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隨機聚合策略合成形態可控以及高性能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2020-12-03 知研光電材料

開發高性能的給體聚合物對於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NF-OSC)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目前先進的非富勒烯受體只有與具有合適能級的匹配給體結合才能發揮良好的性能。但是,能夠用於NF-OSC的給體相關聚合物種類非常有限,最常用的是名為PM6和PM7的聚合物,但事實上這兩種聚合物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它們(尤其是PM7)的性能取決於對其分子量的精確控制;其次,不同結構的修飾對於這兩種聚合物形態的影響也非常大。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Harald Ade教授合作開發了基於隨機聚合策略而合成一系列給體聚合物材料。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該研究通過改變分子結構和分子量來控制給體聚合物的良好形態和高穩性能。這些聚合物的給體是D-A1-D-A2型無規共聚物,其中D和A1單元是源自PM6或PM7的單體,而A2單元則包含一個缺電子核心,其側翼是兩個帶有支鏈烷基鏈的噻吩環,通過插入A2單元,可以微調聚合物的含能水平,以實現更高的開路電壓和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該研究最後將這些不同聚合物應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發,實驗結果顯示光電轉換效率均在16.0%至17.1%之間。此外,由於可以將缺電子核更換為許多其他結構單元,本項研究策略可以輕鬆擴展到更多NF-OSC高性能給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與應用。

相關焦點

  • 對聚合物批次不敏感的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輕質、半透明、可溶液加工等優點受到了科研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調控活性層形貌使其形成理想的雙連續互穿網絡結構是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關鍵。而在活性層的成膜過程中,成膜動力學影響著薄膜的最終形貌。混合溶液旋塗法是實驗室製備太陽能電池活性層的最常用方法,其成膜速度快;與旋塗法相比,工業印刷法成膜速度相對較慢。
  • npj: 有機太陽能電池供體-受體材料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了17%。然而,這種傳統研究方法包括對化學合成、供體/受體材料匹配和器件製備進行精細控制及優化,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較長的研究周期。因此有機光伏材料的開發速度一直較慢,限制了有機光伏產業的實際商業應用。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PDINN,分子結構見圖1),研究發現通過適當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可行途徑。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型光電轉換技術,具有輕、薄、柔的獨特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 我科學家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經過多年的努力,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日前成功製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於構築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紀錄。
  • 綜述:基於DTP結構的高效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是通過關鍵有機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實現溶液加工性和性能可行性的新興光伏技術。[3,2-b:2『,3』-d]吡咯(DTP)的MPM作為對稱/不對稱FREAs和無摻雜空穴傳輸材料(HTMS)的設計進展,以期對材料設計和器件策略提出見解,以獲得更高的功率轉換效率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性能。
  • 中科院李永舫等人:新型窄帶隙受體實現高性能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
    串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是基於單片連接兩個OSC的器件結構,現已被廣泛用作一種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以實現更高性能的OSC並更好地利用近紅外太陽能。在串聯OSC中,可以通過使用寬帶隙子電池收集高能光子和另一個窄帶隙子電池利用低能光子來有效地擴展吸收光譜的波長區域。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目前,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而成,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缺點。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目標。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文章介紹,陳永勝團隊製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於構築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
  • 科學網—有機太陽能電池進化出「新物種」
    李耀文表示,高性能柔性透明電極、高效和低成本的有機半導體光伏材料、大面積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製備技術以及器件封裝和穩定性研究,是當前實現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商業化應用的關鍵。 李耀文告訴記者,商業化的銦錫氧化物柔性透明電極由於易脆、耐彎折性能差、面電阻高、透光率低等缺點,限制了其在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兩步連續沉積」法解決聚合物批次對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以其重量輕、成本低、可通過溶液加工製造柔性大尺寸器件等優點而備受關注。實現能平衡激子解離和電荷傳輸的理想BHJ形態是實現高效OSCs的先決條件。在薄膜沉積過程中,乾燥動力學對BHJ形貌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BHJ形貌決定了結晶區和混合區最終的納米結構。旋塗是實驗室製備BHJ薄膜的常用方法, 薄膜可以很快形成,並鎖定了形貌。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相比其它類型有機太陽能電池,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具有更為優異的光熱穩定性和機械性能,從而更具實用價值。發表在《先進材料》上的論文報導了利用課題組自主研發的雙錫化雙噻吩醯亞胺(BTI)與雙溴化稠環電子受體聚合,製備了具有受體-受體型骨架的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L14(圖1)。
  • 中國科學院大學黃輝教授在基於非稠環電子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溶液可加工的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迅猛。隨著稠環電子受體設計理念的提出,一系列高效率受體材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最高效率已超過18%。然而這類材料的合成路線一般較為複雜,總產率較低。為了增強分子內部的共平面性,這類材料的設計通常要考慮引入分子內弱相互作用力,即非共價「構象鎖」(Noncovalent conformational locks)。
  • 人工智慧軟體:有助於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的甄選!
    導讀近日,日本大阪大學的團隊利用計算機的強大能力,在機器學習算法的幫助下,自動化搜索匹配的太陽能電池材料。未來,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有機光伏電池(OPV)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太陽能電池,它主要是依靠一種吸收光線的有機分子與一種半導體聚合物的結合。有機光伏電池由廉價且輕量的材料製成,並具有安全性好以及容易生產的優點。可是,它們的能量轉換效率(PCE),也就是將光線轉化為電力的能力,還是遠遠無法滿足全面商業化的要求。
  • 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以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等獨特的優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鳳課題組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Joul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團隊合成的一種定位三氟甲基取代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該材料可通過H/J聚集的協同作用形成具有更多電子跳躍傳輸結點的三維網絡結構,可極大改善電荷在分子間的傳輸
  • 新型硒雜環電子受體可用於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林禹澤團隊發現,具有低烏爾巴赫能量的硒雜環電子受體可用於鑄態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2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簡便的硒替代方法,可將有機光伏材料的烏爾巴赫能量降低至20.4 meV(Y6Se),這是高性能有機光伏材料報導的最低值,並且非常接近典型無機/混合半導體(約15 meV),例如晶體矽、氮化鎵和滷化鈣鈦礦。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JACS》效率達13.7%,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便、能級和帶隙更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較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