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成立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8月28日,第一屆國際電介質中心全體理事會議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美國賓州州立大學L.Eric Cross教授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介質研究領域的30多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大會授牌成立了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首個國際性學術研究中心——國際電介質中心的成立,為中國的電介質研究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一步。

電介質是電子信息、電力電氣技術中舉足輕重、應用廣泛的關鍵材料,是物理學、化學、材料學、電子學和電氣學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電介質科學和工程的發展對推進學術進步和促進電子電氣產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國際電介質中心副理事長姚熹院士介紹說,西安交通大學在電介質研究方面有著50多年的深厚學術積澱,成立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旨在建立國際一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吸引和培養國際一流的人才,產生一流的學術成果。這一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機制,將對西安交大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以及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有力的支撐,也將有力地帶動西安交大電介質學科迅速發展,促使西安交大電介質學科瞄準國際前沿,開展國際合作,取得關鍵性成果的突破,建立在國內外學術界一流的學術影響,帶動校內物理、材料、電器、電子等學科突破學科限制,打破原有框架,共求發展。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通訊員 趙力 謝霞宇)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在高溫有機薄膜電容介質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從最常見的易加工、低成本的電介質材料環氧樹脂出發,通過研究環氧樹脂分子結構特徵、宏觀電場下極化機制及高溫儲能性能三者的影響作用機制,創新設計了非對稱聚醚胺-脂環胺分子鏈結構,並基於目前工業應用最廣泛的雙酚A型環氧樹脂合成了耐高溫柔性環氧薄膜。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時隔35年,西安交大再次問鼎國際陶瓷之巔!1985年,姚熹院士曾因其在「鈮酸鋰陶瓷的晶粒壓電共振對其介電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此獎,西安交通大學35年後再次問鼎國際陶瓷的殊榮,彰顯了西安交大在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和世代傳承。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西安交大研究成果在《科學》刊發  發現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北京時間  聚焦此關鍵科學問題,西安交大劉明教授團隊和丁向東教授團隊合作,對鐵電單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彈性的力學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採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為犧牲層,製備並剝離出大面積的自支撐BaTiO3 (BTO)單晶鐵電薄膜。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新聞—科學網
    院士姚熹課題組在國際上首創的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轉變」理論,並成功研發出用於國防裝備的高性能弛豫鐵電單晶和陶瓷材料及其器件,對理解複雜介電行為的起源,並大幅提高其性能作出了突出貢獻。 「微疇—宏疇轉變」理論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國際上鐵電領域的學術進展,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被國際上廣泛公認為弛豫鐵電體理論之一,被寫入鐵電物理學經典專著與教材。
  • 第十三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在西安交大成功舉行
    10月23日至26日,第十三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在西安交大舉行。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流變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陝西省能源化工過程強化重點實驗室、西安交大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理學院承辦。該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是中國流變學專家學者學術交流的盛會。
  • 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西安交大
    5月13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峰、副院長宋羅蘭一行訪問西安交大。鄭南寧校長在科學館107會見來賓。鄭南寧校長介紹了學校國際合作交流、網絡公開課、書院等相關情況。雙方就信息技術發展、人文教育、本科生培養、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並暢想了未來合作發展模式及內容。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何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將鉍元素(Bi)引入紫精骨架中,成功製備了含鉍紫精衍生物,並將其命名為「Bismoviologens」。此外,後續通過電致變色、CV、電化學光譜等一系列測試表明含鉍紫精在表現出磷光性質的同時依然保有紫精化合物固有的氧化還原性質。基於這些特性,含鉍紫精被成功地應用於電致磷光變色器件和可見光誘導的交叉脫氫偶聯反應。這一研究不僅大大拓展了紫精類衍生物的範圍,也為此類材料在磷光光電器件和可見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掛牌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劉禹彤 通訊員劉坤)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唐山高新區籤約並正式掛牌,這標誌著唐山高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合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是高新區在「四個一百」活動中取得的又一創新成果。
  • 西安交大在量子限域無機滷化鉛鈣鈦礦的激子離化機理方面
    近年來,新型滷化鉛鈣鈦礦量子點由於螢光量子產率高、螢光半高寬窄及螢光波長可調等優點,在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光致和電致發光二極體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比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全無機鈣鈦礦CsPbBr3量子點具有高的室溫相穩定性、光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因此獲得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材料》高級編輯訪問西安交大並作報告
    應西安交大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邀請,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材料》高級編輯Joerg Heber博士9月26日上午來校訪問,並在主樓報告廳作「How to get published in Nature Materials」報告,分享在《自然材料》成功投稿的經驗。此前,西安交大副校長盧天健在科學館107會見來賓。
  • 西安交大合成耐高溫柔性環氧薄膜電介質材料—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通大學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成永紅課題組從最常見的易加工、低成本的電介質材料-環氧樹脂出發,通過研究環氧樹脂分子結構特徵、宏觀電場下極化機制及高溫儲能性能三者的影響作用機制,創新的設計了非對稱聚醚胺-脂環胺分子鏈結構,並基於目前工業應用最廣泛的雙酚A型環氧樹脂合成了耐高溫柔性環氧薄膜。該薄膜不僅成本低廉、耐熱性能和機械性能優異,同時具備優異的儲能性能。
  •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掛牌!_綜合新聞_唐山...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高新區掛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魏偉 通訊員 劉坤)10月29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高新區籤約並正式掛牌,這標誌著唐山高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合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 華中科大、西安交大、東北大學接力講述奮進之路...
    東北大學師生們講述的故事↓↓↓華中科技大學你好,2021孫永明,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能源光子學功能實驗室教授,從事儲能電池研究,於2017年10月回國加入華中科技大學。經過三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支特種電池材料和器件研究團隊,在超快充儲能電池和高溫鋰電池領域獲得進展,開發的快充型鋰電池能夠實現6分鐘充電至75%以上。未來,將開展寬溫度範圍鋰電池材料和器件研究,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培養國家和社會急需的儲能型高精尖人才。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託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
  • 交大科技力!
    針對「緻密油氣介質中地震波信息的多維度表徵與解釋」,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高靜懷帶領團隊成員提出了一系列適用於緻密油氣介質地震波信息表示的頻率同步擠壓/時間同步抽取相空間變換系列,建立了一套基於機器學習的多維相空間地震屬性智能提取和解釋框架及其軟體模塊,在實踐中認識了鄂爾多斯盆地緻密氣儲層分布與產量間的冪指數關係,支撐了我國目前緻密油水平井最長水平段3035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該工作的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大魏天然助理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金敏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