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傳統鐵電材料中鈣鈦礦結構的鋯鈦酸鉛(簡稱PZT)系列是應用面最廣的鐵電材料,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實現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的理想材料。但是,隨著新技術對高性能鐵電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探索新型無鉛鐵電材料體系變得越來越迫切。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前期在反鐵電陶瓷的組成設計、性能調控、工程應用等方面已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
福建物構所極化快速翻轉鐵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鐵電分子化合物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發展為傳統無機鐵電陶瓷的一類重要補充材料。然而,如何實現自發極化的快速反轉是當前分子鐵電材料研究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研究發現:化合物中N-甲基嗎啉陽離子與三硝基苯酚陰離子之間通過強烈的N-H...O氫鍵相連接,這兩種結構基元在溫度為315K附近均發生有序-無序的變化,協同誘導該化合物產生自發極化效應;進一步地,通過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熱釋電、電滯回線和變溫固體核磁譜等測試手段證實了該化合物的鐵電相變過程。此外,外加電場作用下該材料的自發極化非常容易發生反轉,翻轉頻率高達創記錄的263 KHz。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通過在A位引入高固溶度的La元素,將AgNbO3材料的M3-O1(亞鐵電-順電)相變溫度移向室溫,獲得了同時具有反鐵電性和線性特徵的Ag0.76La0.08NbO3陶瓷材料,其在476 kV cm-3場強下,儲能密度達7.01 J cm-3,儲能效率為77%,綜合儲能性能優於一些無鉛儲能陶瓷材料。其物理機制為較高濃度La組分的引入破壞了反鐵電長程序,從而使一部分微米級反鐵電疇轉變為納米級反鐵電疇。
-
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工程上應用的主要材料是Pb(Zr,Ti)O3(PZT)體系,探索和研發新的材料體系,特別是無鉛材料體系,是當前鐵電材料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Bi0.5Na0.5)TiO3(BNT)基鐵電陶瓷因具有優異的鐵電性能、弛豫特性以及微區結構複雜等特點備受關注,被認為是有望取代PZT基鐵電陶瓷的重要體系之一。但是純BNT鐵電陶瓷矯頑場大、電阻率低和退極化溫度(Td)低等缺點限制了其應用。
-
浙師大付大偉團隊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系列階段進展
近日,浙江師範大學生化學院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團隊與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努力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階段進展。明星分子Dabco和類Dabco的奎寧環系列工作連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ACS和Angew.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新聞—科學網
姚熹 ■本報記者 彭科峰 張行勇 通訊員 郝亞楠 又是一年春來到,西安交大姚熹院士團隊「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那是1979年底,姚熹帶著自己編寫的60萬字的《無機電介質》來到了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究所的專家和老師全都為之驚嘆不已,非常想讓姚熹留下來從事電介質材料的研究。但是姚熹的外語底子相對薄弱,為此,學校專門為姚熹改變了規則:中文可以成為學校承認的留學生入學考試外語種類。就這樣,中文成為了留學生考取賓州州立大學的一項重要項目,而姚熹成為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中文考試的出題人。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2020先進陶瓷科技與產業大盤點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和副研究員姬成敏首次在二維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中,實現了高靈敏的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
-
陶瓷屬於什麼材料 陶瓷的性能
我們不管在市面上購買什麼東西,都會遇到一些比較新型的材料,那麼一旦遇到這種新型的材料的話,由於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沒辦法做出決定,因此,在這裡建議大家先看一下陶瓷是屬於什麼材料的,先把它的材料問題了解清楚,然後再去決定,另外,陶瓷的性能都有什麼,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相關的吧。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進一步,基於鐵電自發極化,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並且其短路電流可達18.6 μA/cm2,遠高於傳統的無機鐵電體
-
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獲進展
雷射陶瓷材料具有優異的化學、熱學、機械和光學性能,被認為是下一代高性能新興雷射增益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在鹼土氟化物雷射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陶瓷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納米陶瓷的研究進展與創新
納米陶瓷是將納米級陶瓷顆粒、晶須、纖維等引入陶瓷母體,以改善陶瓷的性能而製造的複合型材料,其提高了母體材料的室溫力學性能,改善了高溫性能,並且此材料具有可切削加工和超塑性。因納米陶瓷與普通陶瓷相比,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因此,其在新材料與新技術方面將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防護與塗層 現階段,納米陶瓷最廣泛的應用在塗層與包覆材料方面。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對低維磁性材料的有序-無序量子相變現象的探索和對其機理的闡明是關聯電子體系中有待深入理解的基本物理問題,是目前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研究熱點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長振課題組製備了自旋S = 1/2的同構化合物BiOCu2(XO3)(SO4)(OH)·H2O [X = Te(1), Se(2)]。
-
鋯鈦酸鉛壓電陶瓷首創者——殷之文院士
20世紀70年代,除壓電陶瓷外,對鋯鈦酸鉛鑭(PLZT)透明鐵電陶瓷和其他的弛豫型鐵電陶瓷材料的研究引起人們注意。殷之文等人開始了PLZT透明鐵電陶瓷的研究,對它的相變和微觀結構變化進行了詳盡研究,並首先用TEM在PLZT立方相中觀察到了納米尺度的極性微區,既為弛豫型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相變理論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據,也為弛豫鐵電體擴散相變的微不均理論提供了在空間尺度上為納米級的證據。
-
一種新型壓電陶瓷驅動電源的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人們研究的操作對象從宏觀領域逐步深入到了微觀領域,並且許多領域越來越需要高速動態納米定位系統,如微納製造、微電子製造、汽車工業、生命科學
-
上海光機所低聲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具有超低的聲子能量和獨特的構性優勢,是優異的中波紅外材料,廣泛用於科研、醫療、工業等領域。但氟化物玻璃缺乏傳統網絡形成體,料性短、穩定性差,通過傳統熱處理方法很難得到晶相可控的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導致不透明或半透明。全氟玻璃陶瓷的透明化製備是該領域的較大挑戰。
-
陶瓷電容器的種類和應用特點有哪些?
陶瓷是一個複雜的多晶多相系統,一般由結晶相、玻璃相、氣相及相界交織而成,這些相的特徵、組成、相對含量及其分布情況,決定著整個陶瓷的基本性質。陶瓷材料做成的陶瓷電容器也叫瓷介電容器或獨石電容器,根據陶瓷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低頻陶瓷電容器和高頻陶瓷電容器兩類,按結構形式分類,又可分為圓片狀電容器、管狀電容器、矩形電容器、片狀電容器、穿心電容器等多種。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因此,開發一種能在生物體和生物力學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的仿生複合骨支架材料是骨組織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較強的抗壓縮性、耐腐蝕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優點的陶瓷材料或金屬氧化物,其在骨組織再生中可作為骨替代物為骨缺損的修復提供穩定的支架結構,與骨源性細胞和生長因子聯合應用為頜面部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生物陶瓷材料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做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