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阻效應激活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活性

2021-01-15 科學網

 

金屬納米顆粒因具有其獨特的性質以及廣泛的應用前景,一直是近年備受研究的重要納米材料代表。然而,由於金屬納米顆粒的結構不確定性,加之電鏡表徵技術難以在原子水平上精確表徵其表面結構,這就直接導致我們難以理解這類材料獨特化學性能的背後本質。近年來,配體保護金屬納米糰簇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原子精確金屬團簇單晶結構的解析,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屬納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學過程提供了重要結構模型。針對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表面化學反應活性差的特點,以原子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為模型研究體系,最近一項由廈門大學鄭南峰課題組和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Hannu Häkkinen課題組合作開展的研究發現,大位阻硫醇配體可激活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表面化學反應活性。相關研究結果以題為「Thiol-stabilized atomically precise, superatomic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catalysing cycloisomerization of alkynyl amines」(https://doi.org/10.1093/nsr/nwy034)的論文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在該項研究中,以大位阻環己硫醇配體(SR)為表面保護劑,作者成功地合成了原子精確且具金屬特性的[Ag206(SR)68F2Cl2]q納米顆粒(Ag206),並在表徵其晶體結構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該硫醇保護銀納米顆粒的電子結構特性、表面反應活性,發現即便是硫醇保護的金屬納米顆粒仍可擁有優越的催化性能。在結構上, Ag206是一個具有近D5h對稱性的Ag7@Ag32@Ag77@Ag90L72(L = SR-,Cl-和F-)的同心四層核殼結構,可被視為是一個滿足138電子閉殼層結構的超原子(q =-4),具有可逆的多電子氧化還原特性。配體大的空間位阻效應使得團簇表面部分硫醇傾向於採用二或三配位而非四配位,這些配體在團簇表面的鍵合作用較弱,即便是配位能力相對較低的配體(如F-、叔丁基乙炔)也能交換Ag206表面上的部分硫醇配體, 導致Ag206具有高表面反應性和催化行為。在此發現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將Ag206應用於催化末端炔醯胺的分子內成環製備吲哚。因Ag206團簇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反應底物會取代團簇表面的配體,其末端炔基的電子會轉移到Ag206上而被活化,進而使末端炔醯胺關環,電子再從Ag206轉移到相應的反應中間體,最終得到吲哚產物。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大位阻硫醇配體使得硫醇保護的銀納米顆粒可同樣擁有高的表面化學反應和催化活性。該研究很好地展示了,原子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是一類在分子層次上確定金屬納米材料的表面反應活性位點並理解其催化機理的重要模型體系,可為高性能金屬催化劑的理性設計提供重要指導。(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合肥物質院: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 研究發現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由於小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納米顆粒在膠體溶液中表現出一種熱力學亞穩特性。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
    納米材料一般有四大特性。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他的表面效應。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是指固體物質尺寸減少到納米量級時,其表面原子所佔整個納米粒子原子數的比例會睡著原子半徑減小而急劇增加。隨著納米粒子變小,納米材料的比表面積會顯著增大,表面原子佔比的的迅速升高。例如氮砷納米粒子直徑變成10nm時,其表面原子佔比會迅速增加,減小到1nm時,其表面原子佔比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徹底改變結構。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納米銀的抗菌性能!
    納米材料(nanomaterial)又稱為超微顆粒材料,是三維空間尺度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量級(1~100nm)的材料。其粒徑處於原子簇和宏觀物體交接區域,具有表面積大、尺寸極小、表面活性位點多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以及吸附能力強等優點。
  • 多配體表面配位使N-雜環卡賓穩定的金納米糰簇具有較高的魯棒性
    基於電子結構,局部配位環境和理化特性對其微妙的變化十分敏感,使得金屬納米材料的金屬-配體界面對其整體性能至關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通過膦、硫醇、炔基、滷化物和N-雜環卡賓(NHC)等單配體體系在金屬納米材料的工程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近年來,研究發現,雜化配體被用來賦予金屬納米材料比單一配體體系更好的性能。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一些結構—性能之間的聯繫,但是常規納米顆粒在原子尺度上的多分散特性及未知的表面原子結構阻礙了科研工作者對於其催化性質更深一步的了解。例如對於摻雜的納米顆粒而言,常規的納米顆粒常常表現出摻雜的隨機性,其摻雜位置與比例難以做到精確。這種不精確會模糊科研工作者對其結構與催化性質之間聯繫的理解。
  • 一文了解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功能化改性技術!
    二氧化矽表面改性的目的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改善或提高二氧化矽納米顆粒之間的分散性及與其它物質之間的相容性,因為表面修飾後的納米顆粒可以減弱表面活性羥基的帶電效應和表面基團的親水性,從而防止顆粒團聚或可達到與有機物質的相容性;二是通過表面修飾,在二氧化矽表面覆蓋活性基團,提高或者控制其表面活性,從而為納米粒子的進一步接枝或者功能化提供了可能性;三是拓寬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的應用範圍
  • 納米二氧化矽如何進行表面改性?
    納米二氧化矽的粒徑小、比表面積大、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納米材料的表面界面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等優點,應用廣泛。但是,納米二氧化矽表面有大量活性羥基,親水性強,使其極易形成附聚體或二次聚集,不利於其在材料中的分散,進而影響材料的結構與性能。因此,需要對納米二氧化矽進行表面改性,以保證其能穩定存放和提高其在聚合物基質中的分散性等。
  • 納米銀——當然選微寶
    納米(nm)和米、釐米一樣是長度單位,1納米=10-9米,物質在納米狀態下表現出三大特性:1. 比表面效應。物質在納米狀態下,比表面積會急劇增大。銀納米化後,與病原體的接觸機會大大增強。微寶納米銀5ppm的濃度下,因巨大的比表面積,表現為很強的殺菌活性。2. 小尺寸效應。物質在納米狀態下,聲、光、電等物理特性會發生很大改變。微寶納米銀就是根據這一特性,將單質銀切割大約50個銀原子組成的粒子,部分失去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均勻的分布在在水溶液中,解決了銀在空氣中易氧化和硫化問題。
  • 發現均一米狀形貌銀納米顆粒高產率合成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徐紅星研究組發現微結構決定的具有均一米狀形貌的新奇銀納米顆粒的高產率合成。該工作發表於近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131,6068-6069(2009)上。 金屬納米顆粒由於其良好的電學、光學、熱導、催化以及磁學性質而得到廣泛的研究。近年來,金屬納米顆粒奇異的光學性質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 Small:具有強線性光學活性和高環境感應敏感度的二元合金手性納米顆粒
    因此手性藥物的檢測、分離以及選擇性合成是現代化學至關重要的科學問題。近幾年來科研人員開始使用手性螺旋納米顆粒與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控制」手性分子,為上述幾個重要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為了增強對映體分子與手性顆粒之間的手性選擇性相互作用,客觀上決定了手性螺旋顆粒的螺距要儘可能縮小到分子尺度(即小於10納米),然而一些傳統的合成方法很難實現這一點。
  • 納米材料在體內的旅行:表面化學的調控作用
    、轉運及清除特徵是納米材料生物醫學應用,是納米材料生物效應及安全性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豐偉悅研究員及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團隊,在前期的研究中揭示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尺寸、形狀、表面電荷、表面化學功能團和比表面積等對納米材料在體內循環、組織器官中的清除等具有重要影響。此外,組織器官結構特徵、生理因素和納米特性也是影響納米材料在肝臟和腎臟中的蓄積和清除模式的重要因素。
  • 合肥研究院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監測化學反應獲系列進展
    利用具有較高時空解析度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去探索原位催化反應動力學是SERS拓展應用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其中,用單顆粒表面增強拉曼散射來研究表面催化反應動力學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科研人員唐祥虎博士等人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溼化學方法來合成具有微納分級結構的單分散銀顆粒,通過對相關實驗條件的控制,調控顆粒的尺寸大小和表面形貌,並詳細研究了微納銀單顆粒的SERS增強效應及其用於原位監測4-硝基苯硫酚(4-nitrothiophenol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化學系夏有南教授領導的實驗小組合作,在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幾何形狀控制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等重要光學特性上,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長期以來,金和銀的納米結構由於在催化,光子學,電子學 ,光電子學,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表面增強拉曼信號探測等方面的廣泛用途而得到諸多關注。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由於納米物質的尺寸效應、量子效應和巨大表面積等導致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它們進入生命體後,所產生的化學活性和生物活性是否與現在的微米物質不同?另一方面,細胞大小在幾個到幾十個微米量級,比細胞小几個量級的納米顆粒進入人體後,將與生命體發生什麼樣的相互作用?它們對生命過程會帶來什麼影響?更進一步,那些具有自組裝能力的人工納米顆粒進入生命體後,對生命本身的分子自組裝過程會帶來什麼影響?
  • 納米材料在體內的旅行:表面化學的調控作用 | Journal of...
    論文標題:Surface chemistry governs the sub-organ
  • 環境工程|納米零價鐵:製備技術、應用前景
    1.機械球磨法 機械球磨法是指在高速旋轉室用鋼丸或在超聲機械球磨機內進行強烈撞擊,將金屬鐵粉通過固態反應變形、斷裂、研磨和攪拌變為納米級顆粒的方法。新製備的nZVI粒子表面氧化層較少,含有大量的Fe0反應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