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循環

2021-01-16 玩兒金魚吧

       「新缸綜合症」、「氮循環」或者「循環水族箱」指的是氨及其轉化產物亞硝酸鹽在轉化為相對無害的硝酸鹽之前,上升到一個對水生生物非常危險的濃度的這樣一段時期。對水族新手來說一個最大的誤區就是買一個缸,放完水,3天後就放入昂貴的魚。如果你沒有「循環」過你的魚缸的話,你的魚將在之後的30天裡度過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但是去除大量的細菌,例如換掉水族箱內的砂礫,將會使一個「老」缸經歷另一次循環。使用藥物治療、換入大量含氯的新水或者水族箱的溫度發生突然和巨大的改變都會使氮循環進程回到起點。新的水族箱的氮循環從加入生命力較強的魚開始,然後就簡單的等一個月。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加入魚的那刻起,氮循環進程才真正開始(除外在空缸裡加入硝化菌營養液,從而開始氮循環的情況)。


  推薦啟動氮循環的魚只(國內俗稱闖缸魚):小的石首魚(Smaller barbs),較大的脂鯉(tetras)、鯉科魚(danios)(斑馬)和波魚屬的魚(rasboras)(清道夫)可以勉強抵擋短時間的較高濃度的氨和亞硝酸鹽,另外這些魚相當便宜,萬一發生死亡可以及時補充。Damselfish和mollies是海水缸的闖缸魚。


  一旦氮循環進程開始,在其完成前最好不要再加入其他魚只,並保持水溫在25.5~27.7攝氏度之間,因為較低的水溫會使氮循環的過程延長。闖缸魚有機會適應逐漸升高的氨和亞硝酸鹽濃度,所有的新魚一開始都不得不面對被丟入的那缸水質較差的水。同樣,也必須規則的餵養這些魚,一天一到兩次,但要適量。任何未吃掉的魚食都會使本來就差的水質變得更糟。定期的測試氨和亞硝酸鹽濃度可以讓你了解你的水族箱目前處於氮循環的哪個進程。在毒素的高峰期你的魚會顯示一些痛苦的症狀,比如呼吸急促、拒食、眼球突出、腹脹、爛鰭、極易受驚等。在氮循環進程中不建議換水。


  氨的存在不論其濃度高低對魚只來講都是有害的,亞硝酸鹽也是如此。當你的測試劑不能測出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的濃度時,你可以開始放心地放入高價的魚了。


放入闖缸魚。氨和亞硝酸鹽的濃度為0,此時水如水晶般澄清。


 

氨的濃度很快上升到一個危險的水平,硝化菌開始生長繁殖。魚只開始窘迫,拒食。


 

氨濃度達到高峰,硝化菌開始將氨轉換成亞硝酸鹽。魚只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一些魚會在這段時期內死去(一旦發現死魚立即撈除)。


 

氨全被轉化為了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濃度上升的很快,魚的狀態好轉。



亞硝酸鹽濃度達到高峰。魚只再度陷入窘迫,只有強壯的魚只個體能在這樣的水中生活較長的時間。



亞硝酸鹽濃度開始慢慢下降,氮循環的第二階段開始。魚只的狀態變得穩定。


 

由於轉換成了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濃度迅速下降。


 

氨和亞硝酸鹽都測不出了,水族箱完成了氮循環。你可以換掉30%的水,然後放入任何你想放入的魚只。





文章和圖片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乾貨:鹽水箱氮循環實用教程!
    給水箱進行氮循環可不是讓您把箱子綁在自行車上,然後帶它去兜風!不過氮循環是每個鹽水箱必經的過程,而且極為關鍵。只有在氮循環完成後我們才能往缸內添加魚類以及珊瑚。那麼什麼是氮循環呢?氮循環是指有益菌在水箱中繁殖並將有害的氨(NH3)分解為亞硝酸鹽(NO2)和硝酸根(NO3)的過程。
  • 氮循環不了,魚蝦死亡一片...
    蝦池水中的氮循環,對於將NH3有毒氣體轉化為對蝦的安全且危害較小的副產物起著重要作用。了解池塘中的氮循環將有助於您安全有效地減少池塘有毒的氮。去除池塘中的氮的最好方法是在水中形成氮循環。氮是蛋白質和原始細胞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它們在促進藻類生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池塘裡的氮量太大,會分解並產生有毒氣體NH3和NO2,對蝦和魚有害。這兩種氣體即使在較低的濃度下也會產生危害。水中的氮循環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氮被轉化為它的化學化合物。
  • 微生物和氮循環
    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固氮:這一過程將大氣中的N2轉化為NH3(氨),然後被同化為胺基酸和蛋白質。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土壤中的氮循環氮可以通過氧化或者還原變化成各種形態:氮以動植物遺體或堆肥的形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中,含有有機態氮;這些有機態氮被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最後變成銨根離子。 化肥大多以銨鹽的形態施用。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啟動海洋氮循環研究
    3月18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大氣物質沉降對海洋氮循環與初級生產過程的影響及其氣候效應」項目工作部署會在青島召開。項目責任專家、項目專家組成員、項目研究團隊參加了會議。
  • 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氮循環受人類活動(施肥)的影響,對環境質量至關重要,近年來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如在2019年3月舉行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成員國就通過了有史以來第一項關於氮的全球決議。那麼,在我國,氮循環又是怎樣影響著碳、水循環呢?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與它們根部的這種叫菌根真菌(mycorrhizas fungi)的微生物共生,而均根真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其與地球上2/3的植物物種共生。
  •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2015-02-09 20: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通威集團        瀏覽量: 6689 次 我要評論   通威改底機之改善池塘氮循環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魚類只能利用餌料中20~30%的氮,大量的氮殘留在殘餌、糞便等物質中,沉積於池底,導致養殖池塘氮循環受阻。
  • 全球氮循環
    圖 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示意圖Figure Schematic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e driven by microorganisms (Francis CA, Beman JM, Kuypers MMM.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的全球生物地理學1 摘要微生物驅動了地球氮循環的大部分,但我們仍然缺乏對執行土壤氮過程的微生物豐度和組成的全球概覽。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科學講座】莊國強: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氮循環調控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莊國強研究員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環境生物技術以及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  莊老師首先介紹了生物技術的概念: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期目標,設計改造生物體,合成所需產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廣泛應用於農業、醫藥、化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溫促使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從合成代謝反應主導轉變為分解代謝反應。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升高的氣溫均增加了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導致N2O排放增加高達227%。在高溫條件下,氮礦化、反硝化和N2O排放速率與CO2排放速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微生物氮循環過程與土壤變暖導致的微生物碳(C)代謝增強有關。相關基因豐度對高溫的響應並不總與氮循環過程的變化一致。
  • 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以青藏高原凍土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基於1000 公裡的野外樣帶調查、15N同位素標記實驗、功能微生物基因豐度測定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手段,解析了青藏高原凍土氮循環的基本特徵及其關鍵調控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凍土層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氮轉化速率顯著低於活動層土壤,這一發現並不支持基於北極凍土生態系統提出的「凍土層土壤氮釋放量大於活動層土壤」的傳統觀點。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進一步分析發現植物δ15N值、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基因(包括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以及土壤呼吸熵等隨著AI的變化都表現出AI= 0.32的分界點。由此可以推測:在乾旱區域(AI< 0.32),草地生態系統氮流失主要以氣態損失為主,並且高於植物對氮的固定量;而在半乾旱區域(AI>0.32),氮素主要被植物固定,其固定量高於氣態的損失量。
  • 汙水中的氮循環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自然界中的氮絕大部分以氮氣分子(N2)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N2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此外,大部分生物體無法利用N2進行新陳代謝。
  • 單細胞拉曼光譜揭示氮循環功能菌研究獲新進展
    此外,研究組與牛津大學教授Wei Huang合作,針對包括固氮菌在內的多種氮循環(N2、NH4、NO3)功能菌,率先發展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15N SIP聯用技術,利用SERS對微生物中含氮生物分子腺嘌呤的選擇性增強,獲得不同15N標記氮源引起的細菌腺嘌呤譜峰的顯著線性偏移,並利用SERS-15N SIP研究廈門杏林灣水體中細菌對15N2、15NH4Cl、15NO3不同氮源的選擇性代謝。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該研究有助於了解我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過程、氮循環狀態、植物氮吸收的來源,為該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該文章已被生態學領域期刊Oecologia(IF 3.011)正式在線發表(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經典的氮循環是不可能存在的,它由不同的過程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遵循組成。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形成了連接氮轉化反應的複雜網絡。事實上,在氮循環過程並未達到上述所描述的一個平衡狀態,反而是與這六個過程中截然不同的氮通量的大小有關(Bo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