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2021-02-15 生態學者

點擊上方「生態學者」一鍵關注

  Introduction  

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變化將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生長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生態系統過程。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此外,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對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很敏感,因為由於乾燥土壤孔隙連通性減弱,微生物遷移到可用基質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活動和不同類型碳降解EEAs對模擬降水機制的響應,對於闡明土壤碳動態的潛在機制至關重要。

  Methods  

作者共收集包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123項研究,土壤碳降解酶活性47項研究,均位於北半球。

  Results  

降水變化對地下碳有顯著影響。降水增加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機碳( 3.03%)、DOC (13.44%)、土壤呼吸(16.68%)和微生物呼吸(47.55%)

降水變化對土壤微生物量有顯著影響。降水減少導致土壤微生物量顯著減少11.61%,降水增加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16.18%。

土壤氧化酶(Ox-EEAs)和水解酶(Hy-EEAs)也顯著受到降水變化的影響。降水的減少導致土壤Ox-EEAs平均下降10.99%, Hy-EEAs平均增加25.79%。但降水增加對Hy-EEAs沒有影響,增加了Ox-EEAs。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因降水減少而顯著下降15.17%,而灌叢和草地則無顯著影響;降水增加顯著增加了灌叢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別增加了26.98%和18.1%;降水減少顯著提高了森林和草地土壤Hy-EEAs,分別提高了27.33%和45.81%;而降水增加對森林和草地的Hy-EEAs無顯著影響。結果表明,降水減少顯著抑制了土壤的Ox-EEAs(11.09%),降水增加顯著提高了土壤的Ox-EEAs(6.28%)

低降雨地區(≤600毫米),降水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了21.40%,但降水減少對土壤微生物量影響不大。在高降雨地區(>600 mm)中,降水減少顯著減少土壤微生物量15.37%,降水增加對土壤微生物量影響不大。

土壤水分的響應比(RRs)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響應比(RRs)呈正相關,與土壤C降解EEAs的響應比(RRs)也顯著相關。

降水減少和降水增加條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RRs均隨著MAP的增加而顯著降低。

降水改變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變化與地下碳(包括SR和SOC)呈正相關。土壤Ox-EEAs的RRs與SR的RRs呈負相關,但與DOC和SOC的RRs呈正相關。土壤Hy-EEAs的RRs與土壤SOC的RRs呈負相關。

  Conclusion  

總的來說,降水增加顯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Ox-EEAs,而對Hy-EEAs無影響。降水減少顯著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Ox-EEAs,而提高了Hy-EEAs。這些變化趨勢受土壤水分、植被類型和地圖變化的控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經濟區的微分響應改變降水可能取決於年平均降雨。此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與碳降解EEA和地下碳動態的顯著關係表明,在模擬降水變化下,土壤有機碳分解響應不同。其中,Ox-EEAs與地下C表現出密切的關係,表明土壤中大量的頑固C可能對降水變化非常敏感。本研究為理解降水變化對地下碳動態的影響提供了對土壤微生物和EEAs的新認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了解更多。點擊「閱讀原文」可獲得論文連結,需要文中涉及原文可私信~

如有翻譯不當之處,煩請指出,共同學習,謝謝

     

相關焦點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生物類群的獲得和損失驅動了周轉率,而不是在多個樣本中存在的個體物種豐度的變化。只有真菌在空間上變化的特質變異不隨取樣位置之間的距離線性增加。只有磷獲取酶活性與隔、分解者真菌豐度的變化有關,酶不受真菌或細菌組成或多樣性的影響。由於微生物群落的更替並沒有改變分解酶的功能庫,雖然組成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明顯的變化,但該生態系統中類群之間的功能冗餘可能很高。
  • Microbiome:南農張瑞福團隊揭示放牧引起草原微生物組變化驅動土壤...
    關鍵字:溫帶草甸草原,牛放牧,微生物組成,土壤培養,土壤有機碳降解酶活性,土壤生產力 點評:作者通過設置不同的放牧強度梯度研究了不同的放牧強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及其對土壤生產力的影響;由於土壤微生物易受土壤水分和溫度以及許多其他特徵的(季節變化)影響,同時為了研究土壤有機碳周轉化對季節變化的響應,因此作者結合微宇宙培養實驗進一步設置了溫度及含水量梯度以期更嚴謹的更全面的解答放牧對土壤微生物群落
  • 水稻土碳氮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及其溫度敏感性對外源碳添加的...
    溫度敏感性往往用溫度變化10℃反應速率的相對變化(Fractional changes)來表示,即Q10值。溫度增加能夠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Q10>1)。溫度增加能夠直接提高土壤中水解酶和微生物的活性或改變其群落結構組成,加速有機質分解;而且,全球變暖通過增加植物凋落物、生物量或根際沉積碳等增加了外源碳的輸入,從而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利用態底物。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兩大類群,在全球養分生物地球化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環境因子是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全球分布的重要驅動力(圖2)。Fierer和Jackson的開創性工作突出了土壤pH值的重要性,在不同生物群落中pH是影響細菌多樣性分布和群落組成的根本驅動因子。Delgado-Baquerizo和Eldridge進一步確定了在全球尺度上植被類型和土壤碳含量是土壤細菌多樣性的普遍預測因子。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2.3 調節森林土壤碳循環森林土壤呼吸作為在生態系統中輸送碳素的有效途徑,其動態變化將對全球碳循環、全球氣候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森林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有機質中的C以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中的碳含量。
  • ISME | 全球生物群落尺度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聯繫由土壤碳含量所驅動
    DOI: 10.1038/s41396-021-00906-0摘  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生態學中長期爭論的焦點。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是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驅動因子。然而,與植物群落不同的是,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生物量在全球分布的生物群落中如何相互聯繫,以及這種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目前了解甚少。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本研究對全球生物群落進行了實地調查,並對比了植被和氣候類型。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然而,激發效應可能隨土壤活性碳輸入量的增加而改變其強度甚至方向(即由正激發變為負激發效應);在不同碳輸入量下,激發效應的機制是否都可用「N-mining」假說加以解釋,至今尚難定論。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15d後網袋浸出的Hv生物量超過70%,31d後80%的Np生物量和10%的Zl生物量損失。利用Olson指數衰減模型將生物量損失轉化為分解速率,表明不同溫度和植物種類的分解速率差異顯著。3種植物的分解速率在25℃最高,Hv落葉分解速率最高,Zl最低。各植物在分解初期(1-7d)的分解速率遠高於分解後期。Zl分解速率隨時間先升高後降低,Hv和Np隨時間不斷降低。
  • 《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高度評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環的重要驅動者,一方面微生物通過分解土壤有機質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後其殘留物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部分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全球永久凍土中存儲了大量土壤有機碳。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以前有關RubisCO酶活性的研究均集中於植物或者純培養的細菌,關於土壤RubisCO酶活性研究還尚未見報導。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