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2021-01-19 MaterialsViews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以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等獨特的優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過去五年中,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為受體的PSCs在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PCEs)從11%迅速提高到17%以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的PSCs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快速的性能退化,尤其是在暴露於氧氣、光照或高溫環境下。因此,開發具有穩定光伏性能且不出現不良降解的高效PSCs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相比小分子受體更明確的分子特性,聚合物給體通過微調聚合度(包括重均分子量(Mws)和多分散性(PDI))可以表現出在不同外部壓力下的老化降解差異。然而,之前的研究中尚未完全涵蓋多重多重降解特徵與聚合程度之間的聯繫。如果能夠初步建立這種關聯,對設計的高效率聚合物材料進行應用前景評估是非常重要的。

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閔傑課題組為了合理建立分子性質、結構、效率和相關穩定性在聚合度方面的相關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聚合物程度的PM6聚合物,深入分析了Mws和PDI參數對經典高效光伏體系PM6:Y6的光伏效率和穩定性(包括了光氧穩定性,儲存穩定性,光穩定性,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的影響。相關結果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 10.1002/aenm.202002709)上。

研究表明,PM6:Y6光伏體系的效率隨Mws的增加或PDI的減小而增大,高分子量的PM6聚合物具有16%以上的效率,在共混物中表現出較低的光漂白率,且在器件中具有更高的存儲率和機械穩定性,而在PM6-PDI的光伏系統中穩定性的變化並不明顯。除此之外,與之前基於富勒烯的PSCs的結論不同,本研究的結果表明PM6中等分子量在體異質結共混物中表現出更高的光穩定性和熱穩定性,而不是具有更高分子量的PM6聚合物。進一步分析光照和熱穩定性的顯著差異主要來源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在外部應力因素作用下的缺陷密度變化。因此,聚合物材料的效率-穩定性差距嚴重依賴於其聚合程度,而微調聚合物的聚合度則可以有效提高相應光伏系統的效率或多重穩定性。

此工作拓展了目前效率/穩定性權衡的研究範圍,闡述了更準確的評估方法,倡導研究工作者在設計和合成新聚合物時,一方面要考慮優化其分子量和多分散性,以獲得高性能。另一方面,也需考慮分子量及多分散性對多重穩定性的影響,來實現高效且穩定的光伏器件,以克服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實現目標應用的道路上所面臨的公認挑戰。

LPR:高壓調控二維層狀銦化硒納米片中的晶體對稱性

Small Methods: 剪切力輔助液相剝離二維黑磷納米片用於低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點擊以上標題可以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多種具有優良特性的非富勒烯型受體被設計出來,如萘二醯亞胺類聚合物受體N2200、A-D-A型小分子ITIC、苝二醯亞胺類小分子和聚合物受體等。上述新型受體為製備高效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提供了可能。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可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成本低,重量輕、柔性好、顏色可調、易於製備大面積、半透明電池板等獨特的優點而成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新型聚合物受體用於非滷代溶劑處理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all-PSC)具有出色的熱力學和光化學穩定性,強大的機械性能以及與大規模卷對卷加工的相容性,在實際應用中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儘管all-PSC在不斷的發展中保持著優異的光伏性能,但其光電轉換效率(PCE)仍落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體(NFA),後者目前的PCE已經達到了18%。因此,為了獲得更優異光伏性能all-PSC,更加急切需要開發具有有效光吸收,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優異的給體和受體相容性的聚合物材料,以此獲得良好的膜形態,進而達到更高的效率。
  • 基於隨機聚合策略合成形態可控以及高性能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開發高性能的給體聚合物對於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NF-OSC)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目前先進的非富勒烯受體只有與具有合適能級的匹配給體結合才能發揮良好的性能。但是,能夠用於NF-OSC的給體相關聚合物種類非常有限,最常用的是名為PM6和PM7的聚合物,但事實上這兩種聚合物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它們(尤其是PM7)的性能取決於對其分子量的精確控制;其次,不同結構的修飾對於這兩種聚合物形態的影響也非常大。
  • 侯林濤、曹鏞院士等人:高效低成本半透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為了提高效率的有效辦法,一般採用一維光子晶體(1DPC)作為出色的光捕獲增強體系結構,1DPC具有出色的光子控制能力與顏色可變性,無機1DPC較差彎曲性不利於將電池集成到可穿戴的柔性織物上,有機聚合柔性P1DPC則較少受到關注,主要是因為其採用全溶液法,在多層膜製備的過程中,很難控制每一層膜厚的均一性。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導體的異質結或金屬半導體界面附近產生的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應是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一激子被各種因素引起的靜電勢能分離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時,光敏材料被激發產生電子和空穴對,在太陽能電池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分離和傳輸,然後被各自的電極收集。
  • 聚合物:富勒烯薄膜光伏衰減機制與穩定性提升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馬昌期聯合太原理工大學博士閆翎鵬、教授楊永珍一同對聚合物:富勒烯薄膜光伏電池的衰減機理機制以及穩定性提升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團隊研究發現傳統的P3HT:PC61BM太陽能電池的衰減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負載依賴性,即器件在開路條件下衰減最快,而在短路條件下衰減最慢(圖1左),同時這一衰減過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圖1右)。
  • 化學所制出迄今效率最高的反向結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索比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共混膜夾在ITO透明正極和金屬負極之間所組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傳統器件結構使用透明導電聚合物PEDOT:PSS修飾ITO電極作為正極、低功函數活潑金屬作為負極。
  • 聚合物電池的工作原理_聚合物電池的優缺點
    電池主要的構造包括有正極、負極與電解質三項要素。所謂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是說在這三種主要構造中至少有一項或一項以上使用高分子材料做為主要的電池系統。而在所開發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系統中,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被應用於正極及電解質。
  • 武大閔傑團隊:能量損失僅0.47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可應用於建築集成光伏、可攜式智能電子器件、萬物互聯設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PV)受到廣泛關注。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器件能量轉換效率(PCE)迅速提高,現已突破17%。儘管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聚合物體系具有良好的光吸收和電子傳輸性能,但通常這類光伏體系的光、熱、機械穩定性較差。相反,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all-PSCs)在穩定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 聚合物電池的特點_聚合物電池的性能作用
    打開APP 聚合物電池的特點_聚合物電池的性能作用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16 14:34:12   聚合物電池也稱鋰聚合物電池(Li-polymer),又稱高分子鋰電池。
  • 鋰離子電池和鋰聚合物電池的區別
    在放電過程中,Li⁺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落,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視則相反。 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主要集中用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是現代高性能電池的代表。
  • 有機太陽能電池熱穩定性差?來點聚合物受體試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溶液處理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質輕、柔性好、色彩豐富且易於製造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非富勒烯受體材料(NFA)已成功應用於高性能OSC,在提高電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17%。
  • :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
  • 基於噻吩-並噻唑單元的三元無規共聚物實現高效的非富勒烯OPV
    開發高性能的給體聚合物是實現高效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高效OSCs都是基於一種名為PM6的給體聚合物,不幸的是,PM6的性能對其分子量高度敏感,因此在不同批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的主要目標集中在如何提高太陽能的光電轉換效率,卻很少有人關注太陽能電池板基體材料的穩定性。  在俄羅斯科學基金會資助下,以俄科院化學物理問題研究所科學家為首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以有機半導體材料(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為基體的高效穩定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光化學和熱穩定性較高、且具備可有效適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佳性能的新型光敏材料。
  • 化學所等製備出迄今效率最高的反向結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共混膜夾在ITO透明正極和金屬負極之間所組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傳統器件結構使用透明導電聚合物PEDOT:PSS修飾ITO電極作為正極、低功函數活潑金屬作為負極。
  • 非滷代溶劑延遲處理方法製備高效非富勒烯OPV
    使用非滷代溶劑是規模化生產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的重要要求之一。然而,目前高性能的PSCs大多是使用滷代溶劑來獲得的,得以保證良好的溶解性和形貌。最近,四川大學彭強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聯合報導了使用非滷溶劑(甲苯)製備的高性能PSCs,效率達到了17.33%。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