成的NFA材料BTTT-2Cl、受體添加劑PZ1及聚合物供體PM6的化學結構;從圖1b的紫外光譜可以看出,PM6:BTTT-2Cl共混物的吸收最大值出現藍移,添加1 wt%PZ1使峰強度明顯增加,並出現輕微的紅移,表明納米級域中分子的有序排列和π-π相互作用的不斷增加。

圖1c的能級結果表明,PM6:BTTT-2Cl的結合有利於BHJ共混體系中激子的解離,PM6:BTTT-2Cl共混物的光致發光強度隨著PZ1的加入而增大,表明PM6與BTTT-2Cl之間的界面面積減小了。通過AFM和2D-GIWAXS觀察到了這種變化的混合物形態,結果如圖1d所示,摻有1 wt%PZ1的混合物顯示出更大的相互連接區域。

圖1.材料的化學結構及表徵

OSC的熱穩定性

研究人員用常規結構製造光伏器件,並分別在110°C和150°C溫度下對PM6:BTTT-2Cl共混物進行熱穩定性測試。

結果如圖2a所示,在150℃持續加熱24h和110℃持續加熱120h後,未摻雜PZ1的效率分別損失了52%和65%;而相同條件下摻雜1 w%PZ1的共混物表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在110°C和150°C加熱800h後僅表現出5%和12%的效率損失。此外,圖2b顯示添加不同重量比PZ1在48h之後,系統的PCE均保持在88-97%。這些結果均表明摻雜PZ1的PM6:BTTT-2Cl在高溫下具有超高的熱穩定性。

圖2.OSC的熱穩定性測試

模擬OSC在外太空中的應用

隨後,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了PZ1摻雜的PM6:BTTT-2Cl在模擬月球、近地軌道衛星和火星空間環境的長期熱循環穩定性。結果如圖3所示,經多次熱循環後,設備的功率轉換效率的始終保持在90%以上,摻PZ1的共混物在短時間的熱循環內沒有明顯的降解行為。表明PZ1摻雜的PM6:BTTT-2Cl光伏系統具有在極端環境下以及溫度交替變化的惡劣條件下應用的潛力。

圖3.光伏器件的熱循環穩定性和理論效率

PZ1摻雜策略的通用性

最後,研究人員研究了PZ1摻雜於圖4a所示的其他四個光伏系統的熱穩定性,用於證明該摻雜策略的通用性。

結果如圖4b所示,在150°C下加熱48h後,添加不同含量PZ1的四個系統均顯示出改善的熱穩定性能,尤其是添加質量比1%的PZ1時PCE下降幅度最小。表明PZ1的添加改善了這些非富勒烯和富勒烯基共混物的熱穩定性,進一步證明了這種PZ1摻雜策略的良好通用性。

圖4.光伏系統的化學結構和熱穩定性測試

在本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PZ1摻雜的PM6:BTTT-2Cl光伏系統,該系統具有良好的轉換效率和出色的熱穩定性,具有在室外和太空中廣泛應用的潛力。這項工作為太陽能電池的工業應用領域提供了一種聚合物摻雜策略,以開發高效且熱穩定的有機光伏系統。我們相信,這項技術將來可用於改善OSC的光伏性能並促進其商業應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活性層通常由基於聚合物/有機小分子的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共混而成。作為電子受體材料,以PCBM為代表的富勒烯類n-型有機半導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基於聚合物-富勒烯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已經突破11%。
  • 一種普適的聚合物受體添加劑助力提升有機光伏活性層熱穩定性|Nature Communications
    >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閔傑研究員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題為「Simultaneous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thermal stability in organic solar cells from a polymer acceptor additive」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能同時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熱穩定性的簡單普適方法
  •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發布時間: 2020-05-09 11:46:50   來源:科技部  作者:
  • 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於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積印刷製備等優點。目前製備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給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構建活性層。但聚合物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難以精確控制、難提純、材料的批次穩定性差等問題,相應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重複性降低,不利於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近期,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基於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C》(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059),題目為「小分子/富勒烯受體合金:一種提高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熱穩定性的有效策略」(Small-molecule/fullerene acceptor alloy: a powerful tool to enhance device efficiency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近期,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基於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C》(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059),題目為「小分子/富勒烯受體合金:一種提高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熱穩定性的有效策略」(Small-molecule/fullerene acceptor alloy: a powerful tool to
  • npj: 有機太陽能電池供體-受體材料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了17%。然而,這種傳統研究方法包括對化學合成、供體/受體材料匹配和器件製備進行精細控制及優化,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較長的研究周期。因此有機光伏材料的開發速度一直較慢,限制了有機光伏產業的實際商業應用。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與由晶體矽製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更低且更具柔性 製造過程中的靈活應用和高能效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像箔一樣薄且柔軟,可以適應各種基材。可以通過使用的宏模塊來「調整」吸收太陽光的波長。塗有吸收紅色和紅外光譜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辦公室窗戶不僅可以屏蔽熱輻射,而且還可以同時發電。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學術乾貨 解剖專業好文——說說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參數及表徵
    ——有機太陽能電池!對於單層器件,VOC由正負電極的功函之差所決定;然而對於本體異質結結構器件,VOC主要取決於給體的HOMO能級和受體的LUMO能級的能級之差,即E2(圖1-3(a))。1、聚合物(P1-P3)的熱學性能聚合物的熱學性能通過TGA曲線進行表徵,參見圖2-3所示。聚合物P1、P2和P3出現5%失重的溫度分別為334 °C、337 °C和336 °C,聚合物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保證了太陽能電池器件的使用壽命。
  • 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以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等獨特的優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新型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既高效又耐用
    背景有機太陽能電池不僅更環保,而且生產成本低,非常有望取代矽基傳統薄膜。有機光伏太陽能電池以及電池結構的原理圖(圖片來源:大阪大學) 然而,超薄的有機薄膜的效率相對較低,一般只有10%到12%的能量轉化率,明顯低於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高達17%)。此外,在太陽光、熱和氧氣的影響下,超薄膜的性能也會迅速退化。因此,研究人員們正在嘗試創造「既節能又耐用」的超薄膜,然而二者往往難以權衡。
  • 新型聚合物受體用於非滷代溶劑處理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all-PSC)具有出色的熱力學和光化學穩定性,強大的機械性能以及與大規模卷對卷加工的相容性,在實際應用中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儘管all-PSC在不斷的發展中保持著優異的光伏性能,但其光電轉換效率(PCE)仍落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體(NFA),後者目前的PCE已經達到了18%。因此,為了獲得更優異光伏性能all-PSC,更加急切需要開發具有有效光吸收,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優異的給體和受體相容性的聚合物材料,以此獲得良好的膜形態,進而達到更高的效率。
  • 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
    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自然·通訊》:聚合物-金屬絡合的陰極界面材料助力超柔有機太陽能電池柔性電子領域快速發展,在生物/醫療傳感及通訊、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相應地,對於與之相匹配的柔性、可拉伸形變的能源供給器件有重要需求。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科學網—有機太陽能電池進化出「新物種」
    Heeger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對共軛聚合物聚乙炔進行碘摻雜,聚乙炔能夠表現出像金屬一樣的導電性。 「Alan J. Heeger等人開拓了導電聚合物領域。透明導電聚合物的電極材料是導電聚合物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有機太陽能電池就是利用共軛聚合物或共軛有機分子這種有機半導體材料做成的。」李耀文告訴《中國科學報》。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導體的異質結或金屬半導體界面附近產生的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應是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一激子被各種因素引起的靜電勢能分離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時,光敏材料被激發產生電子和空穴對,在太陽能電池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分離和傳輸,然後被各自的電極收集。
  • 南京理工大學唐衛華教授團隊《AFM》:氮功能化二維側鏈實現高效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質量輕,成本低和可大面積印刷等特點被廣泛關注。而近些年受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極大地提升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在分子設計中,延長受體稠環核的共軛長度是獲得高性能受體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味地延長核的共軛長度容易帶來合成難度增加、分子過度聚集等缺陷。此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也一直是領域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可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成本低,重量輕、柔性好、顏色可調、易於製備大面積、半透明電池板等獨特的優點而成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