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我國的生物天然氣資源豐富,秸稈、畜禽糞汙、生活垃圾、汙泥、各類沼渣等可製備生物天然氣的資源潛力約為1500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替代我國的天然氣進口。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提出,要統籌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產供儲銷支持政策,將生物天然氣融入大能源,以工業化、市場化方式推動生物天然氣加快發展。根據指導意見,預計從2020年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產量將從20億立方米增加到300億立方米。

  沼氣的成分主要為甲烷(50%~60%)和二氧化碳(40%~50%),經脫碳(二氧化碳)後可得到與天然氣品質相當的生物天然氣,以便利用現有的天然氣輸送和終端利用設施進行安全高值利用。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二氧化碳甲烷化反應所需的氫氣供給目前已經不是主要障礙,氫氣可來源於風電、光電、水電的電解水獲得,由於電能較難儲存,可通過電制氣的方式實現能量儲存。目前歐洲已經開始研究「Power to Gas」戰略計劃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朱獻濮在李東的指導下,開展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直接將氫氣通入豬糞厭氧消化反應器內,平均甲烷產率從未加氫階段的222 L/kg VS提高至292 L/kg VS,平均相對甲烷含量從66%提高至83%。通過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表明,嚴格氫營養型產甲烷菌MethanoculleusMethanobrevibacterMethanobacterium是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系統的主要產甲烷菌,且外源氫氣的加入會弱化同型產乙酸菌與氫營養型產甲烷菌之間的互營協作關係,而作為種間電子傳遞載體的甲酸鈉的加入有助丙酸降解產乙酸,從而保證系統的穩定。該研究為生物天然氣生產提供新的思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對外合作重點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期刊上。

  論文連結

  我國的生物天然氣資源豐富,秸稈、畜禽糞汙、生活垃圾、汙泥、各類沼渣等可製備生物天然氣的資源潛力約為1500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替代我國的天然氣進口。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提出,要統籌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產供儲銷支持政策,將生物天然氣融入大能源,以工業化、市場化方式推動生物天然氣加快發展。根據指導意見,預計從2020年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產量將從20億立方米增加到300億立方米。
  沼氣的成分主要為甲烷(50%~60%)和二氧化碳(40%~50%),經脫碳(二氧化碳)後可得到與天然氣品質相當的生物天然氣,以便利用現有的天然氣輸送和終端利用設施進行安全高值利用。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二氧化碳甲烷化反應所需的氫氣供給目前已經不是主要障礙,氫氣可來源於風電、光電、水電的電解水獲得,由於電能較難儲存,可通過電制氣的方式實現能量儲存。目前歐洲已經開始研究「Power to Gas」戰略計劃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朱獻濮在李東的指導下,開展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直接將氫氣通入豬糞厭氧消化反應器內,平均甲烷產率從未加氫階段的222 L/kg VS提高至292 L/kg VS,平均相對甲烷含量從66%提高至83%。通過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表明,嚴格氫營養型產甲烷菌Methanoculleus、Methanobrevibacter、Methanobacterium是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系統的主要產甲烷菌,且外源氫氣的加入會弱化同型產乙酸菌與氫營養型產甲烷菌之間的互營協作關係,而作為種間電子傳遞載體的甲酸鈉的加入有助丙酸降解產乙酸,從而保證系統的穩定。該研究為生物天然氣生產提供新的思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對外合作重點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期刊上。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這類化合物的傳統合成方法多集中於亞胺與預先製備的烯丙基金屬試劑加成反應,在官能團耐受、多樣性及底物穩定性方面有諸多限制。通過原位生成手型烯丙基金屬試劑與亞胺反應是一種非常直接、實用的策略,然而相關報導非常有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基礎上(J. Am. Chem.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喜樹鹼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喜樹鹼(Camptothecin),是從我國特有植物喜樹中分離鑑定的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獨特的抗腫瘤作用機理,其衍生物拓撲替康、伊立替康等是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幾十種常見腫瘤的藥物。
  • 【研究進展】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D-阿洛酮糖是一種接近零熱量的稀少糖,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幾乎無影響,但具有蔗糖的口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由於光優異的時空解析度,生物相容的光引發化學工具可用於原位實時調控動態的生命過程。傳統的光去籠方法通過直接光照射底物分子切斷化學鍵從而釋放生物活性分子,光去籠方法近年來的新發展希望實現如下重要新特質:一、通過廉價易得的可見光光源實現更好的生物穿透性;二、底物具有光穩定性從而無需當場製備;三、可定位的特異性光去籠。
  • 成都生物所在廢棄油脂降解產鼠李糖脂研究中獲進展
    鼠李糖脂是一種糖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具有消泡、乳化、洗滌等功能,可應用於農業、食品、化妝品及生物修復等領域。此外,鼠李糖脂在不同的溫度、pH和鹽度環境下均表現出穩定性,且可生物降解,對人類、動植物及其生活環境均不構成危害。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忽視季節變化可能引起的土壤氮庫動態變化和植物氮吸收差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森林氮養分利用策略和生態系統氮循環的認知水平。
  • 成都生物所在榿木抗旱生理生態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乾旱脅迫對榿木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認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具有較低的抵抗短期乾旱的潛力。然而,短期試驗不能證實其對長時間乾旱脅迫的充分反應。在長期的乾旱壓力下,植物可以發展出在短期脅迫下不同的適應策略。目前,尚缺乏較長時間的乾旱如何影響榿木生長和生理代謝的知識,也無磷肥添加對榿木抗旱性影響的研究報導。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5-11-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手性有機硼試劑是一類重要的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合成子,廣泛應用於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小分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中。
  • 過程工程所在高溫金屬基相變儲熱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目前工業餘熱回收和太陽能聚光式熱發電都迫切需要開發800℃以上的高溫相變材料。現階段高溫相變材料體系主要包括熔鹽和金屬,金屬的熱導率高(是熔鹽熱導率的上百倍)、儲熱密度和熔鹽相當,是高溫相變材料的優選。但和熔鹽一樣,金屬在熔融狀態時也具有腐蝕性,怎樣對其進行封裝一直是一個難題。
  • 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柴油作為環境友好、可再生、優質清潔的生物燃料,不僅能夠增強我國石油安全,還有利於改善環境、促進農村發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3D列印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如何製備出兼具治療骨腫瘤和修復骨缺損的生物材料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小組首次提出將骨組織工程與光熱治療相結合的思想,在製備用於治療與修復骨腫瘤缺損的光熱功能化的生物活性陶瓷支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通過3D列印技術製備出生物陶瓷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支架(見圖1),在超低功率近紅外光下可使支架溫度迅速升高,且其光熱性能可控。
  • 上科大:鈣鈦礦薄膜的製備和原位表徵再獲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薄膜的製備和原位表徵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創新性地使用丁胺氣體對三維鈣鈦礦薄膜進行表面處理,獲得二維三維複合結構的鈣鈦礦薄膜;同時利用同步輻射原位X射線表面掠入射衍射技術深入研究了表面二維材料的結構、成分和生長機理;通過將結構優化的二維三維複合鈣鈦礦薄膜應用於光伏器件中,獲得了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大會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因此透射電鏡中施加1100攝氏度以上,施加應力,同時雙軸傾轉原位觀察高溫材料在蠕變、卸載溫度/應力過程中的顯微結構演化規律將加速我國高溫合金的研發。目前相關商業化樣品杆品牌包括Gatan、Hysitron、DENSsolution、Protochips等,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基於此,由張澤院士、韓曉東教授負責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研製專項項目將攻克這一難題,並介紹了該項目的研製進展情況。
  • 成都生物所在尼泊爾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和保障。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
  • 長春光機所在鈣鈦礦光敏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進展
    新型鈣鈦礦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材料之一,其相關研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製備工藝簡單,易於大面積加工製造和集成到經典的電子器件中。但是,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仍然較少,已報導的工作存在載流子遷移率較低、傳輸機理不明等問題。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