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今年,國家林業局正式發布《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年)》。報告指出,河北省等6個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重點省份和42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站的野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的物質量為: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452.62×1022個/年,吸收汙染物102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

  按照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13年現價評估,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每年的生態效益價值量總和為4502.39億元人民幣。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系統、科學地用數字反映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效益,是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評價的重大突破。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土壤碳循環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且最活躍的碳庫之一,有機碳庫儲量大約為1550Pg(1Pg=1015g),是大氣碳庫的3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倍至4倍。土壤通過呼吸作用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年通量約為50Pg至75Pg,佔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之間碳交換總量的三分之二,是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量的10倍。因此,土壤有機碳庫發生較小幅度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劇烈的變化。

  研究發現,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對溫室作用的貢獻約佔60%;而除了化石燃料燃燒外,土壤碳的變化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貢獻最大。土壤碳循環密切聯繫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同時,氣候變化在兩個方面影響土壤碳蓄積過程:一是溫度、降水變化影響植物生產力速率和凋落速率;二是氣候變化影響微生物活性,從而改變地表凋落物和土壤有機碳的分解速率。全球變暖會加速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導致土壤通過呼吸作用向大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加;反過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又會進一步加劇全球普遍增溫,加速土壤由碳匯向碳源的轉變。

  土地利用變化直接影響土壤有機碳的變化

  土壤有機碳庫既可能成為匯而貯藏碳,也可能成為源而排放碳,在全球陸地碳庫中只有農業土壤碳庫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調節碳庫的。因此,採取適宜的措施可以使土壤與大氣之間的碳交換朝著有利於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方向發展。而揭示土壤碳儲量的動態變化機理與趨勢是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重要基礎之一。

  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受氣候、土地利用、土壤條件以及農業管理措施等的綜合影響。

  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碳素從陸地生態系統釋放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含量和分布,而且通過影響與土壤有機碳形成和轉化的因子而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含量和分布,土地利用變化可通過改變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速率來影響土壤有機碳蓄積量。

  農業管理措施中耕作、施肥也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儲量。耕作加劇土壤侵蝕和微生物活性,並且增強土壤的呼吸作用,導致土壤有機碳儲量下降。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已被作為一種提高耕地土壤碳儲量的重要手段。

  退耕還林顯著改善土壤固碳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退耕前有機碳濃度顯著較低的土壤侵蝕強烈景觀位置經10年退耕工程後,有機碳濃度基本達到原非侵蝕景觀位置目前的高有機碳水平。總的說來,耕地轉變為草地後10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明顯增加,退耕措施短期內顯著改善了土壤表層的固碳能力。

  雖然退耕地(草地)10年來明顯增加了土壤有機碳儲量,但與亞熱帶地區土壤有機碳最大可能的儲量相比,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這意味著繼續堅持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的措施,土壤有機碳儲量將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潛力。實施退耕工程的土壤將能源消耗中排放的碳重新收集與固定,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張建輝,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
  •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本報記者 寇江澤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攝於2020年10月)。  近年來,我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天然林,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截至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超過4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已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2030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目標也已提前完成。」張國斌介紹。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國家先後在喀斯特地區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恢復工程。人工植被恢復和自然封育,是喀斯特石漠生態系統修復的兩種主要方式,但目前兩種方式下長期土壤碳固持潛力尚缺乏有效評價。另一方面,喀斯特區地質背景獨特,土層淺薄且不連續、異質性強,從而形成了喀斯特生態系統與生境類型的多樣性,關於生境異質性對植被恢復下的土壤碳固持效應的影響也缺乏明確認識。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集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發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據韓冰等2008年發表論文報導,若秸稈還田能全面落實,我國僅秸稈還田措施每年即可固碳42.23Tg;而我國農田土壤施用有機肥後的土壤固碳速率為41.38 TgC/年。採用免耕措施後我國農田土壤固碳速率將增加到3.58TgC /年,是現在固碳能力的3倍。
  • 土壤為何變得貧瘠 科學家發現內蒙古草原土壤有機碳流失動因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一項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的研究顯示,該地體碳儲量變化的主要動因,包括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化和放牧加劇等人類活動。
  • 集發達國家技術與資金髮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據韓冰等2008年發表的論文,若秸稈還田能全面落實,中國僅秸稈還田措施每年即可固碳42.23Tg;而中國農田土壤施用有機肥後的土壤固碳速率為41.38Tg C/年。採用免耕措施後中國農田土壤固碳速率將增加到3.58Tg C/年,是現在固碳能力的3倍。
  • 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 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是內蒙古草原長時期土壤有機碳流失的主要驅動力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院士項目組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主要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揭示了內蒙古草原長期碳儲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 退耕還林結碩果 10萬畝木瓜富了長陽土家山寨
    至今,長陽縣利用退耕還林項目,發展木瓜面積超過10萬畝。春季,木瓜花帶動鄉村遊;秋季,木瓜鮮果銷售和深加工,一條產業鏈在土家山寨粗具雛形,助力農民脫貧增收。退耕還林巧念木瓜經2000年,國家啟動首輪退耕還林。長陽縣搶抓政策機遇,將退耕還林工程與「藥用皺皮木瓜」產業建設有效銜接。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退耕還林 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退耕還林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盛夏,波峰浪谷的綠色延安,紅棗、蘋果、香梨碩果盈枝,側柏、刺槐、苜蓿滿目蒼翠。1998年,延安市吳起縣率先打響「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攻堅戰。然而,要把老百姓延續千年的傳統耕作、生活方式改變過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吳起縣廟溝村種草大戶張永發,和吳起大多數農民一樣,從1998年開始種草養羊至今已有20年。他回憶說:「自古以來羊就是放的,你把羊圈起來那怎麼行!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2019-10-09來源:中國科學院學習平臺作者:賈娟 馮曉娟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植物將光合作用產物以凋落物(包括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土壤,土壤有機質又在微生物調控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基於該理論體系,研究人員首創了嵌套「土壤微生物碳泵」的碳氮循環概念模型。此模型對於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源碳,探索使土壤長期發揮固碳作用的管理措施,以及精準描述和解釋微生物代謝在土壤碳固存中的重要性具有顯著的科學價值。從長遠來看,針對該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可為優化我國農田地力、發展低碳經濟、增加氣候談判籌碼和提升國際影響力提供嶄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