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2020-12-05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 年 03 期專刊

作者:汪洋1,2,楊殿林1,2,王麗麗1,2*,趙建寧1,2,劉紅梅1,2,譚炳昌1,2,王慧1,2,王明亮1,3,黃進4,張小福5

單位:1.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2. 農業農村部產地環境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天津市農業環境與農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3. 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4. 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果茶研究所;5. 十堰市經濟作物研究所

摘 要

農田管理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影響顯著,進而制約土壤肥力、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影響氣候變化和環境健康。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種植結構和種植密度均會影響農田土壤的碳儲量,種植結構對農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影響顯著,輪作和間作的種植模式與傳統單一作物種植相比可有效減少農田含碳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輪作與連作相比更有利於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保護性耕作措施有利於農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提高,可降低農田溫室氣體的排放,且對微生物活性、多樣性、群落結構以及碳源利用情況均有積極影響。最後總結了國際主流碳模型在農田生態系統的應用概況,並提出了未來發展展望。

展 望

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是目前比較科學的施肥方式,間作、輪作與單作相比,在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更佔優勢,免耕和秸稈覆蓋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無論對增加農田土壤碳儲量,還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提升土壤微生物的整體活性、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碳源利用率均有積極影響。目前我國關於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大的進步,研究體系日趨完善。然而,雖然農田生態系統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但它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這就註定了其研究的複雜性。

關於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筆者認為在以下幾方面尚存在不確定性,並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1)施肥量與土壤碳庫之間的關係研究不夠全面。目前關於土壤碳庫與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究施肥方式與土壤碳庫之間的關係,而關於施肥量與土壤碳庫之間的定量研究較少且不夠全面。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且不同類型土壤對施肥量的響應存在差異,可以結合模型模擬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土壤進行分析,探究其最適施肥量以指導農業生產。

(2)碳循環模型對土壤有機碳的定量研究不足。當前的碳循環模型更注重土壤有機碳定性研究,而土壤有機碳的定量研究模型更有實用價值,應進一步探索。另外不同類型的農田對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的響應是不同的,碳循環模型也應進一步分類,探索適用於不同類型土壤更為具體的碳循環模型。

(3)碳循環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研究較少。碳循環和糧食產量息息相關,但是關於它們之間聯繫的研究較少,今後的研究中,應該著重探討碳循環與經濟效益之間關係,並切實制定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指導生產實踐。

(4)缺乏統一的觀測方法,研究成果共享性較差。目前碳通量的主流觀測方法主要有透明箱法和渦度相關法,另外還有大型蒸滲儀方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等,不同的觀測方法所得出的結論之間存在誤差,不具有可比性,且共享性較差,應該加強合作,建立統一的觀測方法和網絡連結,保證數據資料的共享性和連續性,為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環的重要驅動者,一方面微生物通過分解土壤有機質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後其殘留物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部分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土壤碳循環密切聯繫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同時,氣候變化在兩個方面影響土壤碳蓄積過程:一是溫度、降水變化影響植物生產力速率和凋落速率;二是氣候變化影響微生物活性,從而改變地表凋落物和土壤有機碳的分解速率。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因此,對地下土壤微生物過程的深入認知,將有助於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然而,對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土壤生物響應尚不明確。為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土壤碳庫輸入和輸出的微小改變都可能較大程度地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加速或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因此,土壤碳周轉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焦點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0-20 cm),底層(20 cm以下)土壤碳庫對增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有機物質輸入被認為是維持和提升土壤有機碳的重要措施。然而,外源有機物質輸入未必一定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取決於碳輸入和碳輸出的動態平衡過程,其中,聯繫碳輸入和碳輸出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外源有機物質對原有土壤有機質的激發效應(Priming effect)。激發效應指外源有機物料的投入使土壤中原有有機質的礦化速率發生改變的現象。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一方面,它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動的能源,對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能有著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土壤有機質對重金屬、農藥等各種有機、無機汙染物的行為能有顯著影響,而且土壤有機質對全球碳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影響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
  • 有機農田的固碳作用:《中國生態六講》連載之二十
    但是,土壤碳庫的作用是雙重的,這完全取決於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如將高有機碳含量的森林與草原土壤開墾為農田,以及在農田耕作中僅施加化肥忽視有機肥,這都會將土壤碳庫由「匯」變成「源」。相反,如果改為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就可以使土壤有機碳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除生物措施外,解決碳的去向問題,出路也應在地下,這個地下不是各種礦坑,而是地表土壤,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沼澤、高寒草甸,甚至農田土壤。
  • SEL|蚯蚓在長期免耕土壤中促進了根系來源碳向土壤大團聚體的累積
    導 讀 本研究通過13CO2標記示蹤控制試驗,研究了長期不同耕作措施農田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團聚體含量和根系來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
  • GCB | 土壤微生物碳泵:從概念認識到實證評估
    DOI: 10.1111/gcb.15319摘  要:全球土壤儲碳量巨大,因此有機碳收支的微小變化都會顯著影響大氣碳含量和全球氣候變化。最近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強調了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碳固存中的正效應,其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較為穩定的合成代謝形式。然而,這一概念尚未得到數據支撐、評估及驗證。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土壤為何變得貧瘠 科學家發現內蒙古草原土壤有機碳流失動因
    在草地中,土壤有機碳佔據草地碳儲量的絕大部分。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典型的草原區,過去十數年中,內蒙古草原中所有土壤類型中的土壤有機碳均在下降。據項目組成員辛曉平介紹,土壤碳分為有機碳和無機碳,無機碳通常以土壤碳酸鹽礦物態碳形式存在,很難被生物分解利用,有機碳主要以植物殘體和腐殖質形式儲存在土壤中,可以被生物分解利用。內蒙古草原。中國農科院供圖。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自荷蘭人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正式開啟了探索微生物奧秘的徵程。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Scientific Reports:沿海圍墾活動對土壤有機碳、氮庫產生影響
    沿海圍墾對沿海溼地碳(C)和氮(N)匯的影響仍未得到充分了解。本研究旨在對中國東部江蘇沿海將蘆葦鹽沼轉變為魚塘、小麥田和油菜田、城鎮建設用地的圍墾工程所導致的土壤有機碳和氮(SOC、SON)庫的變化進行探究。
  • Geoderma爭議性論文丨土壤酸化是中國主要農田有機碳積累的另一驅動力
    DOI: 10.1016/j.geoderma.2020.114807   摘  要:中國農田土壤有機碳(SOC)顯著增加。目前文獻將其主要歸因於有機肥、農作物秸稈和根系有機碳輸入的增加。然而,通過對中國185個長期試驗和6669個空間數據進行Meta分析,研究發現土壤酸化是土壤有機碳積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長期試驗結果表明,過量施氮引起的土壤酸化與觀測到的土壤有機碳累積相吻合,且貢獻顯著(p <0.01)。在空間上,土壤酸化引起的土壤有機碳增加量隨初始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然而,激發效應可能隨土壤活性碳輸入量的增加而改變其強度甚至方向(即由正激發變為負激發效應);在不同碳輸入量下,激發效應的機制是否都可用「N-mining」假說加以解釋,至今尚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