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中的氮循環

2020-12-01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自然界中的氮絕大部分以氮氣分子(N2)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N2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此外,大部分生物體無法利用N2進行新陳代謝。因此,N2需要被轉化為「活性」氮(如NH3-N),才能被廣大生物體所利用。將N2轉化為「活性」氮的過程稱為固氮作用,通常由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完成,此外,20世紀初發明的Haber-Bosch固氮法是一種得到了廣泛應用的化學固氮法。

得益於工業和農業的快速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同時,全球每年通過工業、農業等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大量含氮廢水,使自然水體中新增越來越多的「活性」氮,導致日漸嚴重的氮循環失衡問題。據統計,人類每年向環境中排放的氮總量約為2000多萬噸,並且這個數字隨著人口的增長在不斷攀升。更糟糕的是,大約一半的氮汙染物沒有經過處理,被直接排放至環境中。

例如,在發展中國家,超過35%的城市沒有汙水處理廠(WWTP)。即使在擁有WWTP的城市,一部分WWTP對汙水只進行初級處理,脫氮能力非常有限。這一系列問題對水體中氮循環的影響主要包括:

汙水中氮的主要形態及轉化

市政汙水通常是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和徑流汙水的集合體。市政WWTP進水中的氮主要包括NH3和有機氮。氮的循環轉化過程主要包括同化吸收、氨化、硝化、反硝化、厭氧氨氧化和固氮(圖1)。

氨氮(NH4+或NH3

氨氮的濃度在不同類型的汙水中差異非常大。在市政汙水處理廠的進水中,氨氮的濃度通常介於20 ~75 mg-N/L 。汙水中NH3的主要來源包括:

在汙水處理過程中,脫除NH3的主要方式是將其氧化為N2或NO2-。其中,後者的轉化過程是通過中間產物一氧化氮(NO)來實現的。

亞硝酸鹽(NO2-

與NH3相比,汙水中NO2- 的含量通常比較低。NO2- 的形成主要是由於NH3的氧化或NO3- 的還原。NO2- 的去除可以通過將其氧化形成硝酸根(NO3-),或者還原形成N2或NH3。其中,在將NO2-還原成N2的過程中,有中間產物NO生成。在NO被進一步還原為N2的過程中,有氧化亞氮(N2O)產生。N2O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是CO2的三百倍左右。汙水處理過程中N2O的釋放是近年來受到關注的領域之一。

硝酸鹽(NO3-

NO3-是含氮有機物氧化分解的最高價態化合物。汙水中的NO3-是由於NO2-的氧化而形成。NO3-的去除可通過將其還原為NO2-而實現。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地方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中NO3-含量在不斷升高,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土壤和地下水質量安全問題。

有機氮

汙水中的有機氮主要是蛋白質,此外還有尿素、胞壁酸、脂肪胺、尿酸和有機鹼等含氨基和不含氨基的化合物。有機氮的主要來源包括煉油、皮革、化肥、肉類加工和飼料生產等行業排放的廢水。在汙水貯存或在排水管道中停留一段時間後,氮的脫氨基反應使得有機氮轉化為氨氮(NH3),導致NH3的濃度增加。

汙水脫氮技術工藝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汙水脫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傳統的汙水處理過程中,氮被轉化為N2從而從汙水中得到脫除。脫氮的過程通過各種微生物菌群來實現,相關的微生物菌群如表1。氮的脫除是一個高耗能、且昂貴的過程。隨著城市化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以及對水質要求的不斷提升,對氮進行處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在探索汙水生物脫氮的路上不停前行,不但致力於提高氮的脫除效率,而且追求降低處理過程中的能耗、環境足跡和處理成本。

硝化/反硝化

將NH3氧化成NO3-叫硝化,將NO3-還原成N2叫反硝化。汙水中的NH3可以通過硝化和反硝化生成N2從汙水中脫除,這是最早和最流行的汙水生物脫氮技術。成功實現這個技術的前提是,汙水中存在足夠的氧氣(O2)和有機物(可以換算成化學需氧量,即COD)。

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通常需要向汙水中大量供氧,這是一個極其耗能的過程。此外,市政汙水中含有的COD常常無法滿足脫氮過程的需求,因此,需要向汙水中補充額外的COD,這進一步提高了汙水處理成本。更重要的是,由於硝化菌的生長速度緩慢,完成硝化過程需要足夠的生物量停留在水處理反應器中,所以硝化過程需要佔用的體積比非常高。

Sharon新工藝

由於傳統的硝化和反硝化脫氮工藝的高成本與高能耗,科學家們一直在持續探索新的脫氮工藝,以提高汙水生物脫氮過程的可持續性。在上世紀90年代,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報導了一個新的工藝,名字叫Sharon(Single reactor system for High activity Ammonium Removal Over Nitrite縮寫)。顧名思義,Sharon工藝是通過將NH3氧化成NO2-之後,再將NO2-還原成N2的過程,整個工藝可以在一個反應器內完成。

Sharon工藝的第一次實際應用是在荷蘭鹿特丹Dokhaven的汙水處理廠。與傳統的硝化/反硝化相比,Sharon工藝省去了將NO2-氧化為NO3-的過程。因此,它有明顯的優勢:

厭氧氨氧化(Anammox)

除Sharon工藝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另一個生物脫氮過程,即厭氧氨氧化(Anammox)。在1977年,有科學家通過熱力學計算,預言了Anammox的存在。直到1992年,這個預言得到了完全的驗證和專利保護。簡單來說,Anammox可以將NO2-作為電子受體、NH3作為電子供體,反應生成N2

Anammox的主要特點包括:

因為Anammox具有這些特點,所以Anammox工藝的起始階段耗時較長,運行Anammox工藝的反應器需要有很好的汙泥停留能力。不過,它的優勢也非常明顯,與傳統的硝化/反硝化工藝相比,Anammox的耗氧量減少60%,對COD的需求量減少100%,產泥量減少90%。

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

值得一提的是,Sharon和Anammox都是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最先報導,這是他們在執行荷蘭應用水研究項目基金(the Dutch Foundation of Applied Water Research)時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若將Sharon與Anammox進行聯用,將50%的NH4+氧化為NO2-,再將這部分NO2-與剩餘的NH4+反應生成N2,可以實現完全脫氮,這個過程稱為Sharon/Anammox。在研究早期,通常使用兩個反應器串聯來分別實現Sharon和Anammox。目前,這個過程通過在一個反應器中操作完成,例如使用顆粒汙泥或者膜生物反應器,使Sharon和Anammox分別在同一個反應器中的好氧和缺氧微環境中實現。

Sharon/Anammox工藝的優點包括:可以將耗氧量降低40%,達到節能效果;不再需要額外的COD,降低了成本;只有極小的產泥量,產生較少剩餘汙泥。

由於Sharon/Anammox工藝在提升汙水處理廠脫氮性能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近十幾年來,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於該技術的實際應用中。截至2014年,該工藝已經在超過100家WWTP得到應用,大部分在歐洲的WWTP,基於側流Sharon/Anammox的技術在北美比較受歡迎。

其他脫氮技術

在進一步嘗試將主流Sharon/Anammox應用於WWTP時,該工藝遇到了以下問題或技術瓶頸:

由於這些技術瓶頸的存在,目前,主流Sharon/Anammox只在奧地利Strass和新加坡Changi共2家WWTP得到實際應用。它的大規模應用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值得期待的是,研究人員正在嘗試或者考慮嘗試其他技術來突破這些技術瓶頸,例如:

使用NH3氧化古菌為Anammox提供NO2-:與氨氧化細菌相比,氨氧化古菌對O3和NH3有更強的親和力,因此可能有助於降低出水NH3濃度。

使用反硝化型甲烷氧化菌(Damo):Damo可以將NO3-還原為NO2-,將Damo與Anammox聯用,可能有利於穩定地為Anammox提供NO2-,從而降低工藝運行過程中對NO2-氧化菌進行抑制的要求。

基於不同電子受體的Anammox:研究發現,Anammox可以利用SO42-、錳或Fe3+作為電子受體,對NH3進行氧化,這可能意味它們有替代NO2-作為電子受體,應用於汙水脫氮的潛力。

硫酸鹽還原/自養反硝化/硝化耦合技術(SANI):這項技術首先將汙水中的硫酸鹽還原為硫離子(S2-),同時去除了COD;其次,利用硝化作用將汙水中的NH3轉化為NO3-,最後將S2-作為電子供體、NO3-作為電子受體將氮以N2的形式從汙水中脫除。該技術在含高濃度硫酸鹽的汙水中可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目前,此項技術在香港得到了成功應用。

汙水中氮的資源回收

氮本身是一種資源,例如它是氮肥和蛋白質的重要組成成分。在汙水脫氮技術得到發展與應用的同時,汙水中的氮越來越廣泛地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資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致力於開發汙水中氮資源回收技術,其中有一定潛力的方向包括肥料(氣體NH3,(NH4)2SO4,鳥糞石等)、飼料與食物蛋白。

氣體NH3:可以從含高濃度氨氮廢水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資源進行回收。目前,最受關注的NH3回收法包括通過吹脫法或電化學法從含高濃度NH3的廢水中獲得氣體NH3。

(NH4)2SO4:將氣體NH3通入硫酸溶液中,從而在較高溫度下(如70ºC)生成硫酸銨。硫酸銨可以作為農業生產中的肥料,提供硫和氮等營養物質。目前,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非常少,在荷蘭Zutphen的汙泥脫水項目中得到了成功應用。

鳥糞石:將鎂鹽投加到富含磷酸鹽和NH3的汙水中,能夠形成磷酸銨鎂沉澱物,實現汙水脫氮除磷。磷酸銨鎂水合物(英文簡稱MAP)俗稱鳥糞石,是一種可以緩慢釋放的優質肥料。在汙水處理廠的各項工藝中,鳥糞石法比較適合應用於厭氧段的溶液中。因為厭氧過程中氮被還原為氨氮,磷被釋放出細胞外,所以溶液中氨氮和磷酸根濃度較高。近年來,有許多氮、磷回收技術是基於將鳥糞石法應用於厭氧發酵液、汙泥濃縮池中。此外,基於鳥糞石法回收人體尿液中的氮、磷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飼料和食物蛋白:微生物可以將汙水中的無機氮,如NH3和NO3-,經過同化吸收後轉化為有機氮,如蛋白質。從耗能的角度來說,汙水脫氮和回收氮所消耗的能源是類似的。這項技術的潛在應用領域廣泛,例如在水產養殖廢水中形成生物絮團供魚食用、形成可食用的單細胞蛋白等。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土壤中的氮循環氮可以通過氧化或者還原變化成各種形態:氮以動植物遺體或堆肥的形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中,含有有機態氮;這些有機態氮被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最後變成銨根離子。 化肥大多以銨鹽的形態施用。
  • 氮循環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轉化過程,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土壤中通過氮的獲取和損失進行著反覆循環。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與它們根部的這種叫菌根真菌(mycorrhizas fungi)的微生物共生,而均根真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其與地球上2/3的植物物種共生。
  • 乾貨:鹽水箱氮循環實用教程!
    給水箱進行氮循環可不是讓您把箱子綁在自行車上,然後帶它去兜風!不過氮循環是每個鹽水箱必經的過程,而且極為關鍵。只有在氮循環完成後我們才能往缸內添加魚類以及珊瑚。那麼什麼是氮循環呢?氮循環是指有益菌在水箱中繁殖並將有害的氨(NH3)分解為亞硝酸鹽(NO2)和硝酸根(NO3)的過程。
  • 氮循環不了,魚蝦死亡一片...
    蝦池水中的氮循環,對於將NH3有毒氣體轉化為對蝦的安全且危害較小的副產物起著重要作用。了解池塘中的氮循環將有助於您安全有效地減少池塘有毒的氮。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剩餘的飼料或池塘有機物、動物屍體等如果不加以處理,將分解並產生氨氣(NH3),這是一種直接影響蝦生長和生長的有毒氣體,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去除池塘中的氮的最好方法是在水中形成氮循環。
  • 汙水管道生物膜大揭秘
    b) 汙水水質汙水在管道輸送的過程中,由於管道生物膜和懸浮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水質逐漸發生變化,進而改變管道生物膜的群落結構。在通風不良的管道中,隨著管道長度的增加,汙水中的溶解氧逐漸降低,管道環境逐漸向缺氧和厭氧方向發展,生物膜中產甲烷古菌和硫酸鹽還原菌的豐度逐漸升高。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一項對134篇論文中1270個觀測結果的meta分析表明,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氣溫升高都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氮的礦化率。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溫促使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從合成代謝反應主導轉變為分解代謝反應。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升高的氣溫均增加了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導致N2O排放增加高達227%。
  • 微生物和氮循環
    儘管氮在大氣中含量豐富,但它的分子形式(N2氣體)卻不能被初級生產者獲取。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固氮:這一過程將大氣中的N2轉化為NH3(氨),然後被同化為胺基酸和蛋白質。
  • 從汙水中技術氮回收——不具經濟性!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回收資源與能源日益成為當今世界汙水處理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汙水目前似乎已從昔日萬人「嫌」的廢棄物變成如今的眾人「愛」聚寶盆。更甚之,有人還提出了對汙水進行全元素回收的說辭,並將氮回收與磷回收相提並論,試圖以直接元素回收或營養物回收的方式一併將氮、磷從汙水中去除並回收,以實現汙水脫氮和營養物人工循環的雙重目標。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啟動海洋氮循環研究
    3月18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大氣物質沉降對海洋氮循環與初級生產過程的影響及其氣候效應」項目工作部署會在青島召開。項目責任專家、項目專家組成員、項目研究團隊參加了會議。
  • 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氮氣佔地球大氣的78%,氮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並廣泛存在於蛋白質、DNA和葉綠素中。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
  •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2015-02-09 20: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通威集團        瀏覽量: 6689 次 我要評論   通威改底機之改善池塘氮循環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魚類只能利用餌料中20~30%的氮,大量的氮殘留在殘餌、糞便等物質中,沉積於池底,導致養殖池塘氮循環受阻。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事實上,在氮循環過程並未達到上述所描述的一個平衡狀態,反而是與這六個過程中截然不同的氮通量的大小有關(Box 1)。它們幾乎可以在所有環境中找到,包括施肥土壤和汙水處理廠。屬於奇古菌門(Thaumarchaeota)的古菌,例如泉古菌(Nitrosopumilus maritimus),也可以通過將氨氧化成亞硝酸鹽來進行化學自養的生長。他們的發現解決了海洋中似乎罕見的氨氧化劑的長期謎團。在一些沙質和粉質粘土中奇古菌門比細菌更豐富。
  • 中國城市生活汙水脫氮技術的未來判斷
    然而,在當前提標改造的脫氮技術路線中,一些脫氮工藝存在通過碳源增加帶來藥劑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場地的增加、複雜的運營維護等諸多問題,尚不具備技術、管理與資本的可持續發展。以汙水脫氮為話題,極限脫氮是否是中國汙水處理的未來趨勢?中國特有的汙水特徵下,如何實現高排放標準下汙水脫氮的高效、穩定運行?以國際經驗看我國脫氮技術的未來方向又是什麼?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HPB技術在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中的創新與實踐
    HPB技術在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中的創新與實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及汙水收集率的提高,汙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另外,汙水處理廠還面臨著從一級B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準IV類或更高標準的任務。
  • 全球氮循環
    圖 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示意圖Figure Schematic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e driven by microorganisms (Francis CA, Beman JM, Kuypers MMM.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科學講座】莊國強: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氮循環調控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莊國強研究員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環境生物技術以及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  莊老師首先介紹了生物技術的概念: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期目標,設計改造生物體,合成所需產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廣泛應用於農業、醫藥、化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