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氫溢流原位調控催化劑電子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07 小材科研

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對實現高效生產目標產物有重要意義,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調控是高效催化劑開發的關鍵。然而,在催化反應發生的真實條件下,催化活性中心的電子結構易受反應溫度、吸附物種等影響,使其難以維持在最利於目標產物生成的狀態中。在反應條件下對催化劑活性中心電子結構進行精準調控,是催化研究的難點和重要方向。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和副研究員高哲團隊,基於前期對氫溢流促進的雙組分催化劑協同效應(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4166)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利用氫溢流原位精準調控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方法,提高催化劑對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近期,相關研究成果以In situ tuning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atalysts using controllable hydrogen spillover for enhanced selectivity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ALD)方法,設計並製備出Pt和CoOx納米顆粒空間分離的CoOx/yAl2O3/Pt催化劑(y為ALD循環數)及對比催化劑CoOx/50Al2O3(圖1a-f)。對於CoOx/yAl2O3/Pt,Pt和CoOx納米顆粒分別位於Al2O3納米管的內壁和外壁,Al2O3層的厚度可通過改變ALD循環數進行精確調節。當ALD循環數為50和100時,Al2O3層的厚度分別為7nm和14nm。催化劑的高角環形暗場STEM圖和EDX元素分布圖進一步證實Pt、Al2O3及CoOx的空間分布位置(圖1g-l)。H2-TPR、H-D交換及WO3變色等實驗表明,H2在Pt納米顆粒上解離,產生的活性氫物種可通過Al2O3層的微孔或缺陷溢流到CoOx納米顆粒上,溢流氫的量隨Al2O3層厚度增加而降低。這表明通過改變Al2O3層的厚度,實現對氫溢流的精準調控。

圖1.催化劑CoOx/50Al2O3、CoOx/50Al2O3/Pt和CoOx/100Al2O3/Pt的結構示意圖(a-c)、TEM圖(d-f)、高角環形暗場STEM圖(g-i)及EDX元素分布圖(j-l)

該研究以CoOx催化的苯乙烯環氧化反應(TBHP為氧化劑)為探針反應,考察氫溢流對催化性能的影響。對於CoOx/50Al2O3,苯乙烯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為74.3%。反應前的H2預還原處理(350oC)未能增加其選擇性,可能是由於預還原的鈷物種在TBHP條件下再次被氧化;反應氛圍中引入氫氣(H2-TBHP條件)也未能增加其選擇性,可能是由於催化劑中缺少解離H2的Pt粒子,不能發生氫溢流。然而,CoOx/5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表現出顯著增加的環氧產物選擇性(從74.3% 到94.8%),表明引入氫溢流對提高選擇性起決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氫溢流距離對催化性能的影響,當溢流距離小於9nm(ALD循環數y小於65)時,催化劑在H2-TBHP條件下的選擇性相比在TBHP條件下顯著提高;其中溢流距離為7nm(y等於50)時,選擇性提高幅度最大;當溢流距離超過11nm(y大於80),催化劑選擇性基本沒有提高,表明精確可控氫溢流對選擇性提高有重要意義。

圖2.催化劑非原位和原位Co K邊XANES圖 (a-c),原位XANES譜的線性擬合結果(d)及選擇性提高的機制(e)

為揭示選擇性增強的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一系列實驗和表徵。研究表明,催化劑中Pt和CoOx的粒徑(TEM和XRD)、催化劑孔結構(N2吸脫附)、反應中自由基的種類(EPR)、氧化劑的濃度(改變TBHP/苯乙烯比例)等不是選擇性提高的原因。進一步利用XAFS技術對催化劑反應前和反應中鈷的電子狀態進行表徵(圖2a-c),對於CoOx/5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催化劑中的鈷物種被部分還原到較低價態(CoO)。然而,CoOx/50Al2O3在TBHP條件及CoOx/10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催化劑中的鈷物種被部分氧化為Co3O4。催化劑XANES原位譜的線性擬合結果(圖2d)與該結論一致。上述研究表明,當環氧化反應中引入可控氫溢流時,反應中鈷物種處於更低價態,導致顯著提高的催化選擇性(圖2e)。該方法具有普適性,有望進一步應用到其他反應中。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北京光源和上海光源的支持。

來源: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567-6

相關焦點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902課題組針對CO2加氫的研究現狀,重點開展了CO2加氫制甲醇、芳烴、異構烷烴及高品質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CatChem等期刊上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產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控制精度低,所構築的串聯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離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
  • 如何調控MoS2電化學析氫性能,電子結構調控威力無窮
    研究亮點:1. 介紹了MoS2的基本結構及其本徵的HER活性。2. 總結了提升MoS2的HER活性的電子結構調控方法,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前景,為設計高性能HER電催化劑提供指導。研究背景Pt基電催化劑是目前最佳的電化學析氫(HER)催化劑,但是其極度的稀缺性和昂貴的價格嚴重阻礙了其進一步的工業化應用,因此,為了開發低價高效的HER催化劑,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滷化物(2D-TME)的MoS2由於自然豐度高,價格低廉,可調節的電子結構以及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而被認為是有望代替Pt基材料的最佳候選催化劑。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二氧化碳甲烷化反應所需的氫氣供給目前已經不是主要障礙,氫氣可來源於風電、光電、水電的電解水獲得,由於電能較難儲存,可通過電制氣的方式實現能量儲存。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基於原位結構表徵技術,研究催化劑的表界面結構,及其與反應物分子的活化吸附的關係,揭示了催化本徵活性位的界面結構,為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為了進一步研究銅物種的局域結構和配位環境,在銅的K邊進行了原位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XAFS)表徵。從圖6中觀察到,對照樣品Cu/MMO的吸收邊(~8979 eV)與銅箔的基本一樣,表明金屬Cu0是Cu/MMO樣品的主要銅物種。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帶領的計算電化學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的納米材料研究團隊合作研究,在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取得進展。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V,Cr,Co,Ni)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以及與華東理工大學韓一帆課題組合作,該研究還利用原位紅外等技術對反應過程和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該材料對光催化產氫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也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 電子結構與空間構型同步調控的雙原子催化中心研究獲進展
    單原子M-N-C材料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其活性中心被鑑定為模擬生物卟啉中心的金屬-氮配位結構,之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具有各種金屬中心的M-N-C催化劑遵循Sabatier原理,其中「恰好」的M-O結合強度有助於催化性能的最大化。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北理工陳文星副研究員在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界面調控方面獲系列進展
    首先,研究小組成功製備了超薄碳納米片負載的單原子Cu催化劑用於高效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得益於Cu原子與雜原子(N、S)摻雜調控的碳基載體之間的強協同作用,合成的Cu-SA/SNC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明顯增強的ORR活性,在鹼性介質中半波電位可以達到0.893 V vs. RHE。
  • 周偉家研究進展:MoO2納米片及鉬衍生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中的應用
    MoO2氧空位錨定Pt納米糰簇的結構表徵及電解水產氫研究。高效析氫反應(HER)電催化劑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起重要作用。儘管在尋找替代材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Pt仍然是最有效的HER電催化劑。因此,電催化劑中最小化Pt的負載量對於降低催化劑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來源丨Wiley威立01尖晶石氧化物中鈷離子幾何構型的優化促進OER對催化劑中金屬陽離子的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進行調節可有效提高其催化活性,如在尖晶石氧化物中,確定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對於設計高效的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424502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儘管過渡金屬磷化物(TMP)已經成為替代Pt的最有前途的析氫反應(HER)催化劑,但其性能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在局部原子水平上對TMP位點進行精細調控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然而,如單質硫與硫化鋰的不導電性、多硫化鋰中間產物的穿梭效應及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等問題,降低鋰硫電池的利用率,使得容量衰減迅速,阻礙其商業化。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專題...
    19日下午,「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作為大會三大專題之一,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研究員主持下,順利召開。會議圍繞「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共安排了6個專題報告,吸引了來自海內外400多名代表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