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2020-12-03 湖南24小時

近期,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基於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C》(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059),題目為「小分子/富勒烯受體合金:一種提高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熱穩定性的有效策略」(Small-molecule/fullerene acceptor alloy: a powerful tool to enhance device efficiency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ternary polymer solar cells)。

圖1// 小分子受體IDT-OT的分子結構式和三元器件結構及工作機理示意圖

該論文通過引入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IDT-OT構築了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表明,小分子受體和富勒烯類受體間形成的合金是該三元體系的光伏性能和熱穩定性提高的根本原因。研究證實,該受體合金之間同時存在能量轉移和電荷轉移,其工作機理目前文獻罕見報導。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尹攀,通訊作者是沈平教授。

由於能量轉換效率的迅速提高,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成為當前新材料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近兩年,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在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構築,及其在高效二元/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器件製備方面,連續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後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材料化學A/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和美國化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材料類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早在2018年10月,該課題組就在基於小分子受體材料的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方面的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在《材料化學A》(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1.301)上發表了題為「引入新型七環非富勒烯受體構築高效厚膜和大面積的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Achieving efficient thick active layer and large area ternary polymer solar cells by incorporating a new fused heptacyclic non-fullerene acceptor)的研究論文,驗證了三元體系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製備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圖2// 構建三元器件的材料分子結構式、器件結構及其光伏性能

去年12月,沈平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8.758)上發表了題為「基於二茚並吡嗪單元的中等帶隙的A-π-D-π-A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用於構築非滷代溶劑加工的高效聚合物太陽能電池」(Nonhalogenated-Solvent-Processed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Enabled by Medium-Bandgap A-π-D-π-A Small-Molecule Acceptors Based on 6,12-Dihydro-diindolo[1,2-b:10,20-e]pyrazine Unit)的研究論文。

圖3// 基於二茚並吡嗪單元的小分子受體的分子結構式和光伏性能

去年7月,課題組在《材料化學C》(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059)上發表了高水平成果「基於引達省並二噻吩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共軛側鏈優化獲得高效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Conjugated side-chain optimization of indacenodithiophene-based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or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該研究成果為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光電性質的調控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具有明顯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開發意義。

圖4// 含共軛側鏈的引達省並二噻吩類小分子受體的分子結構式和光伏性能

上述發表的4篇論文均以我校化學學院為第一通訊單位,由沈平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沈平教授課題組一直開展高效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的開發和器件製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課題組日常規模在6-9名碩士研究生,每年培養畢業2-3名碩士生。近年來,該課題組與中科院北京化學研究所李永舫院士、蘇州大學崔超華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學張志國教授及我校化學學院譚松庭教授、翁超博士等開展了深入交流與合作,現已發表研究論文40多篇(第一通訊作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湖南省教育廳項目3項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

沈平教授課題組合影

《材料化學A》和《材料化學C》均是由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的材料類綜合性頂級期刊。《應用材料與界面》是由美國化學會的出版的材料類綜合性頂級期刊。

文章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C/D0TC00329H#!divAbstract

往期推薦

湘大青年教師劉益江副教授在《納米快報》發表高水平論文

湘大王先友教授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湘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一區top期刊發表論文

【湘潭大學新媒體中心】

封面 / 陳思樂

【來源:湘潭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近期,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基於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高效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C》(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059),題目為「小分子/富勒烯受體合金:一種提高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熱穩定性的有效策略」(Small-molecule/fullerene acceptor alloy: a powerful tool to enhance device efficiency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新型細菌鑑別!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檢驗科近期在國際期刊 Sensors and actuator B-Chemical(IF=7.100,中科院一區)上發表了題為 A facile method to classify clinic isolates with a turn-off sensor array based on graphene oxide an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的研究成果。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最新研究成果: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達11%
    導讀: 來自瑞士洛桑聯邦高等工業學院,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和國立中興大學的研究員們使用特製的卟啉衍生物染料製作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實現了11%的光電轉化效率。研究員使用特製的卟啉衍生物染料製作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實現了11%的光電轉化效率。
  • 我國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突破
    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陽光罐頭」——太陽能電池及其相關技術——以期更好地利用太陽能。但直至今日,各類「保鮮」技術依然還在探索之中。前不久,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自然·光子學》發文,報導了高效穩定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突破性進展。26歲的晁凌鋒是這一成果的第一作者之一。
  • 深北莫學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論文國際期刊發表
    近日,在莫斯科大學材料科學系太陽能新材料實驗室主任、深北莫教師阿列克謝·塔拉索夫博士和初級研究員安德烈·彼得羅夫老師的指導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材料科學系學生李毓茂合作撰寫的論文在著名一流國際期刊《材料化學》上發表,這是深北莫材料科學系學生參與進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發表的第二篇論文。
  • 深北莫學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論文國際期刊發表
    近日,在莫斯科大學材料科學系太陽能新材料實驗室主任、深北莫教師阿列克謝·塔拉索夫博士和初級研究員安德烈·彼得羅夫老師的指導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材料科學系學生李毓茂合作撰寫的論文在著名一流國際期刊《材料化學》上發表,這是深北莫材料科學系學生參與進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發表的第二篇論文。
  • 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來了,獲「全球能源獎」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1、全球能源獎全球能源獎創立於2003年,每年評選一次,表彰影響地球生命並提供解決能源挑戰的技術的傑出研究。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實驗人員在實驗室測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樣品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成本低、轉換效率高,成為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 而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朱瑞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黃維等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混合陽離子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臨近空間的穩定性研究,該研究作為封面文章刊登於《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 遊經碧迫切希望,他們也能儘早開展一些更有意義的工作。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向招聘博士後1人公告公告...
    研究團隊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才創新基地,長期致力於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單結、多結電池及模塊的研究。團隊負責人韓禮元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曾在夏普公司研究所工作15年,主要負責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開發。基於卓越的研究成果,在2008年被聘請到日本物材研究所,擔任下一代太陽能電池中心主任。
  • 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於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積印刷製備等優點。目前製備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給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構建活性層。但聚合物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難以精確控制、難提純、材料的批次穩定性差等問題,相應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重複性降低,不利於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通過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印刷工藝,德國科學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來開發適合將鈣鈦礦電池材料沉積到基板上的油墨。雖然近年來有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所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果大多是在不到一平方釐米的設備上且採用在大規模商用設備生產中並不實用的工藝來取得的。將這些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大規模生產是另一個亟待探索的研究領域。許多不同的工藝都被認為是適合於此,其中槽模塗布和噴墨列印最為突出。
  • 中科院:碘化鋁一次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製成功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的孟慶波研究員、李泓副研究員與復旦大學傅正文教授合作,將碘化鋁電解質應用於一次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們發現,鋁碘接觸可以形成一種新型的原電池—鋁碘電池。採用他們研究的單碘離子固體電解質證明,這種鋁碘電池的工作原理基於碘離子傳導。
  • 研究人員開發更便宜的環保型太陽能電池
    然而,目前的太陽能電池板需要使用有毒材料作為緩衝劑,這並不具有可持續性。為此,韓國仁川國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環境友好型替代品,稱為ZTO緩衝劑,可以克服這一限制。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Nano Energy》上。
  • 美研發成果克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致命弱點
    導讀: 該成果發表在5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有幾位未參加該項目的專家稱讚該成果為近幾年染料敏化電池研究領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晶體矽太陽能電池分別有產生毒物和製造成本高的弱點。
  • 國外專家研究: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新途徑
    39;】盧森堡大學的物理學家與國際科學家一起研究了太陽能電池材料的氧化過程,其結果可能會改變目前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方式。該研究已於2020年7月發表在著名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相界是材料性能的關鍵點。研究團隊剛剛發現,當用於太陽能電池的材料靠近相界時,氧化過程中產生的破壞遠不止是氧化。
  • 令太陽能電池更高效!澳大有這研究……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與南京工業大學聯合開發純相準二維鈣鈦礦材料製備技術,製備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電池器件。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發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光電子特性和低成本,現已成為太陽能電池和發光領域最具革新性的材料體系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這2種結構的平面圖,如圖2所示。上述的鈣鈦礦中二維和三維結構可以共存,使得合成純相具有很大的難度,其有機陽離子比前面提到的二維結構的陽離子大,二維結構基本上不限制有機陽離子的大小,也允許通過2個一價的有機陽離子來取代二價的有機陽離子。關於三維的混合鈣鈦礦尤其是鉛碘型(即B=Pb2+,X=I-)和錫碘型(即B = Sn2+, X = I -),由於其低帶隙和異常高的電子傳導性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
  • 吉林大學王曉峰教授課題組構築全新太陽能電池體系取得突破
    吉林大學王曉峰教授課題組以葉綠素衍生物作為主要光敏半導體材料,將其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薄膜太陽能電池器件。在此基礎上,受自然界中光合作用的啟發,課題組模擬自然界Z型光合作用的電子傳遞方式,設計出兩種僅由葉綠素衍生物為光敏材料構成的雙層和三層全葉綠素生物仿生太陽能電池,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