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是內蒙古草原長時期土壤有機碳流失的主要驅動力

2021-01-08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院士項目組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主要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揭示了內蒙古草原長期碳儲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上。

項目組成員辛曉平介紹說,土壤有機碳(SOC)是草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碳組成部分,佔全球草地碳儲量的80%以上,佔中國草地碳儲量的90%,SOC的微小變化能夠改變甚至反轉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平衡。該研究基於1963-1964年、2007-2011年兩個時期的土壤剖面調查數據,利用空間自相關分析和多元統計學方法,定量分離了氣候變化和放牧對內蒙古草原SOC變化的貢獻率。

研究結果表明:從1963年到2007年,除風積沙質土壤以外,內蒙古草原所有土壤類型的SOC均有下降,平均下降速率為1.8 kg C m-2(下降幅度約22.9%,相當於0.52%year-1)。氣候變化對SOC下降的貢獻率為15.3%~34.9%,而放牧強度影響的貢獻率小於9.5%,說明氣候變化是內蒙古草原土壤有機碳長時期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工人日報記者 黃哲雯)

相關焦點

  • 土壤為何變得貧瘠 科學家發現內蒙古草原土壤有機碳流失動因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一項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的研究顯示,該地體碳儲量變化的主要動因,包括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化和放牧加劇等人類活動。
  • 最新研究: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溼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碳儲存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 草原是如何改變氣候的
    為了解決這一知識缺口,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量化了1750年至2012年間自然和管理草原的碳儲量和溫室氣體通量的變化。這項研究的綜合估計全球草原對過去氣候變化的貢獻說明提供的重要的氣候冷卻服務稀疏放牧地區,和日益增長的貢獻從迅速變暖增加牲畜數量和集約化經營,與更多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在決定當代淨草原生態區的氣候效應。
  • Microbiome:南農張瑞福團隊揭示放牧引起草原微生物組變化驅動土壤...
    關鍵字:溫帶草甸草原,牛放牧,微生物組成,土壤培養,土壤有機碳降解酶活性,土壤生產力 點評:作者通過設置不同的放牧強度梯度研究了不同的放牧強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及其對土壤生產力的影響;由於土壤微生物易受土壤水分和溫度以及許多其他特徵的(季節變化)影響,同時為了研究土壤有機碳周轉化對季節變化的響應,因此作者結合微宇宙培養實驗進一步設置了溫度及含水量梯度以期更嚴謹的更全面的解答放牧對土壤微生物群落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土壤碳循環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且最活躍的碳庫之一,有機碳庫儲量大約為1550Pg(1Pg=1015g),是大氣碳庫的3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倍至4倍。
  • 新疆生地所土壤剖面有機/無機碳儲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態站李彥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09CB825102)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KZCX2-YW-431)的支持下,針對全球土壤碳儲量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且時常忽略土壤無機碳庫這一問題,以降水梯度變化為主線,景觀類型轉變與剖面土壤碳儲為結合點,開展了中國北方區域降水梯度下自然景觀從森林到荒漠土壤有機/無機碳儲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能忽視草原的重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使之成為更大、更穩定的碳庫。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應用生態學雜誌》。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近30 年中國農田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僅代表土壤碳貯量,也是土壤養分供應能力和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耕地質量、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Sun 等的研究表明,中國東部在1980—2000 年間,農田表層土壤有機質增加了9.96t hm-2。楊學明等根據土壤志中採樣點的記錄,在調查了吉林省27 個採樣點後提出,有機質含量有增有減,但平均水平無明顯變化。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對微生物死亡殘留物與土壤有機碳關係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是微生物自身的生理屬性是否影響微生物的死亡殘留物量、如何構建活體微生物、微生物死亡殘體和土壤有機碳形成間的關係等研究還比較欠缺。基於此,瀋陽生態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以中國東部南北分布的16個森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圖1),選取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量周轉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作為微生物生理參數,選取氨基糖作為微生物死亡殘留物指標,分析區域尺度下氣候、土壤條件、微生物特性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影響。
  • 升溫增強土壤氮循環和流失
    為了揭示全球變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與美國Oklahoma大學的駱亦其教授等開展了對此項目的合作研究,運用土壤分餾(
  • Geoderma爭議性論文丨土壤酸化是中國主要農田有機碳積累的另一驅動力
    DOI: 10.1016/j.geoderma.2020.114807   摘  要:中國農田土壤有機碳(SOC)顯著增加。目前文獻將其主要歸因於有機肥、農作物秸稈和根系有機碳輸入的增加。然而,通過對中國185個長期試驗和6669個空間數據進行Meta分析,研究發現土壤酸化是土壤有機碳積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長期試驗結果表明,過量施氮引起的土壤酸化與觀測到的土壤有機碳累積相吻合,且貢獻顯著(p <0.01)。在空間上,土壤酸化引起的土壤有機碳增加量隨初始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十堰市經濟作物研究所摘 要農田管理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影響顯著,進而制約土壤肥力、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影響氣候變化和環境健康。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生草覆蓋降低有機碳...
    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碳循環影響極大。自然植被開發為農用地後會加速土壤侵蝕進而增加碳流失。農業生態系統中水力侵蝕每年會造成約1.6 Gt碳流失。果園是典型農業生態系統。然而,果園中存在不同農作管理措施,其對減弱水力侵蝕具有不同的作用,進而導致有機碳流失差異。因此,亟需開展果園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流失的相關科學研究。生草覆蓋是果園種植中常見的農作管理措施。已有研究表明,水力侵蝕作用下,與裸地相比,生草覆蓋能夠減少260%-460%的徑流泥沙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