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尹春英、劉慶與美國杜克大學教授Ram Oren等合作,以川西亞高山森林廣泛分布的主要針、闊樹種雲杉(Picea asperata)和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為研究材料,通過控制試驗研究了其在系列土壤水分狀況下對不同氮供應的響應。研究表明:雲杉作為耐陰樹種,土壤水分低於60%FC時,水分限制了其生長;而土壤水分高於60%FC,其生長主要是氮限制。而喜光樹種紅樺從水分限制到氮限制發生在更低的土壤水分。雲杉的響應模式主要體現在根的響應上;葉片光合作用(包括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響應也與生長響應一致。而紅樺主要是葉面積動態決定著其響應模式。總之,速生樹種紅樺當水氮資源不受限制時,能充分利用資源在較窄的土壤水氮有效性範圍內達到其最大生長,並且在中等水氮供應時優先分配到地上部分以獲取資源;而雲杉在水分受限時隨著水分供應增加逐漸增加地上生長;當水氮資源充足時優先生長更多的根。該研究對於不同降水地區的森林在氮沉降背景下生長和響應預測也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137049531070533)等項目的資助下完成。近日以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Picea asperata and Betula albosinensis to nitrogen supply imposed by water availability 為題發表在林學Top期刊Tree Physiology上。

  論文連結

 

1. 實驗布置 

 

2. 雲杉(A)和紅樺(B)對水、氮供應的響應 

 

3. 基於近年來木本植物對水氮響應的相關研究,針葉樹種(A)和落葉闊葉樹種(B)對水、氮供應的響應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尹春英、劉慶與美國杜克大學教授Ram Oren等合作,以川西亞高山森林廣泛分布的主要針、闊樹種雲杉(Picea asperata)和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為研究材料,通過控制試驗研究了其在系列土壤水分狀況下對不同氮供應的響應。研究表明:雲杉作為耐陰樹種,土壤水分低於60%FC時,水分限制了其生長;而土壤水分高於60%FC,其生長主要是氮限制。而喜光樹種紅樺從水分限制到氮限制發生在更低的土壤水分。雲杉的響應模式主要體現在根的響應上;葉片光合作用(包括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響應也與生長響應一致。而紅樺主要是葉面積動態決定著其響應模式。總之,速生樹種紅樺當水氮資源不受限制時,能充分利用資源在較窄的土壤水氮有效性範圍內達到其最大生長,並且在中等水氮供應時優先分配到地上部分以獲取資源;而雲杉在水分受限時隨著水分供應增加逐漸增加地上生長;當水氮資源充足時優先生長更多的根。該研究對於不同降水地區的森林在氮沉降背景下生長和響應預測也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1370495,31070533)等項目的資助下完成。近日以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Picea asperata and Betula albosinensis to nitrogen supply imposed by water availability 為題發表在林學Top期刊Tree Physiology上。
  論文連結
 
圖1. 實驗布置 
 
圖2. 雲杉(A)和紅樺(B)對水、氮供應的響應 
 
圖3. 基於近年來木本植物對水氮響應的相關研究,針葉樹種(A)和落葉闊葉樹種(B)對水、氮供應的響應 

相關焦點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生物炭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微生物群落結構來影響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綜述了生物炭修復土壤重金屬汙染的研究進展,闡述了不同材料以及不同裂解溫度下生物炭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歸納總結了溫度以及不同原材料對生物炭吸附行為的影響,探討了生物炭對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基礎上(J. Am. Chem. Soc. 2015, 137, 13760; Chem. Eur. J.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二氧化碳甲烷化反應所需的氫氣供給目前已經不是主要障礙,氫氣可來源於風電、光電、水電的電解水獲得,由於電能較難儲存,可通過電制氣的方式實現能量儲存。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另外,微生物可以通過多條固碳途徑進行CO2同化,其中,卡爾文循環是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土壤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
  • 成都生物所在榿木抗旱生理生態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乾旱脅迫對榿木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認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具有較低的抵抗短期乾旱的潛力。然而,短期試驗不能證實其對長時間乾旱脅迫的充分反應。在長期的乾旱壓力下,植物可以發展出在短期脅迫下不同的適應策略。目前,尚缺乏較長時間的乾旱如何影響榿木生長和生理代謝的知識,也無磷肥添加對榿木抗旱性影響的研究報導。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忽視季節變化可能引起的土壤氮庫動態變化和植物氮吸收差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森林氮養分利用策略和生態系統氮循環的認知水平。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事實上,土壤微生物組決定了氮素轉化及其有效性,如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酶活性及其與相關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關係等,在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減少氮肥施用的負面環境效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大多基於單個過程(例如硝化作用)及其相關微生物,只有從氮素循環全過程和其微生物組的角度來研究,才能掌握土壤中氮素轉化的全貌並制定相應調控措施。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櫱。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作為連結植物和土壤的關鍵通道,根系不但為植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同時地下根系的生長、細根周轉、分泌物、菌根等生命活動過程與土壤生態過程和功能緊密相聯,根際生態學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研究中最為活躍、最敏感的研究領域。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與碳和氮主要來自大氣不同,自然生態系統中P的最終、唯一來源為含P礦物的風化。然而,先前的研究多側重於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態轉化,缺乏對P風化速率的定量研究。針葉林階段P的風化速率大於溫帶和亞熱帶年齡相近土壤的P風化速率,主要是由於貢嘎山土壤母質具有較多的含P礦物、適宜的水熱條件和快速發育的植被。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