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體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是伴隨現代新型複合材料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對於現代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無機(無機)複合材料、塗料或塗層材料、吸附與催化材料、環境材料以及超細粉體和納米粉體的製備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表面改性是粉體材料必須的加工技術之一,是指改變非金屬礦物粉體表面或界面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方法,主要有表面物理塗覆、化學包覆、無機沉澱包覆或薄膜、機械力化學、化學插層等。
物理塗覆
利用高聚物或樹脂等對粉體表面進行處理,一般包括冷法和熱法兩種。適用於鑄造砂、石英砂等。
化學包覆
利用有機物分子中的官能團(如矽烷、鈦酸酯、鋁酸酯、鋯鋁酸鹽、有機鉻等各種偶聯劑,高級脂肪酸及其鹽,有機銨鹽及其他各種類型表面活性劑,磷酸酯,不飽和有機酸,水溶性有機高聚物等)在無機粉體表面的吸附或化學反應對顆粒表面進行包覆,一般包括幹法和溼法兩種。除利用表面官能團改性外,該方法還包括利用游離基反應、鰲合反應、溶膠吸附等進行表面包覆改性。適用於石英砂、矽微粉、碳酸鈣、高嶺土、滑石、膨潤土、重晶石、矽灰石、雲母、硅藻土、水鎂石、硫酸鋇、白雲石、鈦白粉、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氧化鋁等各類粉體。
沉澱反應
通過無機化合物(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及其鹽類等各類無機化合物)在顆粒表面的沉澱反應,在顆粒表面形成一層或多層「包膜」,以達到改善粉體表面性質,如光澤、著色力、遮蓋力、保色性、耐候性、電、磁、熱性和體相性質等。適用於鈦白粉、珠光雲母、氧化鋁等無機顏料。
機械力化學
利用超細粉碎及其他強烈機械作用,有目的的對粉體表面進行激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顆粒表面的晶體結構、溶解性能(表面無定形化)、化學吸附和反應活性(增加表面活性點或活性基團)等。適用於高嶺土、滑石、雲母、矽灰石、鈦白粉等各類粉體。
插層改性
利用層狀結構的礦物粉體顆粒晶體層之間結合力較弱(如分子鍵或範德華力)或存在可交換陽離子的特性,此類改性劑有季銨鹽類、聚合物、有機單體、胺基酸等有機插層劑,羧基鈦、金屬氧化物、無機鹽等無機插層劑等,通過離子交換反應或化學反應改變粉體的界面性質和其他性質的改性方法。適用於高嶺土、石墨、雲母、水滑石、蛭石、累託石、金屬氧化物以及層狀矽酸鹽等。
高能表面改性
利用紫外線、紅外線、電暈放電、等離子體照射和電子束輻射等方法對粉體進行表面改性的方法。
例如:
用ArC3H6低溫等離子處理碳酸鈣,可改善碳酸鈣與PP的界面黏結性。
用紅外照射法在炭黑表面接枝聚苯乙烯等聚合物,可顯著改善炭黑在介質中的分散性。
用微波輻射和空氣等離子體處理對多孔二氧化矽表面有激活作用,可使其表面羥基含量增加,水合效果增強。
來源:粉體技術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