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東蘇勃與合作者揭示太陽系外行星軌道

2021-01-09 環球網

近期,由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東蘇勃研究員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基偉副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位於河北省興隆觀測站的郭守敬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簡稱LAMOST)的數據,揭示了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形狀分布的規律。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上。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類對行星的認識還局限在太陽系。太陽系的大行星大多運行在近圓形軌道上(偏心率平均值0.06;偏心率取值0到1之間,值越大則越加偏離圓形),而且這些行星的軌道也幾乎處於同一個平面上(軌道平均相對傾角僅3度左右)。幾百年前,康德和拉普拉斯受到太陽系行星近圓、共面軌道分布規律的啟發,提出了行星系統在盤上誕生的學說。該學說逐步發展成當今行星形成的「標準模型」。

1995年,天文學家利用測量恆星視向速度的方法在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一顆行星,拉開了太陽系外行星研究的序幕。到21世紀初,視向速度法已發現了上百顆行星,它們大多是比地球重數百倍的類木星行星。這些類木星行星的軌道形狀分布出乎人們的意料--它們大多數運行在有較高偏心率的橢圓軌道上,平均偏心率達到0.3。這給行星形成的「標準模型」帶來了挑戰,成為一個長期以來困擾天文學家的謎題--太陽系行星的近圓、共面軌道在銀河系中是特殊的還是普遍的?

2009年升空的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Kepler)衛星利用行星穿過恆星表面(即凌星)的方法發現了數千顆行星,其中很多是與地球大小相仿的類地行星。克卜勒衛星的發現表明類地行星在銀河系中普遍存在,掀起了太陽系外行星研究的一場革命。但是,僅通過克卜勒衛星本身的凌星數據無法直接測量行星的偏心率,測量這些行星的偏心率需要其它觀測手段的輔助。其中一個測量偏心率的方法是用宿主恆星半徑作為「標尺」丈量行星凌星時長的分布,而實施該方法需要得到恆星的精確參數。

我國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採用獨特的創新設計,能在大視場中同時觀測數千天體的光譜,是世界上光譜獲取能力最高的望遠鏡 (圖一)。近幾年來,LAMOST在克卜勒衛星觀測天區得到了數萬條光譜,其中包括數百個行星的宿主恆星。通過與其它高精度方法(星震學和高解析度光譜)的比較論證,研究團隊發現,LAMOST光譜對恆星基本屬性的測量結果非常可靠,達到相當高的精度。他們意識到LAMOST數據可以用來解開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偏心率的謎題。

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偏心率之謎的謎底是:近圓軌道在行星系統中並不特殊,太陽系外行星軌道的形狀分布與太陽系內天體遵循共同的規律,因而太陽系行星系統的軌道形狀分布及其形成、演化過程在銀河系中很可能是相當普遍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揭秘比鄰星系統軌道特徵
    新華社南京10月2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學者新近發表一項成果,揭示出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及其周圍行星的動力學和軌道特徵。這一研究對人類深入了解行星的宜居性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天文學家利用LAMOST 發現新的系外行星族群:熱海星(Hoptunes) — 熱木星(hot Jupiters)的表弟表妹
    LAMOST)的觀測數據,發現了一類新的太陽系外行星族群—熱海星(Hoptunes)。(北京天文館馬勁編繪合成)  「富貴」而「孤獨」的熱木星自從1995年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 b發現以來,對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的探索一直是國際上一個重要的熱點前沿方向。飛馬座51 b的發現是天文學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開闢了人類視野,揭示了一類非常特殊的系外行星族群的存在。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現時估計不少於10%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有其行星。隨著系外行星的發現便令人引伸到它們當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問題。
  • 天文學家新發現6顆系外行星 這些太陽系外行星有一個重要特點
    新華社倫敦12月24日電(記者 張家偉)英國開放大學23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藉助新技術,天文學家在3顆恆星附近找到6顆行星,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運行軌道非常靠近各自的恆星。系外行星(資料圖)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由開放大學學者領銜的國際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識別行星與恆星間距離非常接近的恆星系統,且所需數據相對較少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IT之家12月22日消息 昨天,「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媒體說明會在北京天文館舉行,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名「望舒」。據新京報報導,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原來的命名為HD173416b,在昨天的「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活動中獲得了新名字望舒,於此同時其母恆星HD173416也獲名為羲和。據悉,望舒,也作明舒、素舒、圓舒。中國神話傳說中為月駕車之神,也可借指月亮。出自《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 飛廉 使奔屬。
  • 讀懂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太陽系外行星的探索-虎嗅網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它們有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也有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有大氣,有些可能有液態水,還有很多與我們熟知的太陽系行星非常不同。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改變了人類對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知。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多行星系統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
  •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最近,就在10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正式退役。歷經9年的探索工作,克卜勒望遠鏡因燃料耗盡而無法繼續開展作業,它會在當前所在軌道停止工作。
  • 太陽老了,太陽系會怎樣?
    隨著太陽的進化,它會變成一顆紅巨星,不斷變大,直到吞沒太陽系內的行星。更重要的是,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固定物體的動力學。在接下來的70億年裡,太陽將戲劇性地進化,膨脹到足以包圍水星、金星甚至地球的軌道並且其質量將減少近一半。
  • 太陽系鄰居軌道上發現「超級地球」,卻不適合人類居住
    英國期刊《自然》雜誌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科學家宣稱在附近一顆恆星的軌道上,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這顆「超級地球」有多大?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的3倍。那它有多冷?它的氣溫約是零下238度。超級地球一般是質量大於地球的行星,但不像太陽系中海王星和天王星那樣大。
  • 哈勃望遠鏡成功確定系外行星HD 106906 b的運行軌道
    哈勃望遠鏡成功確定系外行星HD 106906 b的運行軌道2020-12-12 16:55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美國航天局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各種科學活動。
  • 並可揭示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生命
    現在,天文學家們更傾向於了解巨行星是否充當銀河系其它太陽系的守護者。一個由UCR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距離地球約150光年的兩顆木星大小的行星,這些行星可以揭示其它太陽系中較小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我們相信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地球上的生命。
  • 奇妙的多星系統,錯位的系外行星,太陽系外更精彩的星系!
    現在,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環繞多顆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可能位於距原雙星軌道平面非常遠的錯位軌道。這一發現對複雜多星系統中行星的形成產生了影響。所以我期待你們能夠看到更為普遍的奇特軌道。」我們地球在位於太陽系的眾多主序列星球中是一個怪球。今夜,你裸眼看到的大多數星星都是雙星和三星,想想就覺得很奇怪。還有一個奇怪的事實:宇宙中最常見的星體——紅矮星,沒有一顆離地球足夠近或是足夠亮能讓我們裸眼進行觀測。
  • 人類首次觀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繞恆星運動蹤跡
    這是人類首次實際觀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繞恆星運動的蹤跡。(圖1)圖1 行星繞恆星北落師門運動的蹤跡 照片中央的白色亮點就是全天第18亮星「北落師門」,恆星周圍的紅色光影區是圍繞恆星運動的小天體帶或塵埃盤。深秋時節,在我國緯度50度以南廣大地區都可以在飛馬座以南、寶瓶與摩羯之間見到它的身姿。(圖2) 「北落師門b」距離北落師門約115天文單位(172億公裡),比海王星到太陽的距離遠3.8倍,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遠115倍,公轉周期872年。它的質量約為木星質量的3倍。 北落師門雖然年輕,但預計壽命較短,只有太陽的1/10。
  • 一太陽系外行星竟然消失了?它究竟有沒有存在過?
    在此之前,系外行星的證據大多是通過間接探測方法推斷出來的,比如恆星細微的前後晃動和行星在恆星前經過產生的陰影。 然而,與其他直接成像的系外行星不同的是,Fomalhaut b很早就出現了困擾人的難題。該天體在可見光下異常明亮,但沒有任何可探測到的紅外熱信號。天文學家猜測,增加的亮度來自於環繞這顆行星的巨大外殼或塵埃環,這可能與碰撞有關。
  • 一太陽系外行星竟然消失了?它究竟有沒有存在過?
    「Fomalhaut 系統是驗證我們所有關於系外行星和恆星系統如何演化的想法的最終測試實驗室,」 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德天文臺(Steward Observatory)的喬治·裡克(George Rieke)補充道。"我們確實有證據表明在其他天體系統中存在這種碰撞,但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還沒有觀察到這種程度的碰撞。這是一個行星如何相互摧毀的藍圖"。
  • 「HR5183b」,一個有著奇怪軌道的系外行星,連天文學家也沒見過
    這張圖片將系外行星HR 5183 b的奇怪軌道與太陽系中行星更圓的軌道進行了比較。(圖片來自: W. M. Keck天文臺/Adam Makarenko)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外星世界比我們太陽系要奇怪的多,也更多樣化。天文學家剛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它的質量超過木星的三倍,以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圍繞著它的主恆星旋轉。
  • 雙恆星系統的奇異系外行星軌道:在行星上,你可以看到兩個太陽
    現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圍繞多顆恆星運行的奇異系外行星世界可能存在於遠離主軌道平面的偏離軌道上。 這一發現對複雜的多恆星系統中行星的形成具有指導意義。
  • 這個系外行星竟然在太陽系裡找不到
    在太陽系裡,行星可以簡單地按照大小及密度,區分為巖質行星、氣態巨行星及冰質巨行星,科學家也按照太陽系的組成建構出行星系統的演化模型。  但隨著我們發現的系外行星已超過四千顆,許多我們不熟悉的行星類型出現,影響了科學家對於行星演化的了解。
  • 利用掩星探測技術 科學家發現10顆太陽系外行星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10顆太陽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環繞其恆星的運行方式與太陽系的行星存在很大差別,其中一顆行星運行一周僅用一天時間。據悉,該小組採用自動機械攝像儀獲取太陽系外的星體信息,其中一些行星十分特殊,天文學家認為藉助新的探測系統有望進一步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