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在體內的旅行:表面化學的調控作用 | Journal of...

2020-11-24 科學網
納米材料在體內的旅行:表面化學的調控作用 |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論文標題:Surface chemistry governs the sub-organ transfer, clearance and toxicity of functional gold nanoparticles in the liver and kidney

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作者:Xue Li, Bing Wang et.al

發表時間:2020/05/14

數字識別碼:10.1186/s12951-020-00599-1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的分布、轉運及清除特徵是納米材料生物醫學應用,是納米材料生物效應及安全性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豐偉悅研究員及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團隊,在前期的研究中揭示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尺寸、形狀、表面電荷、表面化學功能團和比表面積等對納米材料在體內循環、組織器官中的清除等具有重要影響。此外,組織器官結構特徵、生理因素和納米特性也是影響納米材料在肝臟和腎臟中的蓄積和清除模式的重要因素。近期,該團隊揭示了金納米材料表面不同的化學修飾,可影響其在體內的生物化學穩定性,從而決定了其在體內的分布、轉運、清除途徑及生物學效應,該研究於2020年3月發表在納米生物技術領域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上,題目為Surface chemistry governs the sub-organ transfer, clearance and toxicity of functional gold nanoparticles in the liver and kidney

點擊連結 閱讀論文

表面化學是納米材料功能化最主要的手段,特別是在生物醫學應用領域,表面修飾策略對提高其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金納米材料在藥物傳輸,生物成像,光熱治療,生物傳感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國內外大量研究通過對金納米材料表面進行多樣化修飾,使其具有多種功能,如藥物遞送、腫瘤診斷和治療等,但材料表面化學基團的鍵合方式與其在體內生物化學穩定性的聯繫及對體內分布、轉運、清除和毒性的影響規律尚不明晰。

在近期研究中,該研究團隊比較了表面不同化學修飾的金納米顆粒(GNPs),包括聚乙二醇修飾的金納米顆粒(PEG-GNPs,6 nm)、殼聚糖修飾的金顆粒(CS-GNPs,6 nm)和聚乙烯亞胺修飾的金顆粒(PEI-GNPs,6 nm)在生物微環境中的生物化學穩定性、在肝臟和腎臟的分布、轉運和清除及金納米材料在肝臟蓄積、轉運和清除過程中對肝臟基因轉錄表達的影響。研究發現以Au-S強配位結合的PEG-GNPs表面吸附蛋白的數量較少,在生理微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穩定性,這有利於其通過肝血竇內皮細胞和Disse空間,進入肝實質細胞,進而經膽管通過膽汁排出;此外具有良好分散穩定性的PEG-GNPs也可以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屏障,經由尿液排出。但是對於以Au-N弱配位結合的PEI-GNPs和靜電結合的CS-GNPs,聚乙烯亞胺和殼聚糖配體容易從GNPs表面脫落,導致其容易吸附大量的血清蛋白,在體內發生團聚,形成較大的顆粒團簇,從而容易被肝巨噬細胞和肝血竇內皮細胞攝取,不利於GNPs在肝臟中的清除。此外,PEI-GNPs和CS-GNPs在肝臟的長期蓄積導致了較為明顯的肝臟病理、超微結構和基因表達的改變。研究發現,PEI-GNPs和CS-GNPs誘導了代謝,免疫以及炎症相關的基因表達水平的顯著升高。如PEI-GNPs注射組篩選出的差異表達基因(DEGs)主要參與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過程調控、亞油酸代謝,花生四烯酸代謝和MAPK信號通路等。CS-GNPs組DEGs主要參與了胺基酸、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與代謝,花生四烯酸代謝等。

圖1

該研究初步闡明了通過對納米材料的表面化學進行調控,可改變其在器官內的分布模式、清除途徑和生物學效應。這對深入理解納米材料生物安全性和設計具有臨床轉化應用前景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汪冰博士及豐偉悅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李雪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2016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是一本開放存取的同行評審期刊,該期刊為納米生物技術領域的國際學術刊物,主要出版納米生物技術各研究領域的突出成果、創新理念等;為生物醫學科學家和國際生物技術商業界提供納米生物技術不斷發展領域的最新進展。

圖2

6.518 – 2年影響因子

6.377 - 5年影響因子

1.459 – SNIP

1.335 – SJR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納米材料在體內的旅行:表面化學的調控作用
    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豐偉悅研究員及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團隊,在前期的研究中揭示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尺寸、形狀、表面電荷、表面化學功能團和比表面積等對納米材料在體內循環、組織器官中的清除等具有重要影響。此外,組織器官結構特徵、生理因素和納米特性也是影響納米材料在肝臟和腎臟中的蓄積和清除模式的重要因素。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摻鑭族元素的上轉換納米晶是一種新穎的螢光材料。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 表面微觀結構調控介孔孔道研究
    ,除了化學成分之外,表面微觀結構也是影響物質表面特性的重要因素,如荷葉表面的自清潔功能,雄性孔雀尾部羽毛呈現出絢麗多彩的色彩都得益於表面微觀結構。固體表面有序納米結構對與其接觸的外界微觀物質的智能化調控正成為納米技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的一個最新的研究領域。 最近,路慶華教授課題組在探索表面微觀結構調控介孔孔道方面有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被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JACS)以快訊方式發表(DOI: 10.1021/ja8003254),該雜誌是化學領域最知名的雜誌。
  • 復旦丁建東:揭示細胞遷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體納米間距的調控規律
    細胞在材料或生物基底表面的遷移在許多生命進程以及材料植入後的組織再生等過程中至關重要。丁建東課題組曾運用表面納米圖案化技術,揭示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黏附的影響規律。最近,課題組運用該項技術,進一步研究並闡述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遷移的影響,並發現在中等黏附程度下細胞的遷移得到顯著提升。
  •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漫長而自豪的歷史中,第一次解決了材料表面獨特的原子結構。「雖然表面原子佔材料中原子總數的一小部分,但這些原子驅動了材料與環境的大部分化學相互作用,Ciston是「 自然通訊 」雜誌上一篇描述這種新分析方法的論文的主要作者和通訊作者。該文章的標題是「通過原子分辨的二次電子成像進行表面測定」。
  • 種植材料表面納米級形貌對細胞成骨效應的影響
    採用酸蝕、陽極氧化、鹼熱、水熱、電子束刻蝕等方法可在材料表面獲得具有不同幾何形態的納米級形貌,常見者包括納米管、納米結節、納米球、納米凹坑、納米溝槽等。這些納米級形貌或單獨存在,或與微米級形貌形成複合結構,都會對組織細胞的生物學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多數學者認為其對材料表面成骨具有促進作用。本文綜述種植材料表面納米級形貌對細胞成骨效應的影響及其機制,以期為相關實驗研究及後期臨床轉化提供線索。
  • ...國家標準「GBT 33498-2017表面化學分析 納米結構材料表徵」宣貫
    5月8日,由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北京理化分析測試學會表面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高校分析測試分會、全國微束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表面化學分析分技術委員會及儀器信息網聯合舉辦,為期一天的「第四屆表面分析技術應用論壇——表面分析技術在新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 iCAM 2017新材料網絡會議Day2:納米材料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納米材料的體內代謝研究是其安全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和醫學應用的前提。基於核技術的研究方法在納米材料的體內分布、代謝研究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張智勇首先簡介了基於核技術的納米材料分析檢測方法,包含分子級檢測的SRCD、XAFS、CS、AFM等,細胞級檢測的CLSM、TEM、STXM、μ-XRF等,宏觀級的ICP-MS/NAA、MRI、HE等。
  • 河南大學:表面改性-化學破碎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
    &34;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界面保護法、模板法等現有Janus納米顆粒的製備路線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產量低,同時也很難獲得粒徑小於10 nm的單分散性納米顆粒。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原位表面改性技術」與「化學破碎方法」相結合,發明了一種「快刀斬亂麻」製備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將改性後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納米顆粒破碎為單個顆粒,粒徑為4-9 nm,比表面積高達619 m2/g,且顆粒呈現為一側為親水性、一側為疏水性的Janus結構。
  • 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
    納米材料一般有四大特性。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他的表面效應。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是指固體物質尺寸減少到納米量級時,其表面原子所佔整個納米粒子原子數的比例會睡著原子半徑減小而急劇增加。隨著納米粒子變小,納米材料的比表面積會顯著增大,表面原子佔比的的迅速升高。例如氮砷納米粒子直徑變成10nm時,其表面原子佔比會迅速增加,減小到1nm時,其表面原子佔比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徹底改變結構。
  • 納米纖維素:即將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納米新材料
    在失水狀態下,納米纖維素可在氫鍵、範德華力或靜電力等非價鍵力作用下自發形成自組裝薄膜,這種新型膜材料具有離子擴散快、耐高溫等性能優勢,在金屬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儲能器件用隔膜和電極材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納米纖維素還可通過凝膠化形成 三維網絡多孔結構,與無機納米子、金屬離子及其氧化物、碳材料、導電高分子等光電材料複合可形成具有導電和儲能效應的多功能複合材料。
  • 納米載體的表面功能化修飾為推進基因神經調控掃除障礙
    該研究系統地探討了聚合物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並通過表面功能化修飾有效地降低納米基因遞送系統的神經毒性;在外磁場靶向作用下,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的納米基因遞送系統顯著提高了原代海馬神經元的轉染效率,為推進基因編輯成為未來神經調控手段奠定了基礎。
  • 邱惠斌教授團隊發展一種變革性材料表面功能化方法
    表面功能化在工業界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能保護材料免受外界侵蝕,也能誘導材料產生新的物理化學性能。傳統的表面功能化方法門類眾多,有物理方法,例如塗附、噴塗、浸漬等;也有化學方法,例如電鍍、熱處理、化學處理等,這些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該綜述在加深對鋰負極化學理解的基礎上,介紹了基於生物質納米材料的鋰金屬負極保護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a)多巴胺修飾聚乙烯複合隔膜抑制枝晶生長的作用示意圖。(b)複合隔膜在電池循環20圈前、後的形貌對比圖。(c)纖維素納米纖維/PE/纖維素納米纖維(CPC)複合隔膜製備示意圖。(d)多孔CPC 複合隔膜調控鋰沉積作用示意圖。
  • AEnM:碳基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組成調控在儲鋰方面的應用進展
    碳基納米材料以其優異的導電性、高的比表面積、可控的形貌以及穩定的物化性質極大推動了電化學領域的發展,它們在固定不同種類的電化學活性物質如鋰、硫和氧,維持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提供活性物質支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連續的導電結構,碳基材料實現了對電子和離子的有效傳導,從而改善了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無線操控的、基於微型薄膜光電器件光-電-化學一體化多功能探針,實現對動物深層腦區的光遺傳刺激和電化學檢測。該研究成果能夠實現神經系統與接口設備之間的雙向信息交互,為深入研究神經環路作用機制、破解神經疾病的發病機制等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 納米及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泛指由納米的結構單元構成的任何類型的材料,如金屬、陶瓷、聚合物、半導體、玻璃和複合材料等,而通過控制這些納米及結構單元的大小,控制內部和表面的化學性質,控制他們的組合,就能以前所未有的方法人為設計材料的特性和功能。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