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太陽能技術將迎來重生!新研究模擬分子形態變化來控制能量損失

2020-12-01 前瞻網

有機太陽能技術將迎來重生!新研究模擬分子形態變化來控制能量損失

 Emma Chou • 2019-12-21 14:42:31 來源:前瞻網 E3350G2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有一種太陽能材料雖然非常耐用,且價格低廉,但如果幾乎不能發電,也只能遺憾地無法應用,因此許多研究人員放棄了新興的有機太陽能技術。但最近,基礎化學的轉變提高了能量輸出,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違反常理的調整使得新化學的成功。

這種轉變是從「富勒烯」向「非富勒烯受體」(NFAs)的轉變,具體術語如下:在光伏發電中,受體是一種分子,其對電子的作用就像一個棒球的捕手。相應的給體分子將電子「投」給受體「捕手」產生電流。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Jean-Luc Bredas進一步發展了這項技術,並領導了這項新的研究。

「NFAs是頭複雜的怪獸,能做到當前矽太陽能技術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把它們塑形,做成半透明的或者有顏色的。但它們的巨大潛力在於,有可能微調它們釋放和移動電子來發電的方式。」喬治亞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化學學院的董事教授布雷達斯說。

取得進展

就在過去的四年裡,NFA化學的調整已經推動了有機光伏技術的發展,從最初只將1%的陽光轉化為電能到最近的實驗中轉化為18%的電能。相比之下,市場上已有的高質量矽太陽能組件的轉換效率約為20%。

「理論上說,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形態控制能量損失,我們應該能夠用基於NFA的有機太陽能實現超過25%的轉換。」 布雷達斯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Tonghui Wang說。

形態,即分子在材料中的形狀,是NFA太陽能技術提高效率的關鍵,但這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是個謎。這項新研究仔細地模擬了分子形狀的微小變化,並計算了一個常見的NFA電子給體/受體配對中相應的能量轉換。

改進的表現不是來自對接球手的受體的調整,也不是來自給體的投球手,而是來自類似接球手的「腳」的位置。有些位置能更好地使受體的「體」與電子給體的對齊。

「腳」是受體上的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一個甲氧基,在四個可能的位置中有兩個位置將光轉換成電的比例從6%提高到12%。布勒達斯和Wang於2019年11月20日在《物質》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代基位置的影響。這項研究是由海軍研究辦公室資助的。

笨重的矽電池

在市場上銷售的基於NFA的太陽能電池可能比矽有很多優勢,矽需要開採石英砂,像鐵一樣冶煉,像鋼一樣提純,然後切割和加工。相比之下,有機太陽能電池一開始是可以印在表面的廉價溶劑。

矽電池通常又硬又重,在高溫和光的壓力下會變弱,而基於NFA的太陽能電池則更輕、更靈活、更抗壓。它們還有更複雜的光電特性。在基於NFA的光活性層中,當光子將電子從給體分子的外層軌道激發出來時,電子就會在它們所形成的電子空穴周圍跳舞,從而為它們與受體之間的自定義切換做好準備。

當光子激發一個電子超過一個閾值時,它就脫離了軌道。它開著或關著;要麼得到一個傳導電子,要麼沒有傳導電子。」「NFA是微妙的。一個電子給體伸出一個電子,電子受體把它拽走。調整形態的能力使電子切換變得可調。」

不是一個富勒烯

顧名思義,非富勒烯受體並不是富勒烯,富勒烯是一種純碳分子,具有均勻的幾何結構,由重複的五邊形或六邊形元素組成。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煤煙就是富勒烯的例子,富勒烯是以著名的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名字命名的,富勒以設計網格穹頂而聞名。

富勒烯在分子結構和可調性上比非富勒烯有更多的稜紋,而非富勒烯的設計更加自由,可以彎曲。基於NFA的給體和受體可以互相包裹,就像巧克力和香草麵糊在一個蛋糕盤中形成精確的漩渦,這讓它們擁有了給電子和接受電子之外的優勢——比如在材料中更好的分子包裝。

「另一個問題是受體分子是如何相互連接的,這樣被接受的電子就有了通往電極的導電路徑。」布雷達斯說。「這也適用於給體。」

與任何太陽能電池一樣,傳導電子需要離開光伏材料進入電極,而且必須有一條返回到相反電極的路徑,以便到達的電子填補離開的電子留下的空穴。

布雷達斯受到的讚譽數不勝數,但他的谷歌學術搜索h-index分數尤其受到關注。h-index分數是對一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影響的計算。布雷達目前的分數為146分,這可能使他成為全球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700名出版研究人員之一。

他一直是光電和半導體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的經濟實用的基礎有機化學。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控制電子自旋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進行的研究發現,讓有機太陽能電池內的電子採用特定的方式「自旋」,有望大幅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最新技術還可用於研製性能更高的有機發光二極體。
  • 分子振動會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可達到的最大光電壓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和比利時哈塞爾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限制有機分子材料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物理原因。目前,此類電池的電壓仍然過低,這也是其效率較低的原因之一。在他們的研究中,通過研究薄膜中分子的振動,科學家們能夠證明非常基本的量子效應,即所謂的零點振動,可以對電壓損耗做出重大貢獻。該研究現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太陽能電池是全球能源生產轉變的重要節點。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近十年,溶液加工製備本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發展迅速,能量轉換效率(PCE)已超18%,但是仍落後於矽基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常規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最多可將這種能量的五分之一轉換為電能,這意味著它們的效率約為20%。自2019年9月以來,布拉貝克教授的工作組保持了12.6%的有機光伏模塊效率的世界紀錄。在紐倫堡Energie Campus(EnCN)開發的多電池模塊的表面積為26cm 。Brabec教授說:「如果我們在實驗室中能達到20%以上,那麼在實踐中我們可能會達到15%,並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真正競爭者。」
  • 武大閔傑團隊:能量損失僅0.47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武漢大學閔傑課題組為了提高聚合物受體材料的光吸收性能並降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能量損失,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聚合物受體材料PYT,該聚合物受體不僅具有高吸光係數9.79×104 cm-1,而且其光學帶隙僅為1.42 eV。通過引入聚合物給體PM6,獲得了能量損失僅為0.47 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13.43%)。
  • 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 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結構與製作技術
    有機太陽能電池,有利用光電化學的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和藉助有機EL逆過程實現光電變換的有機薄膜型太陽能電池兩種。本文主要介紹有機薄膜型太陽能電池的開發。並闡述了其有關的發電原理和安裝中的關鍵技術。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以polythiophene系、poly-p-phenylene-vinylene系、polyfluorene系等材料為基礎進行了研究。即使帶隙接近2ev,長波側的光吸收也非常少,如旨在得到光吸收能量整體的積分值,增大整體異質結結構的膜厚度是較好的。激勵子擴散長度因被限制在50nm左右,故單純的增大膜厚是有限的。
  •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使有機太陽能電池更加穩固的方法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能量; 太陽能電池板使用光伏發電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有機太陽能電池與傳統的矽電池相比具有幾個優點。但它們極易受到水分,氧氣和光線的傷害。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研究出如何使這些下一代細胞更能抵抗惡劣的環境變量,使它們更接近大規模的商業化。目前解決有機太陽能電池脆弱性的嘗試涉及封裝它們,這是一種昂貴的過程,使它們更重,效率更低。
  • 有機半導體研究獲新突破:有效改善有機太陽能電池導電性!
    導讀近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使得電子在太陽能電池和其他有機半導體常用的材料中傳輸得更遠。這項突破性科研進展有望使得低成本、無處不在的太陽能電池變為現實。或許,不久的將來,太陽能的利用將變得更加有效且便捷。太陽能電池在我們周圍將變得無處不在,例如:窗戶和牆壁、汽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物體上都會看到太陽能電池。
  • 基於隨機聚合策略合成形態可控以及高性能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開發高性能的給體聚合物對於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NF-OSC)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目前先進的非富勒烯受體只有與具有合適能級的匹配給體結合才能發揮良好的性能。首先,它們(尤其是PM7)的性能取決於對其分子量的精確控制;其次,不同結構的修飾對於這兩種聚合物形態的影響也非常大。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Harald Ade教授合作開發了基於隨機聚合策略而合成一系列給體聚合物材料。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 實現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
    由模擬支持的一系列不同實驗能夠使分子構建塊,對載流子施加特定靜電力的影響合理化,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在基於有機半導體的電子器件如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光電探測器或電晶體中,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是描述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的重要概念。然而,與傳統的無機半導體(如矽晶片)相比,對應的能量學更難以獲取和調整,這是一個普遍的挑戰。
  • 新研究:讓金屬有機框架變得具有柔性!
    Eckert / TUM)  技術  大約二十年前,金屬有機框架的應用潛力首次展現,大約十萬個這樣的雜化多孔材料被發現。金屬有機框架,特別是柔性金屬有機框架,有著非常廣闊的技術應用前景。  例如作為緩衝器,它們可以通過關閉孔隙和減小體積(例如塑性變形)來應對突如其來的高壓。
  • 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太陽能電池,新一代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PV)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前景,提高其光電轉化效率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無序對開路電壓的影響
    該研究通過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高效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探索了電荷傳輸、能量無序和電荷轉移態對開路電壓損耗的影響。圖1:選取的三種電池的材料結構、電池結構與器件性能(a). 材料的分子結構和電池的結構示意圖;(b). 三種電池的J-V曲線;插圖為材料能級圖;(c). 三種電池的吸收光譜;(d).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於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積印刷製備等優點。目前製備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給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構建活性層。但聚合物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難以精確控制、難提純、材料的批次穩定性差等問題,相應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重複性降低,不利於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每時每刻抵達地球的太陽光能量若能被利用萬分之二,即可滿足目前人類社會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為如此,陳永勝教授和他的團隊將自己的科研使命濃縮為一句話——「向太陽要能源」!1.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商業化應用在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各項技術中,太陽能電池,即利用「光生伏打效應」將光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器件,是當前已獲得廣泛應用,同時也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技術之一。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以晶矽等無機材料為基礎製備太陽能電池。
  • 研究人員探討有機太陽能電池板的發展前景
    據外媒報導,歐洲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有機光伏(OPV)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含碳分子。OPV可以被視為塑料太陽能電池,比矽基太陽能電池板更有優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理論物理學家Francesca Fassioli博士表示:「它們的製造工藝(可能會)更便宜,重量更輕,結構靈活,並且原則上可以更加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