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計算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磁性

2020-12-08 騰訊網

  計算思路解析:實驗與第一性原理相結合,研究FeNi合金不同相成分的結構。

  研究背景

  研究納米糰簇形狀與磁性的特性,可提供對納米尺度磁性基礎知識。FeNi合金是一種重要的標準雙金屬磁性體系,也是理論和實驗研究的熱點。

  FeNi相圖中呈現出三塊明顯的區域(bcc、fcc、bcc+fcc),其中,bcc和fcc兩相結合的結構和性質至今沒有報導過。

  計算內容

  作者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對FeNi合金不同相成分的結構進行了計算,同時結合實驗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

  建模與思路

  第一步:通過Welcome to MedeA Bundle中InfomaticA搜索到FeNi合金;

  第二步:用Supercell Builder構建bcc和fcc相超晶胞有序結構(fcc和bcc有序結構為(Fe11Ni7)×6、(Fe5Ni3)×16;fcc和bcc無序結構為Fe67Ni47及Fe79Ni49);

  第三步:採用Random subsitutions構建無序結構;

  第四步:採用MedeA-VASP模塊中DFT方法,對不同體系進行結構優化;

  第五步:體系K點設置均採用k-point spacing of 0.5 -1進行計算;

  第六步:泛函選擇為GGA-PBE;計算過程中考慮了自旋軌道耦合來計算總磁距。

  分析計算結果

  作者採用電沉積方法製備了CC NPs和COh NPs(CC為Concave cube;COh為cuboctahedron;NPs為Nanoparticles),見圖1。

  隨後用EDX分析CC NPs和COh NPs合金組成,發現是Fe63Ni37,XRD分析晶格參數發現CC NPs和COh NPs合金是fcc和bcc相混合而成(見圖1(c))。

  圖1 SEM下CC和COh NPs圖像,(c)是CC和COh NPs的XRD圖像。

  隨後作者使用MFM研究CC NPs和COh NPs磁距,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到,CC NPs中鄰近NPs呈現出明顯的明暗交替,而COh NPs中絕大多數的鄰近團簇均顯示為暗色。

  結果說明,對於CC NPs,其力矩比起COh NPs更容易翻轉,因此具有更低的矯頑性。

  圖2 室溫下製備CC NPs和COh NPs,左側為形貌,右側為磁距。(a)、(b)是凹面立方納米糰簇(CC),(c)、(d)是立方八面體納米糰簇(COh)

  理論研究結果

  作者通過MedeA-VASP模塊對bcc和fcc晶胞的有序和無序結構進行優化,得到fcc和bcc有序結構穩定構型為(Fe11Ni7)×6、(Fe5Ni3)×16;fcc和bcc無序結構的穩定構型為Fe67Ni47及Fe79Ni49。

  圖3a呈現了bcc和fcc有序及無序穩定結構構型與其結合能和磁矩,由此可得到不同結構形成的難易程度。對於bcc,有序結構較易形成;對於fcc,無序結構較易形成。

  圖3b是文獻中實驗獲得fcc和bcc合金(30-38Ni%)磁矩值(Ms)及VASP計算bcc和fcc有序及無序結構的磁距對比值。

  其中,上水平線(黑色)和下水平線(紅色)分別對應有序bcc結構(較穩定的bcc)和無序fcc結構(較穩定的fcc)的磁矩值,實驗值基本都在上下水平線之間。

  圖3(c)為實驗過程中,fcc和bcc結合的相結構中,其磁矩與fcc相的含量函數曲線圖,我們發現磁矩與其結構相組成的線性規律十分明顯,這也說明了FeNi這種體系的磁性對結構形貌的依賴性十分明顯。

  圖3 (a)經過優化的有序和無序結構及對應的內聚能、總磁距。(b)實驗得到bcc和fcc晶胞的磁飽和值Ms跟VASP對比值。(c)fcc在bcc中含量不同時總磁距變化。

  計算總結

  綜上,經過對FeNi合金材料結構和磁性的研究,作者發現具有不同相組成的CC NPs和COh NPs均非常容易製備,而不同納米糰簇的飽和磁化強度和矯頑力均有所不同,經過理論計算,發現這些差異可能與團簇表面的各相異性及bcc和fcc兩相的組成比例相關。

  此研究結果說明採用實驗結合理論的研究手段對雙金屬磁性材料的研究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使用的計算模塊

  Welcome to MedeA Bundle

  MedeA-VASP

  參考文獻

  Nafiseh Moghimi, Fatemeh Rahnemaye Rahsepar, Saurabh Srivastava, Nina Heinig, Kam Tong Leung. Shape-dependent magnetism of bimetallic FeNi nanosystems. J. Mater. Chem. C, 2014, 2, 6370-6375

  如何獲取30天MedeA使用權限

  在MedeA平臺中,能夠創建各種材料模型、提供多種材料計算模擬方法、直接預測材料多種理化性質、對計算結果可視化分析,利用Flowchart功能簡化整個工作流程。

  友好的軟體界面及清晰的軟體架構為建模、計算、分析、決策全過程提供了快捷及便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加熱磁性納米粒子團簇來殺死癌細胞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還對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設備給予特殊豁免,但目前的技術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的方法是使用注射器將磁性納米顆粒直接注射到易於接近的腫瘤中。在這裡,在癌性生長過程中,這些顆粒暴露在交變磁場中,將其加熱到約100°F(38°C)的溫度,這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基於真實結構的DFT計算表明鈀原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團簇表面配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析氫反應活性位點的生成。這種原子尺度的精確調控與DFT計算的結合為深入理解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能關係提供了範例,對於未來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也提供了思路及啟發。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硼鑭系元素納米結構
    碳納米結構,如二維石墨烯的發現有助於引發納米技術革命。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硼,元素周期表上的碳的鄰居,也可以製造出有趣的納米結構,包括二維的硼烯(borophene)和類似空心籠狀結構的,稱為硼球烯(borospherene)。
  • 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的氫吸附能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納米糰簇表面析氫反應的催化活性取決於氫吸附位點的結構,預測團簇的催化活性需要對各種可能的吸附結構開展模擬,計算量龐大。來自芬蘭阿爾託大學的Adam Foster教授等分析了目前最先進的結構描述符,即原子位置平滑重疊(SOAP)、多體張量表示(MBTR)和原子中心對稱函數(ACSF)用於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自由能的可靠性。他們以2D的MoS2和AuxCuy合金作為測試體系,掃描了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的勢能面,比較了不同描述符用於核嶺回歸的預測性能。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前期,伍志鯤課題組已從三個方面對金屬納米糰簇進行結構調控:團簇整體結構、團簇局部結構、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見圖1)。著眼於團簇的組成不變而改變結構,第一次獲得了金屬納米糰簇的構造同分異構體(見圖1a);著眼於團簇的電子結構調控,首次得到金納米糰簇的18電子超原子結構;著眼於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調控,近來一種新的最密排列方式6HLH排列被發現(見圖1b)。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眾所周知,「八電子規則」是現代化學的理論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主族元素分子結構穩定性和物化性質的基石。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 納米科學:研究解決了關於石墨烯中缺陷的電子結構的爭議!
    納米科學:研究解決了關於石墨烯中缺陷的電子結構的爭議!在巴西聖保羅大學物理研究所(IF-USP)進行的一項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石墨烯缺陷的爭議。爭議與計算缺陷的整體電子結構有關。空位促使周圍的原子重新排列成新的組合以適應原子的缺失,在空位形成稱為「浮動軌道」的電子團簇。三個重要的變量與這種現象有關:電子密度,即電子如何分布;電子水平,即電子佔據的能級;和磁矩,即由外部磁場在電子中產生的轉矩。
  • 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vasp入門到精通[23]計算團簇時候參數怎麼設置
    使用vasp計算團簇小技巧1建立模型,如果是單元素的模型,要看多少原子,原子多了,就有很多種對稱性的可能,vasp無法做到搜索出基態
  • 王恩哥院士與合作者在矽表面幻數錳原子團簇的自組裝機理研究中...
    半導體矽是現代信息科技和信息工業的基礎,其表面再構以及表面吸附原子的自組裝研究一直是科學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除了對清潔矽表面再構的系統研究之外,近年來更多的興趣集中在其表面上各種吸附原子的自組裝過程。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磁性材料是發電、輸電、能源轉換和信息等電力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提高磁性材料的飽和磁化強度和軟磁性能可促進器件向小型化、安靜化、高效化和低能耗化方向發展。納米晶軟磁合金具有獨特的α-Fe(Si)和非晶基體的雙納米相鑲嵌結構,兼具高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軟磁性能和低磁致伸縮係數,其應用是解決矽鋼電器的高損耗,非晶器件的高噪聲和大體積等問題的最佳方案,因而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雖然過渡金屬基催化劑有望成為傳統貴金屬的低成本替代品,但其低活性和穩定性限制了其在工業脫氫反應中的應用。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
  • 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首次報導具有密堆積結構的銅納米糰簇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張獻明教授、李歡副教授通過使用炔、有機膦和硝酸根(醋酸根)作為保護配體,合成出一系列室溫下穩定的零價銅納米糰簇,包括Cu53(C≡CPhPh)9(dppp)6Cl3(NO3)9, Cu53(C≡CPh)9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合成納米多層籠狀多金屬團簇
    籠狀多金屬團簇,因其結構的高度對稱性常顯示出奇特性質,一直是物理、化學、生物、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
  • 金屬小團簇的磁各向異性調控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存儲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磁性材料實現的磁存儲。隨著存儲器件越來越快的小型化,磁性單元的尺寸也越來越小。此時,足夠大的磁各向異性能(MAE)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能維持磁性單元磁化方向在高溫下不發生無效翻轉,從而確保信息安全。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Nørskov等人論證了B5位點在尺寸大於2 nm Ru納米粒子的存在及其在催化合成氨反應中的重要作用(圖1. c-d)。一般來說,SMCs的電子性質是由金屬團簇的結構(原子數)和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對於未負載的金屬團簇來說,他們的態密度(density of states)與自身的原子數密切相關。隨著金屬物種的尺寸從幾個納米下降至亞納米,金屬原本連續的價帶將轉變為相對離散的電子態,並伴隨著費米能級的上升(圖2. b)。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最近,我們製備的分子篩限域亞納米鈀基催化劑,在甲酸分解反應中展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及產氫選擇性。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2021-01-15 10:41:07   來源:安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