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2021-01-08 生物谷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轉化過程,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土壤中通過氮的獲取和損失進行著反覆循環。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與它們根部的這種叫菌根真菌(mycorrhizas fungi)的微生物共生,而均根真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其與地球上2/3的植物物種共生。與大部分的真菌不同,AM真菌從糖中獲得能量給養,並在它們的共生體上生長,而不是在有機體的分解物上。不過,令人驚奇的是,研究人員發現,AM真菌能夠在腐爛的有機物上茁壯成長,並從中獲得大量的氮。分析結果表明,在根部真菌數量龐大,因此植物根部也存在著同樣多的氮。另外,真菌壽命比根的生命短暫的多,因此這項發現表明了在生態系統中氮循環的速度。

這項研究是由約克大學生物學系的Angela Hodge博士和Alastair Fitter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結果發布在最新一期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

由於這些真菌不能在純淨的培養皿中生長,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微生態系統,將真菌和植物根部分離,但允許它們獲得一片有機物,並用穩定的同位素追蹤氮和碳的移動。結果表明,該真菌能夠更好地利用被分解的有機物,相比於重新找到新的植物共生。

此外,降低真菌碳的供應並不會減少真菌在有機物中的生長。Hodge博士表示,很久以前他們就知道這種真菌在磷循環中承擔了重要的作用,而現在的這項研究表明其在氮循環中同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或能為開發農學新產品提供新的思路。(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PNAS doi: 10.1073/pnas.1005874107

Substantial nitrogen acquisition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rom organic material has implications for N cycling
Department of Biology, University of York, York YO10 5YW, United Kingdom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are obligate biotrophs that acquire carbon (C) solely from host plants. AM fungi can proliferate hyphae in, and acquire nitrogen (N) from, organic matter. Although they can transfer some of that N to plants,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N source for the AM fungi themselves. We grew pairs of plants with and without the AM fungus Glomus hoi in microcosms that allowed only the fungus access to a 15N/13C-labeled organic patch; in some cases, one plant was shaded to reduce C supply to the fungus. The fungal hyphae proliferated vigorously in the patch, irrespective of shading, and increased plant growth and N content; ~3% of plant N came from the patch. The extraradical mycelium of the fungus was N-rich (3–5% N) and up to 31% of fungal N came from the patch, confirming the hypothesis. The fungus acquired N as decomposition products, because hyphae were not 13C-enriched. In a second experiment, hyphae of both G. hoi and Glomus mosseae that exploited an organic material patch were also better able to colonize a new host plant, demonstrating a fungal growth response.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AM fungi can obtain substantial amounts of N from decomposing organic materials and can enhance their fitness as a result. The large biomass and high N demand of AM fungi means that they represent a global N pool equivalent in magnitude to fine roots and play a substantial and hitherto overlooked role in the nitrogen cycle.

相關焦點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在土壤生境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高相對豐度的由細菌攜帶的途徑,異化異硝酸鹽還原,其是土壤中一個很少研究的氮循環過程。最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一些微生物類群似乎是氮循環的specialists(專一)或generalists(廣泛)。例如,Deltproteobacteria具有所有的8 種氮循環途徑,而藍細菌主要編碼3種氮循環途徑。
  • 微生物和氮循環
    儘管氮在大氣中含量豐富,但它的分子形式(N2氣體)卻不能被初級生產者獲取。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固氮:這一過程將大氣中的N2轉化為NH3(氨),然後被同化為胺基酸和蛋白質。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而且氮是所有生命的重要元素,無論你研究的對象是動物、植物、微生物或環境,相信有本文氮循環的背景知識,定會讓你文章的結果和討論增色不少。人類生產的50%的食物需要依靠工業氮肥,這種氮肥的使用和豆科植物的種植幾乎使向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氮輸入量增加了一倍。因此為了預測這種氮輸入的後果,我們迫切地需要了解由微生物構成的氮轉化的基本機制。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土壤圈每年有100~160 Gg 的氮, 水圈每年有 30~180 Gg 的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氮氣或者一氧化二氮(N2O) 的形態被排放至大氣圈。植物無法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但在雷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每年約有10~40 Gg 的氮落在地表, 有5~30 Gg 的氮隨著雨水流入水域,提供植物和微生物利用。
  •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2015-02-09 20: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通威集團        瀏覽量: 6689 次 我要評論   通威改底機之改善池塘氮循環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魚類只能利用餌料中20~30%的氮,大量的氮殘留在殘餌、糞便等物質中,沉積於池底,導致養殖池塘氮循環受阻。
  • 微生物在氮轉化中的作用
    氮是生物有機體的主要組成元素,氮循環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nbsp&nbsp&nbsp1、微生物在碳循環中的作用&nbsp微生物參與碳循環的轉化,主要是通過它們對各種含碳化合物,特別是含碳無氮有機物的作用而進行,其主要是常見的發酵和氧化作用。水環境表層有氧區氧化作用,底層無氧區無氧發酵作用使含碳物質轉化為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 氮循環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一項對134篇論文中1270個觀測結果的meta分析表明,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氣溫升高都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氮的礦化率。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溫促使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從合成代謝反應主導轉變為分解代謝反應。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升高的氣溫均增加了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導致N2O排放增加高達227%。
  • 氮循環不了,魚蝦死亡一片...
    蝦池水中的氮循環,對於將NH3有毒氣體轉化為對蝦的安全且危害較小的副產物起著重要作用。了解池塘中的氮循環將有助於您安全有效地減少池塘有毒的氮。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剩餘的飼料或池塘有機物、動物屍體等如果不加以處理,將分解並產生氨氣(NH3),這是一種直接影響蝦生長和生長的有毒氣體,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去除池塘中的氮的最好方法是在水中形成氮循環。
  • 【科研新進展】(47)孫麗英教授最新科研成果在PNAS發表
    兩種病原微生物在寄主植物上的協同作用  該研究從馬鈴薯黑痣病病原菌中發現並驗證了植物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可以在兩種不同的寄主細胞中複製和穿梭,並分析了兩種病原微生物複合侵染植物寄主時產生的協同作用病毒在不同物種中的侵染複製是一個普遍現象,農業生產中80% 以上的植物病毒都是昆蟲傳播,其中很大一部分病毒既可在昆蟲細胞也可在植物細胞中複製、運動,完成其生命活動。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習居菌也是重要的植物病毒傳播介體,可引起嚴重的植物病害,如菌傳的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馬鈴薯帚頂病毒病,但目前還沒有實驗數據分析病毒在菌體內的複製狀態。
  • 汙水中的氮循環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自然界中的氮絕大部分以氮氣分子(N2)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N2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此外,大部分生物體無法利用N2進行新陳代謝。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PNAS:真菌能利用RNAi 抵禦病毒
    來自馬裡蘭大學生命科技學院生物系統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也會利用這種機制來防禦病毒的侵襲,這說明RNA幹擾在免疫方面作用的廣泛性,也為其分子機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 乾貨:鹽水箱氮循環實用教程!
    給水箱進行氮循環可不是讓您把箱子綁在自行車上,然後帶它去兜風!不過氮循環是每個鹽水箱必經的過程,而且極為關鍵。只有在氮循環完成後我們才能往缸內添加魚類以及珊瑚。那麼什麼是氮循環呢?氮循環是指有益菌在水箱中繁殖並將有害的氨(NH3)分解為亞硝酸鹽(NO2)和硝酸根(NO3)的過程。
  • PNAS|榿木在巖石風化中的新作用—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
    在該研究中,作者主要關注榿木不同的生長時期土壤中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根據榿木生長的階段將其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成熟期。對榿木生長的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形態、化學風化程度和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消耗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即使榿木經過幾十年的生長巖石風化速率和模式仍然保持相似。此外,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損耗沒有顯著變化,在榿木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土壤中的PH值也沒有顯著變化。
  • 全球氮循環
    圖 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示意圖Figure Schematic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e driven by microorganisms (Francis CA, Beman JM, Kuypers MMM.
  • 真菌在我們最喜歡的食物的製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從蘑菇,奶酪和麵包到啤酒,葡萄酒和清酒,無論我們是否知道,真菌在我們食用的食物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及其產品可以是富含蛋白質的絕佳食物來源。大多數人已經對帶有子實體的蘑菇種類(如香菇,松露和羊肚菌)熟悉。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