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顯微鏡利用微懸臂感受和放大懸臂上尖細探針與受測樣品原子之間的作用力,從而達到檢測的目的,具有原子級的解析度。技術歷史雖只有30餘年,但隨著更多納米科研人員對其不斷認知以及相關關聯等技術的豐富,AFM應用市場一直在不斷拓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將在2020年9月24日舉辦「第二屆原子力顯微鏡主題網絡研討會」,邀請原子力顯微鏡/掃描探針顯微鏡研究應用專家、相關檢測技術專家,以及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員等,以網絡在線報告、在線網友互動交流的形式,針對當下原子力顯微鏡/掃描探針顯微鏡研究熱點、新技術及難點、相關市場展望等進行探討,為同行搭建學習互動平臺,增進學術交流。
(點擊此處,報名參會)
會議日程
時間 | 報告題目 | 報告人 |
09:00--09:30 | 原子力顯微鏡雙模態理論及分子模擬方法 | 錢建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授) |
09:30--10:00 | 導電原子力顯微鏡在電子器件納米級電學測試中的應用 | 惠飛以色列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
10:00--10:30 | 四探針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展與應用 | 馬瑞松(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
10:30--11:00 | 基於多探針原子力顯微鏡的三維微納加工及原位測量系統研製 | 李鵬(北京工業大學 講師) |
11:00--11:30 | 薄膜光電器件中的界面能帶結構 | 陳琪(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副研究員) |
12:00--14:00 | 午休 | |
14:00--14:30 | 二維材料界面結構與性質的先進原子力探針顯微學研究 | 程志海(中國人民大學 教授) |
14:30--15:00 | 原子力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聯用的應用 | 劉金榮(日立高新技術公司 高級工程師) |
15:00--15:30 | 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原子尺度固體表面/界面物理特性研究 | 溫煥飛(中北大學 副教授) |
15:30--16:00 | 極端條件掃描探針顯微開發 | 毛寒青(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副主任工程師) |
報告嘉賓
錢建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顯微儀器分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光學教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納米測量方法與顯微儀器技術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師從姚駿恩院士,研製成功國內首批雷射檢測原子力顯微鏡。近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課題子課題、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餘項。先後研製成功基於自激勵和自感知的石英音叉探針頻率調製原子力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液相環境頻率調製成像系統,原子力顯微鏡高次諧波/多頻激勵成像系統。率先開展了基於壓縮感知的原子力顯微鏡成像方法研究,基於小波變換的原子力顯微鏡高次諧波信號分析。在Nanotechnology、 Ultramicroscopy、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項,主編並出版工信部「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
程志海,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基金委優青。2002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應用物理系。2002-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碩博連讀,獲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及實驗物理研究所做訪問學者,2007年8月-2011年7月,在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化學系及納米科學與工程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8月-2017年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點實驗室),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曾獲中國科學院「引進傑出技術人才計劃」(技術百人計劃)和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盧嘉錫青年人才獎獲得者,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並獲首屆「學科交叉與創新獎」等。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先進原子力探針顯微分析技術及其在低維與表面物理、納米科技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
陳琪,2014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王兵教授。博士在讀期間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陳立桅研究員課題組作聯合培養。2014年-2017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陳立桅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華盛頓大學Alex K.-Y. Jen教授課題組作博士後研究。2017年6月起任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光電轉換器件界面的掃描探針研究。
馬瑞松,201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導師高鴻鈞院士。博士期間的主要工作是對一臺商用四探針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並利用改造後的系統研究石墨烯的電學輸運性質。2017.12至2019.12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基於四探針STM的二維材料電學輸運性質研究。2019年12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掃描探針系統的研發工作。
毛寒青,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薛其坤研究組),之後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Giessibl研究組)做博後。目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一直致力於SPM相關的技術研發。設計搭建了國內首臺可以實現原子分辨的低溫非接觸原子力顯微鏡,及首臺掃描頭可以在低溫強磁場環境下旋轉的SPM。還設計了多款不同應用場景的SPM,如應用於近場光學顯微的低溫AFM等等。對SPM相關的電子學系統,比如微弱信號放大,壓電電機驅動器等也有較豐富的開發經驗。
惠飛,現以色列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18年獲得巴塞隆納大學和蘇州大學雙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她曾先後到世界頂級名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為期12個月和6個月的訪學。在科研方面,截止目前,共參與發表SCI期刊學術論文45篇。其中,一作論文13篇,包括頂級期刊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D Materials, Nanoscale等,谷歌學術論文總引用次數為1353次。參與德國Wiley出版的專著篇章一部,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兩項,申請國際專利兩項。擔任Sensors, Electronics,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專刊的編委會成員、多個IEEE會議(2021 IEEE-EDTM,2021 IEEE-IPFA, 2020 IEEE-IRPS, 2020 IEEE-IIRW)的技術/宣傳委員會成員、以及國際期刊審稿人。曾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學者獎學金、2019 Park AFM博後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等。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基於二維材料的電子器件及其在納米級的電學行為表徵。
溫煥飛,2019年3月入職中北大學 儀器與電子學院,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於大阪大學應用物理學與精密科學專業攻讀工學博士學位,同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同一研究室從事博士後研究。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先進掃描探針顯微成像分析技術及其在表面/界面物理化學特性、半導體晶片的多物理信息表徵等測試領域的應用研究。參與英文書籍1部,口頭報告14次,其中國際報告7次,邀請報告4次,Poster報告16次,國際會議主持人1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項目各一項。
李鵬,2020年6月入職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製造學部。2009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自動化系。2009-2015年,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碩博連讀,獲機械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主要工作為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SICM)系統的研製,並提出了一種SICM新型工作模式-同相電壓調製模式。2015年7月-2020年6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點實驗室),任助理研究員,主要工作為多探針原子力顯微鏡系統研製及應用研究、亞十納米探針刻蝕技術及器件工藝摸索等。
劉金榮,日立/精工原子力顯微鏡資深工程師,從事原子力顯微鏡應用和技術支持超過20年。
報名方式
本次網絡研討會免費參會,並設有答疑交流環節,誠摯歡迎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從業人員報名參與。
1、點擊此處連結後報名。
2、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