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專題...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第六屆全國冷凍電子顯微學與結構生物學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研討會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冷凍電子顯微學分會(以下簡稱:中國冷凍電鏡分會)主辦,北京大學承辦,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低溫電鏡專業委員會協辦。19日下午,「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作為大會三大專題之一,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研究員主持下,順利召開。會議圍繞「細胞器、亞細胞及原位結構生物學研究」共安排了6個專題報告,吸引了來自海內外400多名代表與會。

  研討會現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作《Structure and mesophasic organization of GABAA receptors in situ revealed by cryo electron tomography》報告,分享在A型γ-氨基丁酸受體(GABAARs)的原位結構和組織研究方面的成果。畢國強用高解析度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CLEM),確定了GABAARs在培養的海馬神經元的抑制性突觸中的結構。定位分析顯示,GABAARs超複合物具有固定的11nm受體間距離但相對角度可變。這些超級複合物形成多受體網絡,與隨機分布的受體相比具有更低的Voronoi熵。受體網絡進一步組織成具有~18nm的相界的中間組件。這種分層的自組織既保持規律性又靈活性,從而可以在突觸信息處理中實現平衡的可靠性和可塑性。

  畢國強作《Structure and mesophasic organization of GABAA receptors in situ revealed by cryo electron tomography》報告

  染色質結構的高度動態變化在基因轉錄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受多種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如DNA 的甲基化、組蛋白的化學共價修飾、組蛋白變體置換、染色質結構蛋白的動態結合、ATP 依賴的染色質重塑以及非編碼RNA 等的調控。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的《細胞核內染色質的電鏡結構研究》報告介紹了利用冷凍切片、電鏡和電子斷層成像、CLEM等技術,在體外組裝的染色質纖維纖維結構、以及用不同方法製備的細胞核內染色質結構研究的一些初步結果。

  朱平作《細胞核內染色質的電鏡結構研究》報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紀偉作《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protein localization correlated with vitrified cellular context》報告。報告內容中展示了所開發的冷凍和幹涉單分子定位成像技術、冷凍超分辨光電融合成像技術。展示了使用csCLEM(cryogenic super-resolution correlativ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精確確定蛋白質與其天然細胞結構之間的空間關係的研究過程和成果。在構建冷凍超分辨成像系統時,發現幾種螢光蛋白(FP)是光可切換的並且發射更多的光子,可以得到更高的、與超解析度成像相當的定位精度。引入冷凍切片,將csCLEM擴展到哺乳動物細胞,並觀察到線粒體蛋白與線粒體外膜在三維納米解析度下的良好相關性。紀偉分享了最新工作進展,藉助新設計的超穩定冷臺,將冷凍超分辨成像系統升級為超穩定的超分辨螢光冷凍顯微鏡。該冷凍顯微鏡具有出色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10小時內的溫度波動小於0.1K,並且在5小時內三維機械漂移小於200nm。報告中的應用實例表明,超分辨螢光冷凍顯微鏡系統適合長時間觀察和csCLEM實驗。

  紀偉作《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protein localization correlated with vitrified cellular context》報告

  此外還有,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何勇寧作《Architecture of cell–cell adhesion reveal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報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何萬中作《Direct synthesis of EM-visible gold nanoparticles on genetically encoded tags for single-molecule visualization in cells》報告,清華大學李賽作《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y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and subtomogram averaging at sub-nanometer resolution》報告。雖然是研討會的最後一場,但全場觀眾依然聚精會神,臺上臺下展開了熱烈交流。

  會議期間,藉助冷餐會及會議間隙,特別設立了Poster交流環節,並在19日現場頒發了Poster獎。清華大學田元元、北京大學程稼萱、中國生物物理所吳春玲、浙江大學黃子惠、清華大學徐魁、中山大學邵千芊、中國生物物理所黃小俊、北京大學康雲路獲得Poster獎。

  孫飛教授、高寧教授與Poster獎獲得者合影留念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盛大開幕 參會人數劇增
    儀器信息網、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聯合報導 2019年10月16日,由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主辦的「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點擊此處進入會議報導專題)在合肥市豐大國際酒店盛大開幕。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延續往屆會議大家對第2分會場「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的關注熱度,該會場再次成為最受歡迎的分會場之一。  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技術的發展使得在原子尺度上實時動態觀察物質在熱、電、氣、壓力、磁、液體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條件作用下的微結構演化成為可能,實現了在電鏡內部對物理和化學反應的動態、實時原位觀測。
  • 第五屆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日程揭曉!34位主流專家邀您線上面對面
    李宗利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在新成立的哈佛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facility director,在冷凍電鏡研究工作超過20年。在8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關於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高分辨數據收集的相關研究進展。  沈慶濤研究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監事,生物物理學學會冷凍電鏡分會理事,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冷凍電子顯微學實驗室。
  •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 2018-10-24 16:15:18 來源:Celpress 脂質代謝是在細胞細胞器之間高度劃分的,這些細胞器動態地調整其組成和相互作用以應對代謝挑戰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儀器信息網、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聯合報導:2017年10月18日,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隆重召開。其中的「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更是火爆異常!  原位電子顯微分析方法是實時觀測和記錄位於電鏡內部的樣品對於不同外部激勵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的方法,該方法在繼承常規電鏡高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優點的同時,在電子顯微鏡內部引入力、熱、電、磁以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激勵,實現了物質在外部激勵下的微結構響應行為的動態、原位實時觀測。
  • 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及分會報告搶先看!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3.能源、環境和信息等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6.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
  • 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報告(下)
    儀器信息網、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聯合報導:2017年10月18日,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隆重召開。,朱溢眉表示,電子顯微技術的未來將主要體現在原位操作顯微鏡、多維立體顯微鏡以及超快電子顯微鏡這三個方面。
  • DENSsolutions原位新技術亮相2020年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_資訊中心...
    2020年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於大會為期三天,吸引了來自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電子顯微鏡學領域專家學者千餘人出席。為慶祝中國電鏡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顯微學激發新希望」,本屆年會設立了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中國電子顯微鏡運行管理開放共享實驗平臺分會場等十個分會場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
  •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通知
    回顧四十年發展歷程,電子顯微學的研究領域至今已遍及各個學科,低溫冷凍電鏡及時解析了病毒突刺蛋白結構,為研製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提供了依據。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3.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 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
  • 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可看到許多較大核狀結構
    其結果表明,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中較大尺寸的核狀亞細胞結構正是細胞核,而非其它細胞器或次生成巖作用導致的偽像。這將為探索地球早期真核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證據。  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 不破壞化石三維重構內部結構  殷宗軍當年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攻讀博士,導師是著名的朱茂炎研究員,後者正是貴州甕安生物群化石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2月17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主辦,一年一度的「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
  • 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聚焦生命科學領域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儀器信息網聯合報導:2020年11月22日,「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市新希望皇冠假日酒店盛大開幕。為期三天的大會吸引了來自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電子顯微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千餘人參會。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科學網上海7月30日訊(記者黃辛)今天,「2014冷凍電鏡(cryo-EM)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暨第七屆郭可信電子顯微學與晶體學暑期學校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原位三維成像技術,重點應用於突觸結構與功能研究。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1-4】。
  • 推動材料學與生命科學發展 記2019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餘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導。
  • 第六分會場--掃描探針顯微鏡(STM/AFM)報告安排--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
    、中國電鏡網官方微信電鏡網為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旨在促進顯微學領域學術交流,發布電鏡學會官方通知與信息,並選擇性發布與學科相關的人文風情,地區發展介紹。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 2014年中國電鏡界的最後一道「大餐」——2014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
    儀器信息網訊 2014年12月23日,為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的「2014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格林豪泰酒店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