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趙漢英課題組在SiO2上接Y形聚合物刷及自組裝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0-07-20 小材科研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根據外部信號(包括溫度、溶劑、溶液pH值和光線)來改變材料的表面結構和性質。聚合物刷,特別是刺激響應性聚合物刷,可以在環境刺激下改變構象,從而在固體基底上形成表面納米結構。近二十年來,環境響應性嵌段共聚物(BCP)刷和混合均高聚物刷製備表面納米結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混合聚合物刷的一種特殊情況是y型聚合物刷。y型聚合物刷的概念是由Zhulina和balaz首先提出的。一般直接合成y型聚合物刷子的方法是合成連接點上有官能團的BCPs,然後通過高效的偶聯反應將聚合物連結枝到固體表面。

由BCP或混合聚合物刷形成的表面納米結構的尺寸和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聚合物刷的厚度和組成。然而,聚合物刷的厚度通常較低,特別是採用「接枝法」合成的聚合物刷。單純利用聚合物刷的相分離技術製備層級化表面納米結構是很困難的。在之前的研究中,證明了協同組裝方法和聚合誘導的表面自組裝(PISSA)方法可以用於製備不同形貌和化學成分的表面納米結構。但一些基本問題,包括聚合物刷子的結構對協同裝配的影響和對協同裝配過程的熱力學理解,仍未解決。

南開趙漢英課題組在SiO2上接Y形聚合物刷及自組裝研究獲重要進展

就此,南開大學趙漢英教授課題組將兩親性y形聚合物刷在二氧化矽粒子表面通過點擊化學、硫醇−二硫鍵交換反應、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RAFT)製備而成,並與線性聚合物刷進行共組裝研究。結果證明,根據線性BCP中PS組分的體積分數,可以在二氧化矽顆粒上製備出尺寸可調的球形s-膠束、蟲狀膠束、層狀結構和中空囊泡結構(圖1)。相關研究成果以「Synthesis of Y‑Shaped Polymer Brushes on Silica Particles and Hierarchical Surface 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the Coassembly Approach 」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Macromolecules上。

南開趙漢英課題組在SiO2上接Y形聚合物刷及自組裝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研究在二氧化矽顆粒上合成了y型聚合物刷,並研究了y型聚合物刷與線性嵌段共聚物的共組裝機理以吡啶二硫基為結點(PEG-(SS-py)- PS)的聚(乙二醇)-嵌塊-聚苯乙烯(PEG-b- PS)的Y型聚合物(PEG-(SS-py)- PS)通過點擊化學、硫醇-二硫鍵交換反應和可逆的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反應合成(圖2)。通過硫醇-二硫鍵交換反應將PEG-(SS-py)-PS鏈固定在硫醇改性的二氧化矽顆粒上,在二氧化矽顆粒(PEG/PS- sio2)上製備了帶有PEG和PS臂的y型聚合物刷。

研究了不同PS段長度的聚乙二醇/PS y型聚合物刷子與線性PEG-b-PS BCPs的共組裝。在THF/甲醇混合物(1/7,按體積計算)中,BCP鏈和PEG/PS刷可以組裝成表面結構。PS塊長度和BCP濃度對表面結構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隨著PS塊長度的增加,由於表面積的限制,在矽顆粒表面上的BCP鏈減少。在y型聚合物刷與線性BCPs的共組裝過程中觀察到不同的形貌。在PEG/PS-SiO2和PEG-b- PS89的共聚過程中,二氧化矽顆粒上只形成了球狀膠束。在高BCP濃度下,Y型聚合物刷和PEG-b-PS143鏈在二氧化矽顆粒上共聚成表面蟲狀結構。在PEG/PS-SiO2和PEG-b- PS306的協同組裝過程中,在二氧化矽顆粒上形成了層狀結構和囊泡

南開趙漢英課題組在SiO2上接Y形聚合物刷及自組裝研究獲重要進展

總之,本文通過點擊化學化學和RAFT合成了以二硫代吡啶為連接點的PEG-b- PS。以BCP為前驅體,採用「接枝」法製備了矽膠上的y型聚合物刷。y型聚合物刷可以與PEG-b-PS BCP進行表面協同組裝,表面組裝與溶液中BCP的濃度和PS在線性BCPs中的體積分數有很強的相關性。隨著BCP濃度的增加,參與協同組裝的BCP數量增加,超過臨界濃度時BCP達到飽和。隨著PS塊長度的增加,與Y型聚合物刷在飽和點的表面共組裝的BCP鏈減少,表面形貌經歷了從球形s-膠束到蟲狀再到層狀結構的變化。協同裝配方法為分層表面結構的製造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0c00397

相關焦點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上(DOI: 10.1021/anie.202011174) 。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得一系列進展(J. Am. Chem.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聚合物自組裝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對其基本規律的探索和理解有望對多個學科的發展產生影響。譬如,通過聚合物自組裝可以得到實心膠束、空心囊泡、棒狀膠束、納米片、納米管等多種多樣的納米結構,在藥物載體、基因遞送、癌症和其他疾病診療、分子催化、水處理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十分重要,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論文題目為「Asymmetric Tunable Photonic bandgaps in Self-Organized 3D nanostructure of Polymer-stabilized Blue Phase I Modulated by Voltage Polarity」。
  • 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因此,支架材料的血管化是該研究領域不可逾越的重要科學問題。  PCL是一類生物工程學中最常用的可降解強疏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因其具有優越的力學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可加工性,而廣泛應用於人工血管材料的製備,並獲得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總署)的批准。但該材料製備的血管支架生物惰性很高,細胞生長慢,不利於快速血管化。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這種全包裹的方法會導致DNA結構失去其重要的表面定位功能修飾的特點,後續多組分複雜結構的構建會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實現自組裝結構表面二氧化矽的可控定位合成是一項重要挑戰。在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二維金屬片、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Angew. Chem. Int. Ed.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  紅細胞是人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主要負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運輸,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紅細胞呈現特有的雙凹圓餅狀形態並具有極強的變形性和穩定性,保證其在120天壽命中往返動靜脈上百萬次,行程約480km循環過程中不斷承受大血管中的流體剪切力和比自己直徑還小的毛細血管擠壓力而不破損。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 界面自組裝的可拉伸橡膠半導體薄膜及橡膠電路
    餘存江教授課題組在近年來的一系列橡膠電子的工作包括:界面自組裝的可拉伸橡膠半導體Science Advances, 6, eabb3656, 2020.自組裝的P3HT聚合物薄膜研究人員首先將P3HT的甲苯溶液滴到水表面,兩分鐘之內便可自組裝得到P3HT聚合物薄膜。通過該方法製備的P3HT聚合物薄膜可以很容易的轉移到玻璃,矽片,PDMS等各種基底上,為後續電子器件的製備提供了方便。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03 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實現高效OER 儘管傳統自-組裝體系結構在先進能源化學的功能應用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有效開發。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化學頂級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我們綜述了近5年來基於超分子大環(環糊精,杯芳烴,柱芳烴,間苯二酚杯芳烴和德克薩斯環等)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領域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