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溫增強土壤氮循環和流失

2021-02-08 科學網

 

為了揭示全球變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與美國Oklahoma大學的駱亦其教授等開展了對此項目的合作研究,運用土壤分餾(soil fractionation)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9年控制加溫對北美高草草原土壤有機碳氮循環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雖然9年的溫度升高顯著增加了C4植物的生產力和碳輸入(C input),但沒有顯著改變土壤有機碳氮含量以及土壤顆粒組成(aggregates)。碳穩定同位素(δ13C)研究結果表明溫度升高加速了所有土壤組分的分解速率。土壤不同組分的分解速率差異顯著,輕碳(light fraction)的分解速率高於重碳(intra-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和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而大顆粒土壤碳分解速率高於小顆粒土壤。氮穩定同位素(δ15N)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增溫增強了土壤氮循環和流失,同時,C:N值和δ15N值的變化闡明了土壤輕碳與近期新鮮植物的碳輸入的相關性以及重碳的礦化過程。

 

該研究結果揭示出氣溫升高改變了物種的組成增加了碳的輸入,同時也增加土壤碳氮的分解作用,導致土壤有機碳氮庫沒有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地理科學和生態學雜誌Biogeosciences(2011,8:1487-1498;IF=3.59;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top6.59%)。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土壤中的氮循環氮可以通過氧化或者還原變化成各種形態:氮以動植物遺體或堆肥的形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中,含有有機態氮;這些有機態氮被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最後變成銨根離子。 化肥大多以銨鹽的形態施用。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本文評估了全球範圍內土壤微生物氮(N)循環和相關功能基因對氣溫升高的響應。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的全球生物地理學1 摘要微生物驅動了地球氮循環的大部分,但我們仍然缺乏對執行土壤氮過程的微生物豐度和組成的全球概覽。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微生物和氮循環
    氮也是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的組成部分,如DNA、蛋白質和葉綠素。儘管氮在大氣中含量豐富,但它的分子形式(N2氣體)卻不能被初級生產者獲取。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
  • 氮循環和土壤酸化
    施用大量農家肥,的確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但農家肥中所含的氮大都是有機態氮,需要微生物活動轉換為氨,氨再轉換為銨,銨根離子可以被土壤顆粒吸附保存,並隨時以一比一的比例和H+離子交換的方式,進入土壤水溶液中,被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這些形態轉換是可逆的動態生化過程,受數量和溫度、溼度的影響很大。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其中,白娥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探討了土壤和植物的氮的穩定性同位素(δ15N)在樣帶上的變化趨勢。研究發現:土壤δ15N值隨著乾旱指數(AI)的變成呈現鍾型曲線變化模式,分界值出現在AI= 0.32處(圖2)。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單細胞拉曼光譜揭示氮循環功能菌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土壤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組(朱永官團隊),在發展單細胞拉曼-15N2SIP技術用於固氮功能菌的研究上做了開拓性工作。針對土壤中的固氮菌,首次建立單細胞共振拉曼與15N2標記聯用技術,發掘出15N2相關的指示固氮菌的特徵偏移譜峰,即細胞色素c共振拉曼峰的偏移。
  • 科學網—土壤氣態氮釋放是森林氮損失重要途徑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土壤氣態氮釋放是森林氮損失重要途徑大量化肥使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人類活動釋放的活性氮大大改變了全球氮循環格局。因此,反硝化作用研究在最近20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由於空氣氮氣含量高,反硝化作用發生的時空變異大,生態系統尺度上的反硝化作用速度量化一直是個巨大挑戰。日前,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森林反硝化作用速率量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氮循環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
  • 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氮氣佔地球大氣的78%,氮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並廣泛存在於蛋白質、DNA和葉綠素中。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以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加速凍土區土壤氮轉化過程,釋放在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效氮,進而促進植被生長,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於凍土融化引起的土壤碳釋放。凍土區碳-氮交互作用成為全球變化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理解碳-氮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須先釐清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但目前仍然缺乏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的大尺度證據。
  • 是植物固持了土壤,還是土壤支撐著植物?
    植物用根把土壤「綁」在一起,然后土壤就可以被固定在一個地方,不易流失。但同時,這種做法也可以使土壤繼續為植物提供幫助,例如維持植物生長所需的完整的營養和水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土壤為植物提供了一個基礎,然後將植物固定在適當的位置。說白了,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依賴。
  • 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和碳循環相比,目前學術界對區域尺度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的認識十分匱乏。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以青藏高原凍土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基於1000 公裡的野外樣帶調查、15N同位素標記實驗、功能微生物基因豐度測定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手段,解析了青藏高原凍土氮循環的基本特徵及其關鍵調控因素。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土壤中通過氮的獲取和損失進行著反覆循環。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如圖Box 1所示,在這些不同的氮轉化過程中有著截然不同的氮通量,它們並沒有達成一個平衡的氮循環,這和論文及教材中經常描述的一樣,而最大的氮通量跟氨氣和有機氮的相互轉化有關。僅在海洋環境中,每年與氨化作用和氨同化作用有關的氮通量(8800 Tg氮/年)比海洋中氮的流失和獲得的氮通量總和(約400 Tg氮/年)高出了一個數量級。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第5章,分析了全國水稻主產區稻田土壤膠體磷含量的地帶性差異。第6章,探究了不同pH影響下稻田和菜地土壤膠體磷的分子形態及其流失機制。第7章,明確了保護性耕作與多樣化輪作對不同時期稻田土壤膠體磷儲存規律的影響。第8章,考察了降雨和施肥對水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徑流中的膠體磷流失貢獻的影響。第9~11章,評估了膠體磷在稻田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徵、田面水中的流失風險及其與磷肥輸入的關係。
  • 化學家透露:國內土壤大問題,生命元素流失嚴重
    土壤中有大問題化肥濫用我國的一位化學家分析,發現國內土壤中存在很大問題,不僅鐵元素流失嚴重,連鈣和鋅元素都流失嚴重,更想不到的是,他說土壤中的生命元素流失高達百分之五十。土壤也是有生命的,土壤中富含的各種元素孕育著植物和埋藏在土壤中動物,比如螻蟻等昆蟲,土壤失去生命後就會變成流沙土,再也無法生長莊稼了。為何會變成這樣?我個人認為,現在我們都追求畝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這對土壤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 【科學講座】莊國強: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氮循環調控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莊國強研究員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環境生物技術以及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  莊老師首先介紹了生物技術的概念: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期目標,設計改造生物體,合成所需產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廣泛應用於農業、醫藥、化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
  • 森林可降低土壤氮礦化速率
    日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森林恢復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在《農業、生態系統和環境》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