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2020-10-24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便、能級和帶隙更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較為廣泛。近年來,得益於眾多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取得進展。

目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大多需要有sp3雜化的橋碳原子,這是因為通過橋碳原子上的烷基側鏈(或芳香烷基側鏈)能夠有效減少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同時提升材料溶解性。然而,這些伸展到共軛骨架平面外的側鏈會破壞受體材料分子間的緊密-堆積,進而影響其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A-D-A受體材料的分子結構及其光伏性能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鄭慶東團隊發展了一類共軛骨架上無sp3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體系,並提出利用「鄰位側鏈」的位阻效應來抑制受體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同時,研究人員通過優化梯形稠環的芳香性實現對目標受體材料的能級、帶隙以及分子取向的調控,提高了材料的電荷傳輸以及光伏性能。

器件優化的最優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達15.24%。該研究開發了具有合適帶隙和聚集性能的高遷移率無sp3橋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並展示了梯形稠環的芳香性對帶隙、能級、分子取向、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影響,為新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與合成提供了新策略

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該研究團隊副研究員馬雲龍。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此前,該研究團隊在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與合成,以及器件製備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Materials Horizons 2020,7,117;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7, 29, 7942;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7, 29, 9775;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9, 31, 5953;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7, 9609)。

來源: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我國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發展路徑
    一、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發展現狀太陽能電池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將光能轉換成電能,掀起了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熱潮,家庭屋頂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飛機、太陽能服裝等產品層出不窮。2018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水平持續穩定、產品出口量持續增長。
  •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發布時間: 2020-05-09 11:46:50   來源:科技部  作者:
  • 控制電子自旋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進行的研究發現,讓有機太陽能電池內的電子採用特定的方式「自旋」,有望大幅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最新技術還可用於研製性能更高的有機發光二極體。
  • 可用於汽車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只要電極表面有1%的面積導電,就能充分發揮功效。因此,在電極與捕光有機半導體層之間的界面處,可以使用一系列複合材料,來改善器件性能和降低成本。
  • 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但是這種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種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材料研製出新型太陽能電池,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以地球上最豐富的碳材料為基本原料,通過技術手段獲得高效低成本的綠色能源,對於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能源問題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 高分子材料內部結構影響太陽能電池效率
    25日報導,一個集合法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材料科學家的國際團隊發現,高分子聚合物內部結構排列有序,可使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材料化學學報A》上。 太陽能電池板和蓄電池是當下前景最被看好的兩種發電方式。截至2017年,全球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總功率達到400千兆瓦。太陽能行業的飛速發展,主要依賴於電池價格的持續降低和其效率的不斷提高。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目前,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而成,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缺點。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目標。
  • 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暴增32%(圖) - 光伏電池轉換效率
    2020-09-17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更輕便、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可為太空衣甚至火星探測器供電,也可裝配於衛星上
  • 科學家們研發出新型室內有機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夠將室內環境照明轉化為電能。他們開發的太陽能電池板是有機太陽能電池,雖然它們產生的能量很低,但可以為物聯網設備提供充足的能量。隨著物聯網的擴展,在公共空間和家庭中,將有數以百萬計的設備需要電力來運行。
  • 俄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窗體太陽能電池用高分子材料
    據塔斯社報導,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化學所的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能夠將普通窗戶變成太陽能電池板的高分子發光材料(光能集聚器),這種新型聚合發光材料,為進一步研製能夠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的發電窗體提供了潛在可能性
  • 科學網—有機太陽能電池進化出「新物種」
    、重量輕、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等優勢,有機太陽能電池對大規模利用太陽能、提供廉價電能具有重要意義。 「塑料」也能導電 目前,商品化的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但是,這種太陽能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弊端,同時,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器件。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目標。
  • 我國有機太陽能電池刷新光電轉化效率世界紀錄
    近日,南開大學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科研人員聯合製備出光電轉化效率達17.3%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刷新了該領域的世界最高紀錄。  研究人員利用半經驗模型,從理論上預測了有機太陽能電池實際可以達到的最高效率和理想活性層材料的參數要求,再採用適合的活性層材料和成本低廉與工業化生產兼容的溶液加工方法,製備得到了兩端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成果刷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且穩定性優異,在經過166天連續測試後,性能損失僅為4%。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與由晶體矽製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更低且更具柔性 製造過程中的靈活應用和高能效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像箔一樣薄且柔軟,可以適應各種基材。可以通過使用的宏模塊來「調整」吸收太陽光的波長。塗有吸收紅色和紅外光譜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辦公室窗戶不僅可以屏蔽熱輻射,而且還可以同時發電。
  • 研發出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以環保方式,研製出一種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輸出效率創新紀錄。
  • 沙特研製出超薄無毒薄膜太陽能電池
    不過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研發出不含銦的超薄太陽能,雖然效率比不上傳統矽晶太陽能,但是可以採用噴塗製程與可撓基板,不論靈活性還是可塑性,都略勝一籌。根據實驗,全新電池輕薄到能直接貼在肥皂泡泡上。在薄膜太陽能技術中,銅銦鎵硒型(CIGS)太陽能轉換效率最高,小面積電池效率已經達到20.3%,模塊的效率也已達14%。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以晶矽等無機材料為基礎製備太陽能電池。但是這種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種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材料研製出新型太陽能電池,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 美評估有機太陽能電池對環境的影響
    為更好地了解太陽能帶給能源和環境的利與弊,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的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完成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壽命周期等多項評估中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生產有機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總能源比生產普通無機太陽能電池的要少。 太陽能有望捧起石油能源產品的「接力棒」,承擔起為人類提供能量的重任。
  • 科學家研發新有機太陽能電池 專為室內照明設計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與使用晶體矽半導體的更常見的對應物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薄,柔軟,重量輕且便宜,允許它們應用於多種物品中。現在,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針對室內照明進行優化的產品。新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瑞典林雪平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北京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開發。其有源層由供體和受體材料的獨特組合組成,使其能夠吸收大多數室內環境中常見的精確波長的光。簡而言之,供體材料吸收光子,而受體則獲得電子。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創建了兩個原型,一個尺寸為1平方釐米,另一個尺寸為4平方釐米。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2004年,陳永勝從美國回到母校南開大學任教,建立了以碳材料為基礎的綠色能源材料和應用研究團隊,並在2007年開始進行有機太陽能發電和以碳納米材料為基礎的儲電方面的研究。當時整個領域處於低谷,光電轉化效率在5%左右。許多研究者對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未來發展不抱信心,甚至紛紛退出。
  • 美國科學家研製新型納米線太陽能電池 質優價廉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現在,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廉價製造高質量的納米線太陽能電池的新技術,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分部的楊培東(音譯)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利用以溶液為基礎的陽離子交換化學技術,製造出了高質量的以半導體硫化鎘為核、硫化銅為殼的核/殼納米線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