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對實現高效生產目標產物有重要意義,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調控是高效催化劑開發的關鍵。然而,在催化反應發生的真實條件下,催化活性中心的電子結構易受反應溫度、吸附物種等影響,使其難以維持在最利於目標產物生成的狀態中。在反應條件下對催化劑活性中心電子結構進行精準調控,是催化研究的難點和重要方向。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覃勇和副研究員高哲團隊,基於前期對氫溢流促進的雙組分催化劑協同效應(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4166)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利用氫溢流原位精準調控催化活性中心電子結構的方法,提高催化劑對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近期,相關研究成果以In situ tuning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atalysts using controllable hydrogen spillover for enhanced selectivity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利用模板輔助的原子層沉積(ALD)方法,設計並製備出Pt和CoOx納米顆粒空間分離的CoOx/yAl2O3/Pt催化劑(y為ALD循環數)及對比催化劑CoOx/50Al2O3(圖1a-f)。對於CoOx/yAl2O3/Pt,Pt和CoOx納米顆粒分別位於Al2O3納米管的內壁和外壁,Al2O3層的厚度可通過改變ALD循環數進行精確調節。當ALD循環數為50和100時,Al2O3層的厚度分別為7nm和14nm。催化劑的高角環形暗場STEM圖和EDX元素分布圖進一步證實Pt、Al2O3及CoOx的空間分布位置(圖1g-l)。H2-TPR、H-D交換及WO3變色等實驗表明,H2在Pt納米顆粒上解離,產生的活性氫物種可通過Al2O3層的微孔或缺陷溢流到CoOx納米顆粒上,溢流氫的量隨Al2O3層厚度增加而降低。這表明通過改變Al2O3層的厚度,實現對氫溢流的精準調控。
圖1.催化劑CoOx/50Al2O3、CoOx/50Al2O3/Pt和CoOx/100Al2O3/Pt的結構示意圖(a-c)、TEM圖(d-f)、高角環形暗場STEM圖(g-i)及EDX元素分布圖(j-l)
該研究以CoOx催化的苯乙烯環氧化反應(TBHP為氧化劑)為探針反應,考察氫溢流對催化性能的影響。對於CoOx/50Al2O3,苯乙烯環氧化反應的選擇性為74.3%。反應前的H2預還原處理(350oC)未能增加其選擇性,可能是由於預還原的鈷物種在TBHP條件下再次被氧化;反應氛圍中引入氫氣(H2-TBHP條件)也未能增加其選擇性,可能是由於催化劑中缺少解離H2的Pt粒子,不能發生氫溢流。然而,CoOx/5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表現出顯著增加的環氧產物選擇性(從74.3% 到94.8%),表明引入氫溢流對提高選擇性起決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氫溢流距離對催化性能的影響,當溢流距離小於9nm(ALD循環數y小於65)時,催化劑在H2-TBHP條件下的選擇性相比在TBHP條件下顯著提高;其中溢流距離為7nm(y等於50)時,選擇性提高幅度最大;當溢流距離超過11nm(y大於80),催化劑選擇性基本沒有提高,表明精確可控氫溢流對選擇性提高有重要意義。
圖2.催化劑非原位和原位Co K邊XANES圖 (a-c),原位XANES譜的線性擬合結果(d)及選擇性提高的機制(e)
為揭示選擇性增強的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一系列實驗和表徵。研究表明,催化劑中Pt和CoOx的粒徑(TEM和XRD)、催化劑孔結構(N2吸脫附)、反應中自由基的種類(EPR)、氧化劑的濃度(改變TBHP/苯乙烯比例)等不是選擇性提高的原因。進一步利用XAFS技術對催化劑反應前和反應中鈷的電子狀態進行表徵(圖2a-c),對於CoOx/5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催化劑中的鈷物種被部分還原到較低價態(CoO)。然而,CoOx/50Al2O3在TBHP條件及CoOx/100Al2O3/Pt在H2-TBHP條件下,催化劑中的鈷物種被部分氧化為Co3O4。催化劑XANES原位譜的線性擬合結果(圖2d)與該結論一致。上述研究表明,當環氧化反應中引入可控氫溢流時,反應中鈷物種處於更低價態,導致顯著提高的催化選擇性(圖2e)。該方法具有普適性,有望進一步應用到其他反應中。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北京光源和上海光源的支持。
來源: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