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此外,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對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很敏感,因為由於乾燥土壤孔隙連通性減弱,微生物遷移到可用基質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活動和不同類型碳降解EEAs對模擬降水機制的響應,對於闡明土壤碳動態的潛在機制至關重要。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關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鮮為人知的地下部分嚴重製約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理論拓展。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動調控為核心的根際過程及其生態學效應的認知最為缺乏。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土壤溫溼度傳感器如何幫助作物度過寒潮
我們都知道,溫室大棚內我們可以使用壁掛式的溫溼度傳感器來實時監測棚內環境中的溫溼度作為調控的依據,從而為棚內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那土壤中的溫溼度又該如何監測呢?傳統的測量土壤中的溫溼度的方法是使用土壤溫度計測量土壤的溫度,然後取相對分量的土壤,使用烘乾法測量土壤溼度,來獲得準確的土壤溫溼度數據。
-
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內生菌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差異及原因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鹹化對鹹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於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鹹海湖面退縮,乾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鹹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種類增多
新華社南京12月3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與土壤微生物種類的多少關係密切。按現在的氣候變化趨勢,未來幾十年土壤微生物種類或將進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數量大、種類多,1克土壤中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很多科學家認為,闡明氣候變化條件下土壤(特別是整層土壤)有機碳分解的微生物學機制,對更準確預測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及氣候變化,以及人類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浙大程磊實驗室在《科學》發表封面文章提出,深層土壤CO2產生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理論基礎與理論分析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項目組研究員龐學勇團隊以青藏高原東部地區人工林和自然演替系列次生林為對象,分別測定4個林齡(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人工雲杉林和次生樺木林土壤團聚體組分內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變化與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和pH有關。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在公開發行的生態學期刊上發表的關於全球變化的文章中,只有不到3%的文章聚焦全球變化對土壤生物或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Wardle,2002)。因此,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以及土壤生態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可能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重要的不確定因素(Bardgett et al.,2008)。
-
基於ZigBee技術的大棚溫溼度無線監控系統研究
它不斷地接收從ZigBee終端節點發送過來的溫溼度數據,然後通過UART串口與監控中心PC連接,把接收到的大棚溫溼度數據轉發給監控中心PC。監控中心PC實時直觀地將溫溼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描畫出來;在監控中心PC的管理系統上可以設定大棚內部溫溼度值,通過UART串口將給定的溫溼度值發送到ZigBee協調器。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