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第五屆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iCEM 2019)」四天的報告日程正式揭曉,34位電子顯微學領域主流專家將在8月13-16日,與大家線上相約,在線「面對面」,共同探討2019年電子顯微學領域的方方面面。【會議官網】
本次網絡研討會邀請的34位電鏡專家,涵蓋了當下電子顯微學領域主流學術專家、應用專家,以及電子顯微學相關儀器技術專家,報告主題涉及代表先進電子顯微學技術的冷凍電鏡/球差電鏡技術與應用、時下火熱的原位電鏡技術與應用、電鏡研究離不開的在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電鏡儀器新技術,以及電鏡實驗操作技巧與經驗分享等電鏡的方方面面。
無論你是電鏡的使用者、研究者、學者,或是電鏡儀器研發應用工作者,還是你的工作可能即將使用到電鏡技術,iCEM 2019都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或與業內人士交流機會。
學習時間:8月13-16日
學習形式:網絡線上學習
參與方式:免費報名,【報名連結】
什麼是「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
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儀器信息網於2015年在業內首次發起,每年一屆,旨在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為國內的廣大電子顯微學工作者提供一個突破時間地域限制的免費學習平臺,讓大家足不出戶便能聆聽到電子顯微學主流專家的精彩報告,節省時間與資金成本。
截至目前,iCEM已成功舉辦四屆,累計邀請電子顯微學領域技術及應用專家報告70餘個,在線課堂及課後視頻用戶關注量超過10萬人次,獲得網絡在線用戶的廣泛好評和持續支持。
本次iCEM 2019將呈現哪些內容?
iCEM 2019根據電子顯微學技術熱點與廣大用戶建議,將會議分設為:電子顯微學技術及應用、原位電子顯微學技術與應用、電鏡實驗操作技術及經驗分享、先進電子顯微學技術及應用、電子顯微學儀器在材料領域應用、電子顯微學儀器在生命科學領域應用6個主題專場。以下簡要分享部分本次會議即將呈現的精彩內容。
1)冷凍電鏡技術
王宏偉教授——中國冷凍電鏡領域翹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以來第二任院長(第一任院長為施一公院士),將在8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冷凍電鏡技術的最新見解。
李宗利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在新成立的哈佛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facility director,在冷凍電鏡研究工作超過20年。在8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關於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高分辨數據收集的相關研究進展。
沈慶濤研究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監事,生物物理學學會冷凍電鏡分會理事,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冷凍電子顯微學實驗室。將在8月14日上午「先進電子顯微學」會場,為大家分享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在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組與結構蛋白方面的研究。
2)掃描透射/球差電鏡技術
車仁超教授——中國電子顯微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晶體學會理事,中國材料學會理事,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將在8月14日「先進電子顯微學」會場為大家分享磁斯格明子的洛倫茲低溫透射電鏡方面的研究進展。
王玉梅副研究員——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2006年獲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2014年11月到2017年2月在美國休斯頓大學物理系及德克薩斯超導研究中心任Research Associate。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顯微學,電子晶體學及其在熱電等功能材料中的應用。將在8月14日「先進電子顯微學」會場為大家分享掃描透射電鏡技術在熱電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毛晶副主任——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測試中心副主任,負責透射電鏡、X射線衍射儀及透射相關制樣儀器(包括球差透射電鏡、離子減薄儀等)的運行維護及分析測試工作,掌握球差及冷凍杆、原位加熱杆、電感、三維重構等各種透射電鏡先進技術。將在8月15日「材料學」專場,為大家分享球差矯正透射電子顯微鏡基本原理及其在新能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3) 原位電鏡技術
孫立濤教授——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院長,東南大學-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進碳材料應用聯合研發中心主任,東南大學-FEI納皮米中心主任。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常務理事兼原位電子顯微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將在8月13日下午「原位電鏡」會場,為大家分享原位電子顯微學的創新性新技術和新方法。
王建波教授——武漢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固體材料超微結構表徵工作,利用先進的球差校正及原位電子顯微學,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等針對微納尺度材料結構和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徵、演變及調控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和成果。將在8月13日下午「原位電鏡」會場,為大家分享納米材料的原子尺度表徵及其動態結構演變。
張躍飛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研究員,師從中國科學院張澤院士,長期從事原位電子顯微學方法及儀器的開發。研發並完成了原位掃描電鏡高溫(1200℃)力學微尺度儀器系統,該儀器為系統探究材料顯微結構、成分、加工工藝與性能之間關係,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保障。將在8月13日下午「原位電鏡」會場,為大家分享原位高溫掃描電子顯微學及應用。
白雪冬研究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02-2003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做博士後,在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實驗技術的開發與科研應用方面做出了系列工作。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年獲得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獎,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將在8月13日下午「原位電鏡」會場,為大家分享原位透射電鏡研究進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
谷猛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專注於使用原位/像差校正掃描透射電鏡探測研究能源相關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於2011年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材料科學博士學位。隨後加入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EMSL後,主要從事電池材料、催化劑等能源材料的研究。於2014年2月加入密西根州道康寧,擔任核心研發材料科學家,專注於工業催化劑的開發和反應的高級顯微鏡分析。2015年,因其傑出的研究成果獲得了美國顯微學會頒發的Albert CREWE獎。將在8月13日下午「原位電鏡」會場,為大家分享原位透射電鏡在能源存儲材料中的應用。
4)電子顯微學技術在材料學中應用
杜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到德國馬普金屬研究所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進行定量電子顯微學研究,2006年後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將在8月15日上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鎳基單晶高溫合金形變機制的電子顯微學研究。
閆鵬飛教授——北京工業大學教授。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師從隋曼齡教授。2010-2013在日本NIMS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2017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從事鋰電池相關的透射電子顯微學研究。於2017年10月加入北京工業大學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將在8月15日下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先進電子顯微學技術在電池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賈志宏教授——重慶大學教授,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組織了全國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2017,主席),第七屆中國FIB學術與技術交流研討會(2016,主席),首屆東亞電鏡會議(2013)。中國FIB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鏡學會會員,重慶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將在8月15日下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鋁合金中析出相結構演變與溶質原子界面偏聚原子尺度研究。
曾毅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材料顯微結構-性能-工藝關係研究,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863、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上海市民口科技支撐項目等多項材料表徵技術相關研究項目。出版《低電壓掃描電鏡應用技術研究》和《掃描電鏡和電子探針的基礎及應用》學術專著兩部,起草掃描電鏡相關國家標準5個。將在8月13日上午,與大家分享EBSD技術在材料學研究中的最新進展。
林君浩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畢業於美國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後赴日本任JSPS特聘研究員(合作導師Kazu Suenaga博士)。主要利用高分辨掃描透射電鏡和第一性原理計算作為研究工具,致力於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手段研究二維材料中原子結構與材料性能之間的關聯。將在8月15日上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結合透射電子顯微鏡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探索二維材料的缺陷動態演變行為。
於奕研究員——於2013年獲得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3-201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至今任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目前研究聚焦在能源納米材料的原子尺度表徵以及顯微原子成像與譜學的方法研究。將在8月15日下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電子束敏感材料的原子尺度電子顯微學研究。
徐強博士——1999年畢業於清華材料與科學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02年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電鏡中心;2007年博士畢業於荷蘭國家電鏡實驗中心。2007-2009年間,在荷蘭Delft大學做博士後,2009-2011年間在比利時EMAT國家電鏡中心做博士後。自2012年起,回到Delft大學做從事原位電子顯微鏡學研究,將研製的電鏡原位樣品系統開發成標準產品,並出任 DENSsolutions公司副總裁及應用總監,兼職浙江大學客座研究員。將在8月15日下午「材料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原位電子顯微學在材料研究的應用。
5)電子顯微學技術在生命科學中應用
陳文列教授——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員,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中藥藥理(細胞結構與功能)實驗室主任,曾任省中西醫結合老年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重點實驗室主任兼電鏡實驗中心主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常務理事兼生物醫學電鏡專委會副主任,福建電鏡學會理事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委會常委,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福建動物學會常務理事等。從事超微結構與功能等醫學細胞生物學、細胞藥理學、顯微形態學等研究與研究生教學工作三十五年。主要研究方向曾為病原體超微結構研究,後為中西醫結合基礎(側重防治老年性骨病的中藥藥理與毒理)研究。將在8月16日下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電子顯微學技術在老年性骨病及其防治藥物作用研究中的應用。
王亞林主任——西湖大學生物醫學實驗技術中心主任,畢業於美國堪薩斯大學,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歷任紐約城市大學斯塔騰島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珍妮莉亞研究園區、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顯微成像平臺主管,主要從事各類顯微成像和樣品製備技術工作,有20多年生物影像工作經驗。研究方向為光電聯用及三維電鏡成像樣品製備、超解析度螢光與電鏡同源成像、以及用於光電聯用的新螢光探針研究。將在8月16日下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光電聯用的應用與發展。
宋敬東副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第四屆電子顯微鏡分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醫學病毒形態學、病毒結構生物學、生物醫學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曾多次參與我國重大疫情病原體鑑定工作。將在8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透射電鏡制樣技術在病毒形態鑑定中的應用。
張輝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就讀博士期間,任Keck顯微成像中心的研究助理, 參與了顯微成像系統的組建和二維/三維圖像分析系統 (DIAS) 的開發。在全美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做助理研究員時,運用RhoGTPases生物探針研究了如何調控嗜中性白血球細胞的極性定向運動和超氧化物的產生。將在8月16日下午「生命科學」會場,為大家分享電子顯微學技術應用於生物研究中的進展。
6)電子顯微學實驗技術與經驗分享
常聖海助理研究員——2009-2015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並獲博士學位。2015年至今在浙江大學醫學院工作,主要負責冷凍電鏡的維護和技術支持,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將在8月14日下午「實驗技術」專場,與大家分享冷凍電鏡數據自動收集的相關設定和監控。
李曉明主任——2013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2013年-2015年於上海應用物理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分子影像平臺主任,負責學院影像平臺的組建與管理。將在8月14日下午「實驗技術」專場,與大家分享如何選擇適合的顯微成像技術。
郭建勝——2014年於同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主攻技術方向:大尺度三維重構技術、電子斷層技術和高壓冷凍-冷凍替代制樣技術。將在8月14日下午「實驗技術」專場,與大家分享基於FIB-SEM大尺度三維重構技術在生物超微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周固高級工程師——1982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分析測試中心電鏡室工作至今。主要從事各種材料的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析測試工作。近年來主要在掃描電鏡上開展STEM模式的方法及應用。將在8月14日下午「實驗技術」專場,與大家分享場發射掃描電鏡的使用技巧。
7)電鏡儀器技術動向
韓偉——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高級產品工程師,將會在8月13日上午「電子顯微學技術」專場,為大家分享賽默飛掃描雙束新產品與應用。
何偉——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聯合創始人,將會在8月14日上午「先進電子顯微學」專場,為大家分享高通量(場發射)掃描電鏡的概述及其應用-半導體到腦科學。
趙頡 ——北京天耀科技有限公司趙頡博士,將會在8月13日上午「電子顯微學技術」專場,為大家分享臺式掃描電鏡操作技巧以及應用。
日本電子——日本電子將會在8月14日上午「先進電子顯微學」專場,為大家分享日本電子電鏡技術的最新進展。
程路——徠卡顯微系統電鏡制樣技術資深應用專家,將會在8月15日上午「材料學」專場,為大家分享四種制樣實驗方案在SEM/EBSD領域的應用。
趙同新——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析中心應用工程師,將會在8月15日下午「材料學」專場,為大家分享EPMA與SEM的異同及其在材料測試中的應用。
張天慶——徠卡電鏡制樣領域資深產品經理,將在8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學」專場,為大家分享低溫電鏡制樣技術全套解決方案。
附1:如何免費參會
1)點擊以下連結進入報名通道
2)加入「電鏡技術交流群」隨時關注會議動向及會議交流(由於超過掃碼入群人數上限,請先進電鏡技術交流2群。或加微信號15311451191,邀請入群。)
或電話諮詢:15311451191(同微信)
郵件諮詢:yanglz@instrument.com.cn
附2:往屆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