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無限風光在險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

姚熹

■本報記者 彭科峰 張行勇 通訊員 郝亞楠

又是一年春來到,西安交大姚熹院士團隊「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弛豫鐵電材料是電子技術領域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電子通信、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國防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國防裝備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院士姚熹課題組在國際上首創的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轉變」理論,並成功研發出用於國防裝備的高性能弛豫鐵電單晶和陶瓷材料及其器件,對理解複雜介電行為的起源,並大幅提高其性能作出了突出貢獻。

「微疇—宏疇轉變」理論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國際上鐵電領域的學術進展,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被國際上廣泛公認為弛豫鐵電體理論之一,被寫入鐵電物理學經典專著與教材。

事實上,這項殊榮的獲得並非偶然的。這背後有姚熹不同凡響的科學人生,也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的及時支持。

西渡東歸寫就傳奇

在著名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有這樣一條規定:所有的國際留學生參加入學考試時,必須要考查除母語之外的兩門外語。直到1979年,它為了一個中國人改變了規則。

那是1979年底,姚熹帶著自己編寫的60萬字的《無機電介質》來到了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究所的專家和老師全都為之驚嘆不已,非常想讓姚熹留下來從事電介質材料的研究。但是姚熹的外語底子相對薄弱,為此,學校專門為姚熹改變了規則:中文可以成為學校承認的留學生入學考試外語種類。就這樣,中文成為了留學生考取賓州州立大學的一項重要項目,而姚熹成為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中文考試的出題人。

弛豫鐵電體的發現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

姚熹自上世紀50年代末就在西安交大開始了鐵電陶瓷的研究工作,是我國在鐵電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並被國內外同行看成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代表。

1960年至1965年期間,姚熹與蘇美等國科學家大體同步地研究了鈦酸鍶鉍陶瓷的介電行為與極化弛豫現象,提出了鐵電現象可能與晶體中的缺陷和離子型極化弛豫有關。

1982年,姚熹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時,從司空見慣的介電溫譜的細微變化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反常彌散,提出了在化學組成複雜的鐵電體中存在著線度為數十納米的極性微疇,這種微疇在偏置電場作用下可以通過熱激活轉變為通常的鐵電疇,並將這種轉變稱之為「微疇—宏疇轉變」。他也因此廣受關注,被稱讚為「最富有創造性的、極其勤奮的學者」。

他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取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固態科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獲此專業學位用時最短的一位學生,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

因其對鈮酸鋰雙晶研究所作出的貢獻,他獲得美國施樂公司頒發的Xerox獎。1983年,載譽而歸的姚院士開啟了他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嘔心奮戰的新徵程。他在功能陶瓷研究領域中大膽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取得開拓性的成就;他在透明電光陶瓷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了微疇與宏疇轉變理論,為形成新的電子陶瓷材料及器件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發的產品已用於新型魚雷聲制導基陣、低頻大功率聲吶和戰略武器脈衝電源等國防尖端裝備研製,帶領我國電介質研究走在世界前沿,實現了我國在這一領域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跨越歷程。

此後,姚熹又在實驗中發現了弛豫型鐵電體微疇—宏疇轉變的明確證據,經過反覆試驗、研究建立了弛豫鐵電體「微疇—宏疇轉變」理論,解決了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長期關注卻一直未能解決的一個有關鐵電陶瓷領域的難題。1985年由於他所發現的晶粒壓電共振現象獲得美國陶瓷學會的Ross-Coffin-Purdy獎。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來又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經過幾十年的長期研究,姚熹團隊還建立了弛豫鐵電體微疇動力學的「新玻璃模型」,突破了描述弛豫鐵電體微疇凍結行為的玻璃模型的局限,發展出適用於多種介質類型的弛豫極化統一模型,使得「新玻璃模型」成為可定量描述弛豫鐵電體擴散相變動力過程的統一模型。同時,基於「微疇—宏疇」的理論思想,團隊發現了弛豫鐵電單晶/陶瓷材料高性能化的物理機制,提出了調控疇尺寸提高壓電性能的方法,為大幅度提高單晶陶瓷材料及器件性能,拓寬使用溫度範圍開闢了新思路。西安交通大學國際電介質中心也因此成為國內外少數幾個能夠生長高性能弛豫鐵電單晶的單位之一,其研發的單晶材料的壓電性能比壓電陶瓷高4~6倍,電質應變高電質應變高10倍,已經成功應用於國防尖端裝備。

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他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擔任了國家高技術新材料研究計劃(「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和無機功能材料方面的責任專家,主持了多項有關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50餘篇,獲準專利10餘項。

領軍鐵電陶瓷研究

「國家不發展,哪裡有我的機會。我只是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在學術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姚熹在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時謙遜地說。

姚熹於1985年開始籌建電子材料研究實驗室。實驗室於1988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委批准為國家專業實驗室,並被選定為全國重點學科發展計劃的七個試點實驗室之一,姚熹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

姚熹作為此領域的領軍人,對本行業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他認為,材料科學正在從經驗走向科學,其科學性有待大大提高,要認真考慮如何與時俱進來發展電子陶瓷。

姚熹自1958年遷校來到西安,在西安交大已經整整工作了58年。已是耋耄之年的姚熹早已將西北大地看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成長為滿頭白髮的院士,多少風和雨,都在笑談中。

他還拿出一個杯子招待客人,上面寫著「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10周年,遷校50周年紀念」。在他心裡,西安交大永遠都是自己放不下的家,這裡有自己的青春,有自己最美好的回憶。

姚熹團隊及西安交大人,繼往開來,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國際學術前沿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正走在追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國之夢的路上。

《中國科學報》 (2016-03-28 第6版 基金)

相關焦點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 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鐵電材料具有豐富的外場誘導相變行為和複雜的耦合效應,在能量存儲及轉換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目前工程上應用的主要材料是Pb(Zr,Ti)O3(PZT)體系,探索和研發新的材料體系,特別是無鉛材料體系,是當前鐵電材料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名單不再公開?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基金網絡查詢系統再次更新,原有的資助類別查詢功能全部取消,只保留精準查詢功能,是否意味著所有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不再(或免費)向社會公開!?目前,科學網基金查詢系統可正常使用。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該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晶體的相結構、結晶學取向及微觀結構特徵與高儲能密度等優異電學性能的關聯關係,為探索新型反鐵電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新型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但是,隨著新技術對高性能鐵電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探索新型無鉛鐵電材料體系變得越來越迫切。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發布《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芬蘭科學院合作交流項目指南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芬蘭科學院(AF)的合作協議及雙邊工作計劃,雙方於2020年共同資助中國與芬蘭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和雙邊研討會項目。一、項目說明(一)資助領域。無領域限制。(二)資助強度。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鈮酸銀(AgNbO3)陶瓷材料具有類反鐵電的雙電滯回線和高的極化強度(~50 μC cm-2),從而具有較大儲能密度,在電介質儲能等領域展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在A位引入高固溶度的La元素,將AgNbO3材料的M3-O1(亞鐵電-順電)相變溫度移向室溫,獲得了同時具有反鐵電性和線性特徵的Ag0.76La0.08NbO3陶瓷材料,其在476 kV cm-3場強下,儲能密度達7.01 J cm-3,儲能效率為77%,綜合儲能性能優於一些無鉛儲能陶瓷材料。其物理機制為較高濃度La組分的引入破壞了反鐵電長程序,從而使一部分微米級反鐵電疇轉變為納米級反鐵電疇。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儀器研製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和上海市揚帆計劃等的資助。但是,隨著新技術對高性能鐵電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探索新型無鉛鐵電材料體系變得越來越迫切。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進展
    近年來,該領域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但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 該論文首先詳細介紹了三種耦合效應:(1)鐵電催化效應,利用鐵電勢來驅動或控制不同的催化反應;(2)壓電催化效應,通過對壓電材料施加外部機械力誘導的壓電電荷,直接將機械能轉化為化學能,或者通過壓電電勢提升光生載流子分離效率;(3)熱釋電催化作用,通過溫度波動引起熱釋電材料極化變化,將熱能轉化為化學能。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管理專項項目申請指南—新聞—科學網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管理專項項目申請指南 一、項目定位 科技管理專項項目資助具有較強宏觀戰略思維、較高專業水平並有志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複合型人才,開展科技管理中相關科學問題的研究與實踐;旨在探索建立科技管理人才的資助機制,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戰略型科技管理人才;為構建「理念先進、制度規範、公正高效」的新時代科學基金體系提供決策支撐和政策建議,為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貢獻力量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氫氣因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潔高效等諸多優點而被譽為未來最有前景的能源載體。電解水制氫技術可以將難以併網利用的電能轉化為氫氣,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產氫速率快、氫氣純度高等優勢,是目前製備高純氫氣的最理想方案之一。 然而,電催化制氫面臨著陽極析氧反應(OER)動力學緩慢,產生的氧氣附加值較低等問題,且存在與陰極產生的氫氣混合而發生爆炸的危險。
  • 北工大《JMCC》綜述:鐵電材料的熔鹽法構建策略及在能源領域的應用
    近期,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製造學部、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侯育冬教授團隊基於課題組工作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最新進展,系統分析並總結了熔鹽法在控制各類鐵電材料尺度、成分、形貌以及晶體取向方面的獨特作用與反應機理,並分類介紹了相關技術在能源領域中的代表性應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名單公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名單公布 2020-09-2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副研究員李麗娜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等資助下,成功構築了一例可實現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的二維三層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鉛氯鐵電體。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查詢 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放榜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查詢 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放榜」的相關資訊,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吧!2017年3月1日至3月20日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項目申請190840項,經初步審查和覆審後共受理187135項。
  • 科學網—電可調複合微波陶瓷材料性能調控研究
  • 西安交大成立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8月28日,第一屆國際電介質中心全體理事會議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美國賓州州立大學L.Eric Cross教授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介質研究領域的30多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大會授牌成立了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
  • 科學網—弛豫鐵電單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大李飛與中國、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近日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