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覃勇/張斌: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

2020-09-03 讀懂科學

導 語:

催化是現代化工的基礎,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常採用機械混合的方式構築串聯催化劑,造成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

為揭示雙金屬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覃勇研究員和張斌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方法設計出五夾層雙金屬催化劑,實現了雙金屬層間距在亞納米尺度上的精準調控。以水合肼分解制氫和硝基苯加氫串聯反應為探針反應,揭示了鉑鎳層的間距效應和水溶劑參與的活性氫傳遞對串聯催化的促進機制。

圖文摘要

1.雙金屬間距精準調控策略

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種先進薄膜沉積技術,通過基底表面自限制的單層化學吸附和反應生成沉積物,具有原子級控制精度。在多年ALD設計金屬催化劑的基礎上,以碳納米纖維為模板,依次沉積TiO2膜、NiO、TiO2過渡層、Pt和TiO2膜,再先後經空氣煅燒和氫氣還原獲得TiO2/Pt/xTiO2/Ni/TiO2多孔五夾層催化劑(圖1)。

通過改變過渡層的厚度(或沉積循環數)可實現Ni和Pt層間距的精準控制。改變沉積物種可得TiO2/Ni/TiO2和TiO2/Pt/TiO2單金屬催化劑及TiO2/Pt|Ni/TiO2管套管催化劑作為對比。

圖1. 五夾層催化劑的結構設計示意圖

2.五夾層催化結構

正面(圖2a,b,f)和截面(圖2c,d)的透射電鏡證實了TiO2/Pt/xTiO2/Ni/TiO2催化劑的五夾層結構,過渡層的厚度控制達到理論值(0.06納米/循環)。由截面選區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結果可知,催化劑內層和外層的氧化鈦中的鈦為+4價,過渡層的鈦主要為+3價(圖2e)。而X射線吸收譜(XAFS)則進一步證實過渡層存在可實現Ni和Pt層的物理分離而不形成合金。進一步系列測試結果表明,過渡層間距不影響五夾層催化劑的晶型、比表面積和孔體積、金屬負載量以及吸附氫氣的能力。

總之,雙金屬層間距主要影響了過渡層氧化鈦的結構,間距越小過渡層上氧化鈦的還原度越高。

圖2. 催化劑的結構表徵:TiO2/Pt/50TiO2/Ni/TiO2五夾層催化劑的透射電鏡圖(a,b);TiO2/Pt/10TiO2/Ni/TiO2的截面圖(c,d)及截面不同區域EELS譜(e);TiO2/Pt/50TiO2/Ni/TiO2的STEM及元素麵掃圖(f)

3.Ni和Pt空間分離距離對串聯催化性能的影響

鎳層僅能催化水合肼分解制氫,鉑層則僅催化硝基苯加氫,以水相中水合肼分解制氫和硝基苯加氫串聯反應作為探針反應來揭示串聯催化的間距效應。與單金屬、機械混合以及管套管等催化劑相比,五夾層催化劑顯示出優異的串聯活性(圖3a)。鉑鎳間距越小,串聯性能越高(圖3b)。與其他ZnO和Al2O3相比,採用TiO2為過渡層時催化劑能夠促進活性氫的傳遞,具有更高的性能(圖3c)。

圖3. (a) 不同催化劑串聯催化性能,五夾層催化劑性能顯著高於單金屬、單金屬機械混合、管套管雙金屬、雙金屬合金催化劑;(b) 串聯催化性能隨氧化鈦過渡層間距的降低而增加;(c) 過渡層為氧化鈦的性能高於氧化鋅和氧化鋁;(d) 串聯催化劑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4.Ni和Pt之間活性氫傳遞機制

由於反應是在水中進行,活性氫有可能通過水和過渡層來傳遞。重水同位素實驗表明,水並不參與水合肼分解或硝基苯加氫的單反應(圖4a, b),但顯著影響了串聯反應性能(圖4c)。鎳和鉑層的間距越小,同位素效應越大(圖4d)。當過渡層厚度處於亞納米尺度時,硝基苯加氫產物苯胺中62%的氫來源於水。因此,水參與的過渡層上活性氫的傳遞為串聯催化的決速步驟。間距越小,過渡層上活性氫物種傳遞的位點越多(低價的氧化鈦和氧缺陷位點),更有利於促進氫原子的傳遞和提高串聯催化效率(圖4e, 圖5)。

圖4.五夾層催化劑上重水同位素實驗:單反應(a, b);串聯反應(c);(d) 過渡層厚度與同位素效應關係;(e) 同位素效應與串聯催化性能關係

圖5.水參與的活性氫傳遞原理

5.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實現了不同活性位點間距在納米尺度上的精準連續調控,系統揭示了不同活性位點的間距效應和活性氫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為揭示串聯催化中的間距效應以及不同金屬層間距和過渡層對中間體傳遞的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五夾層結構的催化劑具有一定普適性,有望進一步應用到各種多金屬催化的串聯催化體系。

參考文獻「Distance Effect of Ni-Pt Dual Sites for Active Hydrogen Transfer in Tandem Reaction」,科學溫故社提供!

相關焦點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產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控制精度低,所構築的串聯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離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
  • 2020.9.1 星期二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3、成都生物所在受威脅旗艦物種保護生態學研究中獲進展4、新疆生地所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5、蘭州化物所等研發出仿生層狀關節軟骨潤滑材料 6、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科技動態1、中科院
  • 科學家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
  • 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本報訊(記者沈佳)近日,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IEC/TS《納米製造-關鍵控制特性-第6-13部分:石墨烯粉體-含氧官能團含量:Boehm滴定法》正式發布。這項國際標準從提出到正式發布,歷時4年,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於2016年10月首次提出,2017年8月正式立項,標準項目組組長為山西煤化所709組陳成猛研究員,黃顯虹擔任執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包括來自中、加、德、意、俄5個國家的9名專家。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近日,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IEC/TS《納米製造-關鍵控制特性-第6-13部分:石墨烯粉體-含氧官能團含量:Boehm滴定法》正式發布。   這項國際標準從提出到正式發布,歷時4年,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於2016年10月首次提出,2017年8月正式立項,標準項目組組長為山西煤化所709組陳成猛研究員,黃顯虹擔任執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包括來自中、加、德、意、俄5個國家的9名專家。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通過直接水熱合成法製備了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催化劑。然而,與大尺寸的金屬顆粒相比,小尺寸的金屬物種具有較高的表面自由能,在反應過程中容易發生聚集,導致催化活性下降。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
  • 中國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
    我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科技日報合肥1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
  • ...實驗室聯盟」啟動會暨 2020 年學術交流會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進行
    2020年7月18日,為了更好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建立交叉與融合創新平臺,形成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國家戰略力量,創建我國煤轉化領域從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到核心技術突破,再到系統集成優化的全鏈條研發體系,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引領相關領域未來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八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單位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氫溢流原位調控催化劑電子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和副研究員高哲團隊,基於前期對氫溢流促進的雙組分催化劑協同效應(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4166)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利用氫溢流原位精準調控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方法,提高催化劑對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
  • 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出爐,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覃勇...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入選,成為山西省2018年唯一一位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  覃勇1996 年於重慶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1年於青島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5年1月於中國海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7月–2007年3月,在德國錫根大學助研從事科研工作。2007年4月–2011年9月在德國馬普學會微結構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和Tim Mueller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雙金屬催化劑還原CO2的協同效應,這項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期刊上。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重要的是,這項工作證明了自-組裝金屬聚合物作為電催化劑進行能源轉換的功能應用。 層狀雙氫氧化物(LDH)納米片在廣泛的光反應中顯示出良好的活性,其通常歸因於納米片中大量的表面氧空位或配位不飽和金屬陽離子,它們充當活性位點以進行反應物吸附和活化。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圖1),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A FinFET with one atomic layer channel)的研究論文。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基於二氧化鈰的非貴金屬混合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合成與應用研究獲...
    非貴金屬CeO2基混合氧化物作為潛在的替代材料,能夠有效地提高氧氣儲存/釋放能力克服在高溫下失去穩定性和活性的限制。然而,摻雜的組分、濃度、納米結構的形貌和尺寸均對催化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於這些方面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術巖和中科院院士張洪傑團隊系統總結了非貴金屬CeO2基混合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研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