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04 石墨烯聯盟


  催化是現代化工的基礎。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產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控制精度低,所構築的串聯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離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

  為揭示雙金屬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副研究員張斌團隊,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方法設計出五夾層雙金屬催化劑,實現了雙金屬層間距在亞納米尺度上的精準調控。以水合肼分解制氫和硝基苯加氫串聯反應為探針反應,揭示了鉑鎳層的間距效應和水溶劑參與的活性氫傳遞對串聯催化的促進機制。論文近日以Distance Effect of Ni-Pt Dual Sites for Active Hydrogen Transfer in Tandem Reaction為題發表在Cell旗下雜誌The Innovation上。

  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方法設計出TiO2/Pt/xTiO2/Ni/TiO2多孔五夾層催化劑(圖1)。通過改變過渡層氧化物的厚度(或沉積循環數)可實現Ni和Pt層間距的精準控制。改變沉積物種可得TiO2/Ni/TiO2和TiO2/Pt/TiO2單金屬催化劑及TiO2/Pt|Ni/TiO2管套管催化劑。

  正面(圖2a,b,f)和聚焦離子束製備的截面樣品(圖2c,d)透射電鏡證實了TiO2/Pt/xTiO2/Ni/TiO2催化劑的五夾層結構。由截面選區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分析結果可知,催化劑內層和外層的氧化鈦中的鈦為+4價,過渡層的鈦主要為+3價(圖2e)。而X射線吸收譜(XAFS)則進一步證實過渡層存在可實現Ni和Pt層的物理分離而不形成合金。進一步系列測試結果表明,過渡層距離不影響五夾層催化劑的晶型、比表面積和孔體積、金屬負載量以及吸附氫氣的能力。總之,雙金屬層間距主要影響了過渡層氧化鈦的結構,間距越小過渡層上氧化鈦的還原度越高。 

  鎳層僅能催化水合肼分解制氫,鉑層則僅催化硝基苯加氫,以水相中水合肼分解制氫和硝基苯加氫串聯反應作為探針反應來揭示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與單金屬、機械混合以及管套管等催化劑相比,五夾層催化劑顯示出優異的串聯活性。鉑鎳間距越小,串聯性能越高。與其他ZnO和Al2O3相比,採用TiO2為過渡層時催化劑能夠促進活性氫的傳遞,具有更高的性能。重水同位素實驗表明,水參與的過渡層上活性氫的傳遞為串聯催化的決速步驟。間距越小,過渡層上活性氫物種傳遞的位點越多(低價的氧化鈦和氧缺陷位點),更有利於促進氫原子的傳遞和提高串聯催化效率(圖3)。 

  該工作實現了不同活性位點間距在亞納米尺度連續精準調控,系統揭示了不同活性位點的間距效應和活性氫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為揭示串聯催化中的距離效應以及不同金屬層間距和過渡層對中間體傳遞的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五夾層結構的催化劑具有普適性,有望進一步應用到各種多金屬催化的串聯催化體系。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光源的資助與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五夾層催化劑的結構設計示意圖

  圖2. 催化劑的結構表徵: TiO2/Pt/50TiO2/Ni/TiO2五夾層催化劑的透射電鏡照片(a,b);TiO2/Pt/10TiO2/Ni/TiO2的截面透射電鏡照片(c, d)及截面不同區域EELS譜(e);TiO2/Pt/50TiO2/Ni/TiO2的STEM及元素麵掃圖(f) 

圖3. 水參與的活性氫傳遞原理


來源: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覃勇/張斌: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
    然而,傳統方法常採用機械混合的方式構築串聯催化劑,造成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為揭示雙金屬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覃勇研究員和張斌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方法設計出五夾層雙金屬催化劑,實現了雙金屬層間距在亞納米尺度上的精準調控。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902課題組針對CO2加氫的研究現狀,重點開展了CO2加氫制甲醇、芳烴、異構烷烴及高品質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CatChem等期刊上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該團隊利用高溫淬火的方法,在保證氧化物晶體穩定形成的同時,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屬—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處於過飽和的亞穩定狀態。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
  • 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氫溢流原位調控催化劑電子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和副研究員高哲團隊,基於前期對氫溢流促進的雙組分催化劑協同效應(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4166)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利用氫溢流原位精準調控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方法,提高催化劑對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科學家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通過直接水熱合成法製備了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催化劑。然而,與大尺寸的金屬顆粒相比,小尺寸的金屬物種具有較高的表面自由能,在反應過程中容易發生聚集,導致催化活性下降。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
  • 中國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
    我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科技日報合肥1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的關係,進而為新型、高效催化劑的研發提供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啟動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和吉林省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長春應化所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忠明研究小組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趙品晶教授課題組合作,在Rh(I)催化的C-H鍵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經Rh(I)脫羧反應的芳環分子內1,3-遷移反應並確定了反應機理。相關工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J. Am. Chem.
  • 蘇州納米所在金屬合金晶體結構調控電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進展
    金屬合金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吸引了研究者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催化領域表現出了突出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策略已經被用來改進合金納米材料的催化性能,例如調控尺寸、形貌或組分。然而,由於合成上的巨大挑戰,對金屬合金晶體結構的調控卻相對少見。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該效應常常會導致界面電荷轉移、金屬結構改變、分子吸附調變等現象,並最終強烈地影響到催化反應性能,關於SMSI效應的研究大都涉及金屬/氧化物催化體系。過渡金屬碳化物擁有類貴金屬的電子性質,這賦予了它們非常獨特的催化性能。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