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FAU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電子與能源技術材料研究所(i-MEET)主任Christoph Brabec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致力於改善這些性能。FAU的年輕研究員Andrej Classen在其博士論文期間證明,使用發光受體分子可以提高效率。他的工作現已發表在《自然能源》雜誌上。 在歐洲緯度晴朗的晴天,太陽可以提供每平方米約1000瓦的輻射能。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了解粒子是如何穿過器件的,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關重要。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套提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設計指南。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OSCs的光伏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機活性層的微觀形貌,主要由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兩種材料共混組成。在有機材料的溶液加工過程中,使用高沸點溶劑添加劑是優化活性層形貌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但是,殘留的高沸點溶劑會嚴重影響器件的穩定性以及重現性,使這種方法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中面臨嚴重的問題。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無序對開路電壓的影響
(BHJ)太陽能電池得到迅速發展,最高效率已經突破到13%。然而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的損耗一直是讓業界困擾的問題,因此了解開路電壓的損耗機制是進一步提高光伏性能的關鍵。近期,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張淵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周惠瓊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在Adv. Funct.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由於富勒烯類受體存在可見區光吸收較弱、分子能級調製範圍小、合成和提純成本較高的局限性,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基於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多個研究組聚焦於非富勒烯類受體的研究,但基於聚合物給體-非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效率仍明顯低於聚合物給體-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鳳課題組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Joul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團隊合成的一種定位三氟甲基取代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該材料可通過H/J聚集的協同作用形成具有更多電子跳躍傳輸結點的三維網絡結構,可極大改善電荷在分子間的傳輸
-
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
顏河:含硒雜環非富勒烯受體製備效率超過1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小分子受體(SMA)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並能夠實現富勒烯受體無法實現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最近,以Y6為代表的新型小分子受體以及其衍生物受到廣泛關注,以Y6為受體製備的高性能OSC其文獻效率高達15.7%。Y6的發現啟發了OSC領域對這類重要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進行研究,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改性。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圖片來源:MIT)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很多,然而其「光電轉化效率」一直無法與無機太陽能電池媲美。然而可喜的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已增至10%以上,達到了可商業化應用的水平。(圖片來源:UNIST)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成功地使用位於光學活性層中的一種非富勒烯受體,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12.01%的光電轉化效率。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溶液處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由於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性強等優點,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Nature Energy:寬間隙非富勒烯受體實現室內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
2、常用室內光源(如螢光燈和發光二極體(LED))的發射光譜通常在400到700nm之間,強度小於1mWcm-2,光譜範圍較窄,強度低於標準太陽光譜,針對太陽光轉化利用的光伏電池不適用於室內有效的光電轉化。
-
有機太陽能技術將迎來重生!新研究模擬分子形態變化來控制能量損失
但最近,基礎化學的轉變提高了能量輸出,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違反常理的調整使得新化學的成功。這種轉變是從「富勒烯」向「非富勒烯受體」(NFAs)的轉變,具體術語如下:在光伏發電中,受體是一種分子,其對電子的作用就像一個棒球的捕手。相應的給體分子將電子「投」給受體「捕手」產生電流。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Jean-Luc Bredas進一步發展了這項技術,並領導了這項新的研究。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Adv Mater》重磅:最高效率之一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本文獲得了17.8%的記錄效率,並獲得了17.3%的認證效率,是目前最高之一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認證效率。對於充分探索有機材料光伏性能、實現高效率器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可調節分子結構,易製備柔性器件等特徵,效率逐年遞增,並可通過低成本的溶液處理法來製備大面積電池,是未來可商業化的優秀材料。優化有機材料的分子結構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高效率的具有特定π-共軛骨架的分子體系中,微調烷基鏈是一種高明而又便捷的方法。
-
《JACS》效率達13.7%,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效率超16%!單組分非滷素溶劑處理的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體異質結(BHJs)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由於其在高通量印刷製造大面積太陽能電池板和彩色半透明器件方面的巨大潛力而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由於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快速發展,OSCs在功率轉換效率(PCE)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出高光生電荷和分離效率、低能量損耗低、吸收光譜和能級可調等顯著優點。最近,非富勒烯受體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Y6及其衍生物,這使單結OSCs的PCE增長了16%以上,並且在獲得高性能組件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