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花招」如何挽救粒子物理

2020-09-21 科技領航人

在20世紀40年代,開拓性物理學家偶然發現了另一個隱秘的現實。粒子消失了,而場——膨脹的、起伏的實體像海洋一樣充滿了空間——出現了。場中存在兩個微粒子產生的波,這兩個粒子分別是電子和光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似乎可以解釋所有電磁事件。

只有一個問題:理論與希望和祈禱粘合在一起。研究人員只有通過使用被稱為重正化(Renormalization)的技術,即小心翼翼地隱藏無限量的技術,研究人員才能迴避虛假的預測。這個過程奏效了,但是即使是那些發展這一理論的人也懷疑,這可能是一個建立在扭曲的數學技巧的紙牌屋。

「這就是我所說的『瘋癲過程』。」 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後來寫道,「求助於這種『瘋癲過程』,使我們無法證明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在數學上是自洽的。」

幾十年後,一個似乎無關的物理學分支機構為其辯護。研究磁化強度的研究人員發現,重正化(Renormalization)根本不是關於無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是,它談到了將宇宙分為獨立大小的王國的觀點,這一觀點指導了當今物理學的許多角落。

劍橋大學的理論家戴維•唐(David Tong)寫道,重正化(Renormalization)「無疑是過去50年來理論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單個進步。」

電荷的故事

在某些方面,場理論是所有科學中最成功的理論。量子電動力學理論(QED)構成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個支柱,它做出了與實驗結果相符的理論預測,精確度達到了十億分之一。

但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這一理論的未來還遠未得到保證。近似於場的複雜行為往往給出荒謬的無限答案,這使一些理論家認為場論可能是死路一條。

費曼和其他人尋求了全新的視角——也許甚至可以使粒子再回到中心舞臺——但後來卻遭到了部分領域科學家們的抨擊。他們發現,如果用難以理解的重正化程序修補,量子電動力學理論(QED)的方程式就可以做出可預見的預測。

練習是這樣。當QED計算導致無窮大時,將其縮短。將想要變得無窮大的部分填充成一個係數,在和前面加入一個固定的數字。用實驗室的有限測量值代替該係數。最後,讓新&34;的總和回到無窮大。

在某些人看來,這種處理方法就像是一場空殼遊戲。一位開創性的量子理論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寫道:「這不是明智的數學。」

問題的核心以及最終解決方案的種子,可以從物理學家如何處理電子電荷中看出。

在以上方案中,電荷來自係數——在數學混排過程中吞沒無窮大的值。對於那些對重正化的物理意義感到困惑的理論家來說,QED暗示電子具有兩個電荷:理論電荷是無限的,而實測電荷不是。也許電子的核心擁有無限的電荷。但是在實踐中,量子場效應(可以將其可視化為正粒子的虛擬雲)掩蓋了電子,因此實驗者只能測量到適度的淨電荷。

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1954年,兩位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和弗朗西斯·洛(Francis Low)充實了這一思想。他們將兩個電子電荷與一個隨距離變化的「有效」電荷聯繫起來。您越靠近(並且越穿透電子的正極披風),您看到的電荷就越多。

他們的工作是第一個將重正化與規模概念聯繫起來的工作。它暗示了量子物理學家已經為錯誤的問題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他們應該專注於將微觀與宏觀聯繫起來,而不是為無窮而煩惱。

南丹麥大學的物理學家阿斯特裡德·艾希霍恩(Astrid Eichhorn)說,重正化是「顯微鏡的數學版本」,他使用重正化來搜索量子引力理論。相反,您可以從顯微系統開始並縮小,它是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結合。

磁鐵是救星

凝聚態世界中出現了第二個線索,物理學家對此感到困惑,一個粗糙的磁體模型如何設法確定某些轉換的精細細節。Ising模型僅由原子箭頭網格組成,每個原子箭頭只能向上或向下指向,但它預測了現實生活中磁鐵的行為,但不可能做到完美。

在低溫下,大多數原子排列,使材料磁化。在高溫下,它們無序生長,晶格消磁。但是在一個關鍵的過渡點,各種尺寸的排列的原子島並存。至關重要的是,在Ising模型中,在各種材料的真實磁體中,甚至在不相關的系統(例如高壓轉換中,水與蒸汽都無法區分)中,某些量在此「臨界點」附近變化的方式似乎都是相同的。這種現象被理論家稱為普遍性,這一發現與發現大象和白鷺以完全相同的最高速度運動一樣奇怪。

物理學家通常不會同時處理不同大小的物體。但是圍繞關鍵點的普遍行為迫使他們立即考慮所有長度尺度。

圖註:在塊區自旋(block spin)重正化中,單個旋轉的精細網格被平均轉換為逐漸較大的塊。

凝聚態研究者裡奧·卡丹諾夫(Leo Kadanoff)於1966年找到解決方法。他開發了一種「塊區自旋(block spin)」技術,將一個過於複雜而無法正面處理的Ising網格,分成兩邊各有幾個箭頭的適度區域。他計算了一組箭頭的平均方向,並用該值替換了整個塊。重複此過程,他使網格的精細細節變得平滑,並縮小以查看系統的整體行為。

最終,肯·威爾遜(Ken Wilson)是蓋爾·曼(Gell-Mann)的前研究生,在粒子物理學和凝聚態世界中都有著一席之地——將蓋爾·曼(Gell-Mann)和弗朗西斯·洛的思想與卡丹諾夫的思想相結合。他在1971年首次描述的他的「重正化小組」證明了QED的折磨計算是合理的,並為上升通用系統的規模提供了一個階梯。這項工作為威爾遜獲得了諾貝爾獎,並永久改變了物理學。

牛津大學凝聚態理論家保羅·芬德利(Paul Fendley)說,概念化威爾遜重正化組的最佳方法是將微觀與宏觀聯繫起來的「理論」。

考慮磁柵。在微觀層面上,可以很容易地編寫一個公式,將兩個相鄰的箭頭連結起來。但是,採用該簡單公式並將其外推到數萬億個粒子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您正在以錯誤的規模進行思考。

威爾遜的重正化小組描述了從構造塊理論到結構理論的轉變。您從小碎片理論開始,假設一個撞球中的原子,轉動一下威爾遜的數學曲柄,您會得到一個描述這些碎片群相關的理論。當您不斷轉動時,您會放大到越來越大的分組——撞球分子簇,撞球扇區等。最終,您將能夠計算出一些有趣的東西,例如整個撞球的軌跡。

這是重正化組的魔力:它有助於確定哪些大圖片量對測量有用,哪些令人費解的微觀細節可以忽略。衝浪者關心波浪的高度,而不是水分子的擁擠。類似地,在亞原子物理學中,重正化告訴物理學家何時可以處理相對簡單的質子,而不是其內部夸克的糾纏。

威爾遜的重正化小組還建議,費曼和他同時代人的困境來自試圖無限接近地了解電子。英國達勒姆大學物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James Fraser)說:「我們不希望[理論]適用於任意小的[距離]尺度。」數學上將總和縮短並改寫無窮大是正確的方法,前提是您的理論具有內置的最小網格尺寸。弗雷澤說:「任意小的尺度正在吸收我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無知」。

換句話說,QED和標準模型根本無法說出零納米距離之外的電子裸電荷是什麼。它們是物理學家所謂的「有效」理論。它們在明確定義的距離範圍內效果最佳。找出當粒子變得均勻時會發生什麼是高能物理的主要目標。

從大到小

如今,費曼的「瘋癲過程」在物理學中已變得與微積分一樣普遍,其力學原理揭示了該學科某些最大成就的原因和當前的挑戰。在重正化過程中,複雜的亞微觀的跳躍往往會消失。它們可能是真實的,但不會影響全局。「簡單是一種美德,」芬德利說。 「有一個神在這。」

這種數學事實反映了自然界傾向於將自己分類為本質上獨立的世界的趨勢。工程師設計摩天大樓時,他們會忽略鋼中的單個分子。化學家分析了分子鍵,但對夸克和膠子一無所知。重正化小組量化了現象的長度劃分,這使得科學家們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從大到小逐漸發展起來,而不是一次分裂所有尺度。

然而,與此同時,重正化對微觀細節的敵意卻與渴望獲得下一個領域跡象的現代物理學家的努力背道而馳。天平的分離表明,他們需要深入挖掘,以克服自然界對像我們這樣的好奇巨人隱瞞其更美好點的興趣。

​「重正化有助於我們簡化問題,」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內森·塞伯格說。但是,「它也隱藏了短距離發生的事情。 您不能同時擁有這兩種方式。」

相關焦點

  • 高能物理粒子對撞機是個啥
    一部數萬字的網文,充滿了學術名詞,跨越了近兩百年的物理、高能物理發展進程,可以說是一篇經典的、深入淺出的入門級的高能物理教科書了,毫無疑問是位專業人士和團隊的嘔心瀝血之作。那麼到底文中所爭論的核心的粒子加速器到底是個啥呢,高能物理到底研究什麼呢。這個的確很高深莫測。簡單的說,我們想知道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比如,分子是有什麼組成的,原子內部是什麼?
  • 粒子碰撞的數學結構進入視野
    當粒子物理學家嘗試對實驗建模時,他們面臨著不可能的計算-無限長的方程式,這超出了現代數學的範圍。他們的方法可能有助於帶來更高水平的預測準確性,如果理論家想超越領先但不完整的粒子物理學模型,則迫切需要這些預測準確性。杜爾說:「他們已經提供了許多概念驗證結果,表明這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技術。」新方法通過直接計算&34;來繞過傳統的數學方法,一些人希望最終能夠對亞原子世界進行更優雅的描述。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超級數學建模微信號 :supermodeling物質本源探秘粒子世界粒子物理是研究最基本粒子的一門學科,換句話說它是從最小尺度說明了物質構成的問題。 在物理界,一般獲取粒子的方法是通過加速器,讓粒子以極高的能量相互碰撞,從而將粒子「打碎」,直到碎片在我們現有的條件下不能再碎,我們就認為那就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小粒子。 除此之外,更多的粒子則來源於高能宇宙射線。也因為粒子的獲取需要極高的能量,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高能物理。
  • 數學和物理的共同演化,物理領域的重大突破有時需要數學協助
    在這個故事裡,數學仿佛就像是一個引路人,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在物理學家的身邊,為一片灰暗的物理學世界帶來光明。但是,數學和物理的相互影響遠比這個故事裡講述的更複雜。在大部分有記錄的歷史中,物理和數學甚至不是分開的學科。古希臘、埃及和巴比倫的數學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距離、時間和重力都按某種特定方式運行的世界中。
  • 淺議現代數學物理對數學的影響
    需要描寫的新現象是粒子的曲線運動。當時人們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的。牛頓不僅要發明他在物理學上的粒子運動理論,而且還要發明微積分這一套新的數學來描寫他的粒子理論。第二次物理革命是電磁革命。麥克斯韋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形態——場形態物質。這就是電磁波,也是光波。後來人們發現,這種場形態物質需要用數學的纖維叢理論來描寫。第三次物理革命是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發現了第二種場形態物質——引力波。
  • 量子數學研究的是自由粒子的確定性,就像薛丁格的貓問題
    所以可以說現在科學沒有發現物理上有什麼理論是可以永久描述虛粒子行為的。對於描述虛粒子行為的學科比如量子計算機更加沒有發現有什麼必要性。因為我們的模型的確不能很好描述虛粒子的行為,甚至沒有考慮描述對稱性破缺對虛粒子行為的影響,因此他們的預言永遠在微不足道的研究工作之中,很難反映真實的行為。物理學沒有必要發展到能夠預測一切的地步。比如相對論對於幾乎一切物體都沒有意義。。
  • 終極粒子模型——粒子物理在此終結
    科學家們也不例外,自牛頓,愛因斯坦以來,一直至今,所有的物理大咖們皆是在用物質思維來研究物質的表象。他們從來就不知道應該追問:物質從何而來?當然也就更不知道如何正確回答了!索維爾會議的一眾物理大咖們 可以認為,包括牛頓,愛因斯坦在內的所有物理大咖們都屬於「物質群」,他們的思維皆被深困在物質的牢籠之中,他們屬於物質時代! 於是,歷經數代物理大咖們的努力和心血,構建了一個物質粒子的:標準粒子模型!
  • 量子場是如何產生粒子的?
    所有這些粒子都可以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下產生,粒子的質量會產生基本常數。這些粒子可以用量子場理論的物理原理很好地描述、這些粒子的特徵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所有相同類型的粒子,包括電子、介子、上夸克等等,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彼此區分的。它們都有許多其他同類型粒子所共有的特性,包括:質量、電荷、弱荷、自旋、顏色、重子數、輕子數和更多。有些粒子的值為0,其他的幾乎都有非零的值。
  • 如何利用數學分析物理問題?牛頓的經典力學如何應用?
    牛頓牛頓所著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數學應用於物理的一個典範,經典力學作為物理學中基礎的學科應用到了很多的數學,我們可以舉一個數學在經典力學中應用的例子來看看數學是如何作為物理學中的工具來使用的。如果我們在地球的實驗室做一個實驗:在真空中向上拋一個物體,我們應該如何分析這個物體的運動呢?
  • 【直播預告】上帝粒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今天的直播主題:上帝粒子是如何被發現的?歡迎你在直播期間就標準模型相關的問題對我進行提問。之所以選擇在每周四的19:05更新課程,並在20:13進行直播在線答疑,是因為1905和2013這兩個數字背後有著特殊的含義。1905年是物理學的奇蹟之年,這一年26歲的愛因斯坦連發表了五篇重要的論文,其中三篇成了物理學發展的核心。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但另一方面,我認為粒子物理學家一般不會對他們研究的現象感到興奮。這些粒子本身毫無特色,每個電子看起來都和其他電子一模一樣,非常無聊。凝聚態物理的另一個目標是發現有用的東西。粒子物理學家喜歡指出粒子物理實驗所衍生的技術,這的確存在,但並不是我們做實驗的目的,而且從這些實驗中獲得的知識沒有可預見的實用價值。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撰文 | 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格林講席教授)過去100年來,數學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像微分方程和微分幾何這些與經典物理本身有深刻關係的數學以外,還發展出了代數拓撲、代數幾何、代數數論、範疇學、幾何表示論等極度抽象的數學。之前《返樸》介紹數學的文章《如何理解數學?
  • 如何計算量子粒子的動力學?
    精確計算許多相互作用的量子粒子動力學是一項艱巨任務。然而,對於這樣的系統,有一種很有前途的計算方法:張量網絡,目前正在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理論部門進行研究。張量網絡的初始焦點是限制在晶格中的量子粒子,就像它們出現在晶體中一樣,或者出現在未來量子計算機的量子寄存器中。
  • 物理激發的數學
    在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個物理理論是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    許多主要的數學領域,也是由於物理的刺激而發展起來的,如微分方程、微分幾何、算子代數等等。我這裡要闡述的是近三十年來由弦理論激發出的一系列數學成果。
  • 精確人工智慧――核物理與粒子物理領域的新生力量
    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已經成功描述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以及控制整個宇宙的全部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除重力以外)。而這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簡稱強電力行業)與弱相互作用力(簡稱弱力)——不僅控制著粒子的形成,也決定了粒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逐漸衰減。
  •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將於2020年7月6-11日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介紹粒子物理研究的現狀和前沿、展望粒子物理的未來。
  • 高考物理熱點: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問題是高考物理的經常考查題型,也是高中物理知識的重難點。這類問題對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是考查考生多項能力的極好載體,因此成為高考的熱點。
  • 量子技術如何突出數學與物理學的神秘聯繫
    無限量子糾纏可以驗證非常困難的數學問題的證明為何純數學能夠如此充分地揭示物理世界的本質,一直是一個謎。反物質是在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方程中發現的,然後在宇宙射線中被發現。在實驗證實前幾年,夸克出現在穆雷·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在餐巾紙上勾勒出的符號中。
  • 乾貨||A Level數學 物理 應該怎麼學?
    原標題:乾貨||A Level數學 物理 應該怎麼學?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這幾個科目是在A Level選課時大多數同學的選擇,而且大部分的專業要求也是指向這些基礎性科目。下面就從課程難易度、學習方法來說說想要考到A*也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