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1-23 騰訊網

鐵電材料具有豐富的外場誘導相變行為和複雜的耦合效應,在能量存儲及轉換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目前工程上應用的主要材料是Pb(Zr,Ti)O3(PZT)體系,探索和研發新的材料體系,特別是無鉛材料體系,是當前鐵電材料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Bi0.5Na0.5)TiO3(BNT)基鐵電陶瓷因具有優異的鐵電性能、弛豫特性以及微區結構複雜等特點備受關注,被認為是有望取代PZT基鐵電陶瓷的重要體系之一。但是純BNT鐵電陶瓷矯頑場大、電阻率低和退極化溫度(Td)低等缺點限制了其應用。如何通過組成和微結構設計增強BNT陶瓷的綜合性能以及揭示相關物理機制是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以BNT陶瓷為基體,通過組成和結構設計,實現了BNT鐵電陶瓷體系抗衝擊應力和電荷密度以及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等性能的顯著提升,並揭示了性能增強的物理機制。該團隊以BNT-BA材料體系為基體,固溶NaNbO3有效地調控陶瓷的相結構和顯微結構,獲得兼具高剩餘極化強度Pr(41μC/cm2)、低介電損耗、高電阻率和高Td(175oC)的陶瓷組分。通過等靜壓以及衝擊波加載實驗系統研究了BNT基鐵電陶瓷在衝擊波下的放電行為和物理機制,在8.2GPa衝擊壓力下釋放的電荷密度高達38 mC/cm2,比PZT95/5鐵電陶瓷提高~20%,抗衝擊應力和電荷密度均為目前報導的最大值。相關結果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113, 082901 (2018)、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01, 4044-4052 (2018)、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23, 036301 (2018)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102, 2569-2577 (2019)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彭萍,通訊作者為董顯林和副研究員聶恆昌。

該團隊還通過弛豫調控策略設計了一種新型BNT基介電儲能陶瓷材料,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分別提高至3.08 J/cm3和81.4%。其設計思路是在BNT基體中引入Sr0.85Bi0.10.1TiO3(代表A位空位)及NaNbO3,通過引入A位空位及離子取代產生的應力失配和電荷不平衡形成局域隨機場,打破BNT基體中偶極子的長程有序結構,形成弱耦合極性納米微區,有利於獲得較高的儲能密度(Wrec)及儲能效率(h)。同時發現在RT~100℃及1Hz~100Hz測試條件下,其儲能特性還具有優異的穩定性,該材料有望成為介質儲能電容器的候選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7, 6222-6230 (2019)和Rsc Advances,9, 21355-21362 (2019)上。論文第一作者為碩士研究生吳宜宸,通訊作者為王根水。

該團隊與應用單位合作,利用衝擊波加載實驗在BNT基鐵電陶瓷中獲得了目前報導最高的功率輸出密度,並揭示了其在高壓下的相變機制。相關結果發表在Physic Review Materials3, 035401 (2019)上。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志鵬,通訊作者為王根水。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BNT基鐵電陶瓷在鐵電體高功率脈衝技術和介質儲能電容器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基金的支持。

衝擊波加載下BNT基鐵電陶瓷放電特性及響應行為

通過弛豫策略調控的BNT基陶瓷及其弛豫特性和儲能特性表徵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與傳統PZT系列鐵電陶瓷相比,AKN鐵電陶瓷具有更優異的儲能密度和溫度穩定性,使其在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應用中具有更優異的綜合性能。
  • 科學網—弛豫鐵電單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大李飛與中國、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近日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新聞—科學網
    「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那是1979年底,姚熹帶著自己編寫的60萬字的《無機電介質》來到了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究所的專家和老師全都為之驚嘆不已,非常想讓姚熹留下來從事電介質材料的研究。但是姚熹的外語底子相對薄弱,為此,學校專門為姚熹改變了規則:中文可以成為學校承認的留學生入學考試外語種類。就這樣,中文成為了留學生考取賓州州立大學的一項重要項目,而姚熹成為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中文考試的出題人。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被《Science》評價為「壓電陶瓷發現五十多年以來一次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對醫學超聲成像、水聲系統、高應變執行器等眾多應用將帶來一次革命」,這是目前發現的所有無機非金屬材料中壓電性能最優異的材料。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新型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速度快、貯存性能穩定等特點,在近代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傳統鐵電材料中鈣鈦礦結構的鋯鈦酸鉛(簡稱PZT)系列是應用面最廣的鐵電材料,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實現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的理想材料。
  • 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取得系列進展
    前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3D列印生物陶瓷支架用於骨-軟骨再生及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1703117-1703130; Advanced Science 2017, 4:1700401-1700409; Biomaterials 2017, 135:85-95
  • 浙師大付大偉團隊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系列階段進展
    近日,浙江師範大學生化學院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團隊與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努力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階段進展。明星分子Dabco和類Dabco的奎寧環系列工作連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ACS和Angew.
  • 科學網—電可調複合微波陶瓷材料性能調控研究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目前世界最高AgNbO3基反鐵電陶瓷的能量密度
    介電儲能電容器由於其高功率密度和充放電速率在電子、通訊、汽車等領域皆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常規的反鐵電材料擁有近零的剩餘極化強度且較高的最大極化,是一類極其有希望獲得較高儲能能量密度的材料。但是偏低的反鐵電-鐵電相轉變電場嚴重地限制了該系列材料的高儲能密度。
  • 清華大學陶瓷重點實驗室研究小組負責人李敬鋒:要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在這一背景下,發達國家在政府主導和產業界扶持下,紛紛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高性能無鉛鐵電壓電材料的研發。目前,發達國家在無鉛壓電材料研究方面已取得許多進展,如歐盟曾組織數十個國家參加「POLECER」研究集團;日本的大學、研究機構及企業協同攻關,在鈦酸鋇(BT)、鈦酸鉍鈉(NBT)、鈮酸鉀鈉(KNN)等陶瓷的基礎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壓電陶瓷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無鉛壓電材料
    而鐵電材料的範圍相對較小一些,具有鐵電性的材料都有壓電性,而有壓電性的材料不一定具有鐵電性。鐵電效應最早是1920年由法國人Valasek在酒石酸鉀鈉(羅氏鹽)中發現的,由此揭開了鐵電材料研究的序幕。鐵電性的本質是材料內部的自發極化行為,且可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被改變方向。壓電陶瓷是一種具備了壓電、介電以及彈性三種性能的各向異性材料。
  • 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偉達研究員、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廖蕾教授等研究人員在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如航空發動機的葉片由於工作溫度高達一千度以上,金屬基底上往往要沉積或塗覆上一層幾百微米厚的耐高溫的陶瓷塗層以保護內部部件,而塗層與基底之間的界面粘結性能則關係到相關結構和部件的可靠性與服役壽命。一旦塗層與基底之間界面開裂,塗層剝落,暴露在高溫下的金屬基底將很快失效。因此研究塗層與基底之間的界面粘結性能、提高二者之間的界面結合強度一直是工業應用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