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發現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

2020-09-05 工程學習

石墨烯三層可以兩種不同的結構堆疊,可以自然地出現在同一薄片中。它們之間有一個清晰的邊界。

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更小,更快的微處理器。

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物理學家團隊發現了如何通過電場來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通常稱為鉛筆芯),這是朝著比更小和更快的微處理器中使用石墨烯邁出的重要一步。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

石墨烯由極薄的石墨片組成:用鉛筆書寫時,石墨烯片會從鉛筆的石墨芯上脫落並粘在頁面上。如果放在高功率電子顯微鏡下,石墨烯會顯示出其片狀結構的交聯碳原子,類似於金屬絲。

UA物理學家發現,當受到電場操縱時,材料的一部分會從金屬行為轉變為半導體行為。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需要300,000張紙才能達到人發或紙的厚度。科學家和工程師對它感興趣,因為它可能在微電子設備中應用,希望將我們從矽時代推向石墨烯時代。棘手的部分是控制電子通過材料的流動,這是使電子在任何類型的電子電路中工作的必要先決條件。

LeRoy和他的合作者使用鋒利的金屬掃描隧道顯微鏡頭,可以在兩個石墨烯結構之間移動疇邊界。

UA物理學副教授Brian LeRoy和他的合作者通過證明電場能夠控制由三層石墨烯組成的三層石墨烯的晶體結構,為實現該目標掃清了障礙。

大多數材料都需要高溫,高壓或同時改變溫度和壓力來改變其晶體結構,這就是石墨不自發地轉變成金剛石或反之亦然的原因。

LeRoy說:「一種材料僅通過施加電場來改變其晶體結構是極為罕見的。」 「製造三層石墨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系統,可以用來創建新穎的設備。」

三層石墨烯可以兩種獨特的方式堆疊。這類似於將撞球球層堆疊成三角形格子,其中球代表碳原子。

「當您堆疊兩層撞球時,它們的&39;是固定的,因為頂層的球必須位於底層的三角形所形成的孔中,」 LeRoy實驗室的三年級博士生Matthew Yankowitz解釋說。 UA理學院的物理系。他是發表在《自然材料》雜誌上的研究的第一作者。「第三層球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堆疊:其球與底層的球齊平,或者可以稍微偏移以使其球位於底層的三角形所形成的孔上方。」

這兩個堆疊構型自然可以存在於同一片石墨烯中。這兩個區域由一個尖銳的邊界隔開,碳六邊形在該尖銳的邊界處發生應變,以適應從一個堆疊模式到另一個堆疊模式的過渡。

LeRoy解釋說:「由於疇壁兩側的堆疊結構不同,材料的一側表現為金屬,而另一側表現為半導體。」

在用極尖銳的金屬掃描隧道顯微鏡尖端施加電場探測疇壁時,LeRoy小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在石墨烯薄片內移動疇壁的位置。當他們移動疇壁時,三層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隨之改變。

勒羅伊說:「我們的想法是,邊界處會產生有趣的電子效應,邊界不斷在我們周圍移動。」 「起初令人沮喪,但是一旦我們意識到發生了什麼,那原來是最有趣的效果。」

通過施加電場來移動邊界,現在可以首次以受控方式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

勒羅伊說:「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旋鈕,我們可以旋轉它來將材料從金屬變為半導體,反之亦然,以控制電子的流動。」 「它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通斷開關,這在石墨烯中還沒有實現。」

在將石墨烯應用於工業規模的技術應用之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研究人員發現了石墨烯的使用方法。

Yankowitz說:「如果您使用寬電極而不是尖的尖端,則可以將兩種配置之間的邊界移動更遠的距離,這可能使用石墨烯製造電晶體成為可能。」

電晶體是電子電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們控制電子的流動。

與現在使用的矽電晶體不同,基於石墨烯的電晶體可能會非常薄,從而使設備變得更小,並且由於電子通過石墨烯的速度比通過矽的速度快得多,因此這些設備將能夠實現更快的計算。

此外,矽基電晶體被製造為兩種類型之一(p型或n型),而石墨烯可以同時發揮兩種作用。這將使它們的生產成本更低,並且在其應用中更加通用。

研究論文「三層石墨烯中孤子運動和堆疊的電場控制」的其他貢獻者包括Joel I-Jan Wang(麻薩諸塞州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麻薩諸塞州劍橋市),A。Glen Birdwell(美國陸軍研究部)馬裡蘭州阿德菲實驗室,陳玉安(MIT),渡邊K.和谷口T(日本筑波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Philippe Jacquod(UA物理系),巴勃羅·聖何塞(Instituto de馬德裡的Ciencia de Materiales)和Pablo Jarillo-Herrero(MIT)。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添加劑為控制有機晶體結構提供一種新方法
    在具有不同石墨烯覆蓋的基材上獲得的晶體的光學圖像。來源: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石墨烯的表面特性可以用來控制從溶液中獲得的有機晶體的結構。有機晶體結構存在於大量的產品中,如食品、炸藥、彩色顏料和藥品。然而,有機晶體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稱為多態性:這些形式的每一個都具有非常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儘管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
  • 曼切斯特大學利用石墨烯表面化學特性控制晶體結構新方法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 曼徹斯特大學 的 研究人員於ACS Nano發表的&34;一文 證明石墨烯的表面性質可用於控制從溶液中獲得的有機晶體的結構。研究背景從溶液中結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歷的基本過程之一。
  • 物理學家在實驗室裡製造出86年前預言的電子晶體
    儘管如此,物理學家現在實現了這一目標——把躁動的小東西固定在一對二維半導體鎢層之間。傳統的晶體(如鑽石或石英)是由三維重複網格結構的原子晶格形成的。根據維格納的想法,電子可以類似的方式排列成固態相,但前提是電子是固定的。
  • 石墨烯的結構及性質
    1985年美國科學家發現的富勒烯,1991年日本科學家發現的碳納米管,200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的石墨烯,將碳材料家族,從零維的富勒烯,到一維的碳納米管,到二維石墨烯,再到三維的石墨等,形成了完整的碳材料體系。
  • Nature子刊: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光子晶體
    光子晶體可以精確控制集成光學電路中的光傳播,並且可以模仿高級物理概念。本文克服了普通的光子晶體不適合進行操作中的開/關控制的限制,並證明了表面等離振子極化子的可調諧二維光子晶體。平臺由一個連續的石墨烯單層組成,該石墨烯單層集成在帶有納米結構的柵極絕緣體的背柵平臺中。
  • 石墨烯(帶有扭曲)正在幫助科學家理解超導體
    然而,儘管超導在越來越多不同的材料被發現,但石墨烯仍有許多令人著迷的未解之謎。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有一天可能會發現室溫超導體。但是,由於沒有解釋非常規超導體如何工作的物理理論,很難預測哪些材料可能表現出這種行為,也很難尋找更好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產生更大的磁場,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或者更容易建造。
  • 四色定理新用途:可解析晶體結構及複雜材料的磁性能
    原標題:四色定理新用途:可解析晶體結構及複雜材料的磁性能   原標題:四色定理用於解析晶體磁性能 如圖所示,a圖中的晶體材料的疇結構,依照四色定理可染色為b圖「模樣」;而c圖中第二種晶體材料,需依照特殊版本四色定理,染色後為d圖,顯示為紅藍綠三種顏色中的深色或淺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有時候,一條理論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其誕生的初衷。這一情況如今正適用於數學領域的四色定理。這條幾百年前被最初一代製圖師們用於繪製地圖的理論,如今竟可用來了解晶體結構及複雜材料的磁性能。
  • 石墨烯是什麼?石墨烯夾雜在超導體之間的奇異變化
    將電壓施加在碳化矽背面和石墨烯之間,在碳化矽中建一個電場。入射光在碳化矽中產生光載流子。   該研究與開發石墨烯傳感器工作有關,石墨烯傳感器可用於檢測輻射。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發現:當石墨烯薄片與兩種超導材料緊密接觸時,它便可以繼承一些材料的超導特性。當石墨烯夾在超導體之間時,即使是在中心區域,其電子狀態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 科學網—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目前,許多物理學家正在致力於研究精細結構常數隨時間的變化。著名物理學家費恩曼曾說:這個數字自50多年前發現以來一直是個謎。所有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都將這個數貼在牆上,為它大傷腦筋……它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之一,一個該死的謎:一個魔數來到我們身邊,可是沒人能理解它。你也許會說「上帝之手」寫下了這個數字,而我們不知道他是怎樣下筆的。
  • 石墨烯又出新發現:能讓電子產生拓撲量子態,革命性的巨大潛力
    現在,更令人驚訝的是,物理學家發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產生所謂的「拓撲量子態」,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這對許多技術研究領域都有影響,尤其是信息技術。但通過使用一種名為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的材料,研究團隊能夠探索相互作用的電子,是如何產生令人驚訝的物質相的。兩年前,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利用石墨烯誘導超導(電子在沒有任何阻力情況下自由流動的狀態)發現了石墨烯的非凡特性。這一發現立即被認為是探索不尋常量子現象的新材料平臺。
  • 信息技術盯上石墨烯
    高鴻鈞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石墨烯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繼續大力推進有望讓基於石墨烯材料的新一代電子技術根植於中國。」 應用前景有亮點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種六方點陣蜂巢狀二維單層晶體結構,是世界上最薄的分子材料。
  • 《科學》: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精細結構常數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無量綱數,用希臘字母α表示,它與量子電動力學有著緊密的淵源。精細結構常數將電動力學中的電荷e、量子力學中的普郎克常數h、相對論中的光速c聯繫起來,定義為α=(e^2)/(2ε0*h*c),而其大小為什麼約等於1/137至今尚未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目前,許多物理學家正在致力於研究精細結構常數隨時間的變化。
  • 如何選擇蛋白晶體結構
    在使用殷賦雲計算平臺的時候,有不少用戶對於如何選擇蛋白晶體結構存在疑問。本篇就這個話題做一些經驗分享。任何標準都有一個適用範圍。我們在這裡只討論用於分子對接的蛋白晶體結構的選擇原則和方法。1. 確定蛋白種屬在實驗當中,研究人員通常使用動物模型(如小鼠)來研究人源蛋白。
  • 物理學家首次製造出時間晶體,揭開經典對稱性最後一塊面紗
    在這種全新的晶體裡,晶格將會在時間這個維度上進行有序重複。至此,經典對稱性最後一塊面紗——時間對稱——終於被人類揭開,這是物理學上的一項重大成果。物理學家曾希望通過離子阱」來創造時間晶體」,這是一種在不消耗能量的前提下,以固定模式運動的物質。儘管如同石墨烯最初一般,時間晶體到底有些什麼應用現在還並不明確。
  • 科學家發現雷射光特性的改變可以只需要依賴一個晶體
    雷射的應用可能受益於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協會(NIST)和中國的山東大學的科學家們的晶體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方法,用來規避長期存在的作為雷射技術中關鍵部分的晶體製造的困難。但他們的這個發現也讓背後的科學專家們苦思冥想了一番。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