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
界面保護法、模板法等現有Janus納米顆粒的製備路線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產量低,同時也很難獲得粒徑小於10 nm的單分散性納米顆粒。
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原位表面改性技術」與「化學破碎方法」相結合,發明了一種「快刀斬亂麻」製備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將改性後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納米顆粒破碎為單個顆粒,粒徑為4-9 nm,比表面積高達619 m2/g,且顆粒呈現為一側為親水性、一側為疏水性的Janus結構。Janus-SiO2可用於油藏巖石表面潤溼性調控,具有降壓增注(注水壓力下降33%~50%)和高效驅油(採收率提高21.1%〜26.6%)的作用。此外,Janus-SiO2用於強化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劑的驅油性能,可提高聚丙烯醯胺黏度282.9%,增強表面活性劑在油水界面的富集與運行,從而顯著提高原油採收率。
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21), 24201–24208, SCI一區,TOP, IF=8.758)、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0, 115964, SCI二區, TOP, IF=3.871)上,題目為:Functional Janus-SiO2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a novel 「Cut the Gordian Knot」 method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和Utilization of Janus-silica/surfactant nanofluid without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河南大學是第一署名,第一作者是2015級博士研究生劉培松。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1571188、21371047)、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92102210203)和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181100310600)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mi.0c0159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250920304966
土壤的重金屬汙染,特別是由多種重金屬共存引起的複合汙染,已成為全球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原位穩定技術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化學修複方法,可用於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遷移能力和生物利用度,修復被汙染的土壤。
納米二氧化矽作為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鈍化劑材料的理想載體。本文用巰基矽烷偶聯劑和鐵(II)鹽對納米二氧化矽進行改性,獲得了表面修飾有-S-Fe-S基團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命名為RNS-SFe)。實驗結果顯示,3.0%質量比的RNS-SFe可以使土壤中生物利用的鉛,鎘和砷含量分別降到97.1%,85.0%和80.1%,表現出優異的汙染土壤重金屬鈍化性能。同時,RNS-SFe可以將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的鉛,鎘和砷固定在納米二氧化矽顆粒的表面,生成溶解度較低的巰基金屬化合物(–S–Pb–S–和–S–Cd–S–)和砷酸鐵(Fe3(AsO4)2、(FeAsO4),從而降低或消除重金屬汙染物的毒性和遷移性,且固定的鉛,鎘和砷產物具有良好的抗酸鹼穩定性。
該研究工作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0,266,105152;SCI 2區,TOP,IF=6.792)上,題目名為 Mercapto propyltrimethoxysilane- and ferrous sulfate-modified nano-silica for immobilization of lead and cadmium as well as arsenic in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中試基地的李小紅教授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河南大學為第一署名,第一作者是2017級碩士研究生曹朋樂。該論文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C1803600),河南省科技重大專項(181100310600),河南大學一流學科培育(2018YLZDCG05,2018YLZDJL068)和濟源市科技攻關計劃(19022012)的資助。
文章連結:10.1016/j.envpol.2020.115152
來源: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