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張淵Adv. Funct. Mater.: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無序對開路電壓的影響

2021-02-13 新能源前線

點擊上方↑ 「新能源前線」 ↑關注我們

過去幾年中,基於有機物給體與非富勒烯受體共混的有機塊體異質結(BHJ)太陽能電池得到迅速發展,最高效率已經突破到13%。然而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的損耗一直是讓業界困擾的問題,因此了解開路電壓的損耗機制是進一步提高光伏性能的關鍵。

近期,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張淵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周惠瓊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在Adv. Funct. Mater.上發表了一篇名為「Effects of Nonradiative Losses at Charge Transfer States and Energetic Disorder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in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的文章。該研究通過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高效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探索了電荷傳輸、能量無序和電荷轉移態對開路電壓損耗的影響。

圖1:選取的三種電池的材料結構、電池結構與器件性能

(a). 材料的分子結構和電池的結構示意圖;

(b). 三種電池的J-V曲線;插圖為材料能級圖;

(c). 三種電池的吸收光譜;

(d). 三種電池的EQE。

圖2:各種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與光強的曲線,光電流與有效偏壓的關係

(a). 不同受體的BHJ太陽能電池的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與光強的曲線;

(b-d). 不同受體的BHJ太陽能電池的光電流與有效偏壓的曲線。

(a-c). 三種BHJ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J-V曲線;

(d). 三種BHJ電池的開路電壓隨溫度的變化趨勢;

(e). PC71BM和ITIC器件的開路電壓的差值隨溫度的變化趨勢。

(a-b). 不同BHJ薄膜的空穴遷移率與電子遷移率隨溫度的變化關係;

(c). 空穴遷移率與電子遷移率之比與溫度的變化關係;

(d). 給體與受體材料界面的能帶圖。

(a). 不同BHJ太陽能電池的高精度EQE光譜譜;

(b). 純的聚合物給體和受體的高精度EQE譜;

(c). 不同BHJ太陽能電池的電致發光譜;

(d). 不同BHJ太陽能電池的電致發光量子效率。

研究者系統地研究了三種不同類型受體材料有機BHJ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損失的具體原因。結果表明,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無序度是減緩開路電壓損失和改善器件的性能的關鍵。這項工作對於提高新興非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具有指導意義。

文獻連結:Effects of Nonradiative Losses at Charge Transfer States and Energetic Disorder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in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Adv. Funct. Mater. 2017, DOI: 10.1002/adfm.201705659)

團隊介紹

張淵課題組隸屬黑格爾北京研究與發展中心和北航化學學院,課題組成立於2015年秋季。目前主要從事有機和鈣鈦礦材料性質的研究以及在能源轉換、光探測器等方面的應用。課題組PI長期從事有機半導體器件物理性質的研究,偏重於對材料光電性質和器件工作機理的理解,積累了較豐富的研究經驗,目前團隊有10人左右。

相關文章

Understanding Charge Transport and Recombination Losses in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Non-Fullerene Acceptors (DOI:10.1039/C7TA05865A)

本文由新能源前線 金也 編輯整理,僅供學術交流。


歡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們投稿,新能源前線致力於推動科技成果的宣傳和轉化。

投稿或合作轉載請發送至tougao@cailiaoren.com。也可以添加客服微信iceshigu

有話想說,歡迎給小編留言,感謝您對新能源前線的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富勒烯衍生物助力高開路電壓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Nature...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富勒烯衍生物助力高開路電壓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該課題組前期採用低維錫基鈣鈦礦結構和納米梯度結構製備了高效太陽能電池,在近期的研究中將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提高到0.94 V,12.4%的光電轉化效率,是目前已知的穩態輸出效率較高的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前沿技術」用發光受體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能級偏移對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影響,指出提高效率的關鍵是研發可發光的受體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面積印刷,可為載具、建築分布式供電,功率轉換效率已達到16%,但與無機太陽能電池仍有一定差距。這種電池利用供體-受體界面的能級偏移產生載流子,很小的能級偏移就能增加開路電壓,但相關原理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以非富勒烯為受體,苯並二噻吩與喹喔啉衍生物為供體,構建了4種不同能級偏移(0~300 meV)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導讀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解決與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光學活性層厚度相關的問題。這種新方法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圖片來源:MIT)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很多,然而其「光電轉化效率」一直無法與無機太陽能電池媲美。然而可喜的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已增至10%以上,達到了可商業化應用的水平。
  • Nature Energy:寬間隙非富勒烯受體實現室內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
    3、有機光伏(OPV)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在標準太陽能照明下效率不如晶體矽電池,但高度可調的光吸收特性使其有希望應用於室內光電轉化;而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比,OPV電池能通過溶液印刷和塗覆技術製備而降低成本,在大面積模塊中居於更好的優勢,從而更具商業前景。
  • 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製備取得系列進展
    相比於單結電池,疊層電池中涉及更多類型的光電活性和電極修飾層材料、且具有更加複雜的器件結構,實現高效率的疊層電池材料與器件製備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關鍵材料方面,高效率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需要分別具有較寬和較窄光學帶隙的子電池活性層材料以及用於聯結子電池的中間連接層材料。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在有機材料的溶液加工過程中,使用高沸點溶劑添加劑是優化活性層形貌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但是,殘留的高沸點溶劑會嚴重影響器件的穩定性以及重現性,使這種方法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中面臨嚴重的問題。
  • 鄒應萍:降低A-DA-D-A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壓損失
    如何從分子設計的角度打破大電壓損耗的束縛? 什麼類型的分子結構可以導致低電壓損耗的新一代材料?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林克平大學的高峰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李永舫教授等人從這一角度出發,討論了開路電壓、CT態特性和分子特性之間的關係,並對降低高性能NFA OSCs中的電壓損耗的設計策略提出了他們的理解。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由於富勒烯類受體存在可見區光吸收較弱、分子能級調製範圍小、合成和提純成本較高的局限性,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基於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多個研究組聚焦於非富勒烯類受體的研究,但基於聚合物給體-非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效率仍明顯低於聚合物給體-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武大閔傑團隊:能量損失僅0.47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武漢大學閔傑課題組為了提高聚合物受體材料的光吸收性能並降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能量損失,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聚合物受體材料PYT,該聚合物受體不僅具有高吸光係數9.79×104 cm-1,而且其光學帶隙僅為1.42 eV。通過引入聚合物給體PM6,獲得了能量損失僅為0.47 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13.43%)。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溶液處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由於其成本低、重量輕、靈活性強等優點,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分子振動會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可達到的最大光電壓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和比利時哈塞爾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限制有機分子材料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物理原因。目前,此類電池的電壓仍然過低,這也是其效率較低的原因之一。基於有機材料(即碳基材料)的有機光伏(OPV)有望成為「可再生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支柱,因為與常規的矽基光伏材料相比,它們具有更好的生態性能,僅需少量材料即可生產薄膜。但是,必須進一步提高效率。它基於各種特性值,例如開路電壓,其值太低目前是OPV效率仍然不高的主要原因。該研究調查了造成這種情況的物理原因,包括薄膜中分子的振動。
  • 最高效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之一
    蘇州大學李永舫課題組合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寬帶隙給體小分子材料,基於此的器件表現出13.9%的目前最高效率之一,且非輻射複合損耗非常小,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基於共軛聚合物或小分子的電子給體與小分子受體,組成的給受體本體異質結溶液製備法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被廣泛研究。最近由p型共軛聚合物給體與n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而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突破了16%,具有光明前程。但是由於聚合物的批次差異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器件的重複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