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座】莊國強: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氮循環調控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2018年11月8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Ⅲ第170講在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如期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莊國強研究員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環境生物技術以及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

  莊老師首先介紹了生物技術的概念: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期目標,設計改造生物體,合成所需產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廣泛應用於農業、醫藥、化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

  莊老師又提到了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固氮過程曾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起了研究熱潮,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人們已經很少研究了,這是由於固氮菌需要消耗生物體的能量,很難高產。無論褒貶如何,轉基因作物都是未來的一種可能,它可以帶來高產量;而醫學生物技術最受人們關注、發展迅速。莊老師認為,人類的健康、疾病的治療、糧食的安全都是永恆的課題。

  環境汙染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它可能制約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健康相對環境有滯後效應,在一段時間後我們必須面對環境病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莊老師如是道。

  莊老師介紹到,環境生物技術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高新技術為主體,包括對傳統生物技術的強化與創新。廣義上講,凡是自然界涉及環境汙染控制的、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技術體系,均可成為環境生物技術。

  莊老師認為環境生物技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因工程技術為主導的現代汙染防治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菌構建、抗汙染型轉基因植物培育等;生物處理技術,如活性汙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在新的理論和技術背景下產生的強化生物處理技術和工藝等;利用天然(生態)處理系統進行汙染治理的技術,如氧化塘、人工溼地系統等,其特點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界的生物淨化功能。這與歷史發展是恰好相反的。

  莊老師提到目前環境生物技術還是以汙染控制與修復為主,未來將是資源化利用。從範疇看,環境生物技術還是以微生物技術研究為主。

  微生物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名詞和概念,包括所有單細胞的微小生物和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Brock Biology Microorganisms中將微生物定義為單細胞的微小組織,它和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不同,可以獨立生存與複製。

  微生物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生物治理與修復中的主導地位:微生物十分微小,故其表面積比很大,有利於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個體獨立;結構相對簡單;生長速度快,如大腸桿菌繁殖一代僅需20分鐘。莊老師認為微生物影響和支撐著其他生命形式,是生命科學的基礎。

  地球的起源是46億年,生物的起源接近40億年(日本東北大學在格陵蘭島西部伊蘇亞地區發現了37億年前生命的痕跡)。微生物經過了億萬年的進化,種類和數量巨大,擁有豐富的代謝途徑,參與大多數元素的循環。這都是環境生物技術領域需要的。

  我們是否可以理性設計高效的微生物來進行環境治理?莊老師給出現在的答案是:基本不可以,還處在trial and error階段。講座結束,同學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報告人簡介:

  莊國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和微生物的耦合代謝。科學貢獻:發現了多個氮功能菌的群體感應系統及調控機理;在土壤氮循環菌劑調控方面發現了菌劑調控的部分生態學機理。在微生物耦合代謝方面,發現在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遵從的是未排序的氧化還原過程。

講座內容簡介:

  氮汙染已成為我國水體、大氣和土壤的重要汙染源之一。作為微生物驅動的氮循環過程,理解氮循環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及調控過程,對於氮汙染的治理有著重要理論價值。本講座主要介紹微生物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細菌「通訊」和氮調控的最新研究進展。

延伸閱讀:

  「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創辦於2014年9月,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同時歡迎研究生與教職工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主辦,講座召集人為徐濤院士。該課程按照數學、物理、化學等13個專業,邀請相關科學領域的院士等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通過講述科學故事、介紹相關學科方向的科學前沿進展,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了解不同學科的科研方向與主要進展,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為他們最終選擇學科專業與專業方向提供豐富的判斷依據。

 

相關焦點

  • 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化現象,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形成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關係。在此背景下,凍土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成為近年來全球變化領域的焦點話題。然而,和碳循環相比,目前學術界對區域尺度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的認識十分匱乏。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微生物和氮循環
    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固氮:這一過程將大氣中的N2轉化為NH3(氨),然後被同化為胺基酸和蛋白質。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的全球生物地理學1 摘要微生物驅動了地球氮循環的大部分,但我們仍然缺乏對執行土壤氮過程的微生物豐度和組成的全球概覽。在土壤生境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高相對豐度的由細菌攜帶的途徑,異化異硝酸鹽還原,其是土壤中一個很少研究的氮循環過程。最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一些微生物類群似乎是氮循環的specialists(專一)或generalists(廣泛)。例如,Deltproteobacteria具有所有的8 種氮循環途徑,而藍細菌主要編碼3種氮循環途徑。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此外,我們對由氮轉化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複雜網絡和其對全球生物化學氮循環的影響進行了討論。Nitrogen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ll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main nutrient limiting life on our planet.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其可用性取決於微生物進行的多種氮轉化反應;② 氮轉化微生物在代謝上是多功能的,這使得它們的分類僅僅局限於硝化器、反硝化器和類似的類別;③ 經典的氮循環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不同的過程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遵循組成;④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形成了連接氮轉化反應的複雜網絡;⑤ 還有許多未發現的氮轉化反應是熱力學上可行的,催化這些反應的微生物以及相關的生化途徑仍待發現。
  • 植物所在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化現象,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形成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關係。在此背景下,凍土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成為近年來全球變化領域的焦點話題。然而,和碳循環相比,目前學術界對區域尺度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的認識十分匱乏。
  • 氮循環不了,魚蝦死亡一片...
    因此,水中的氮循環不僅對減輕池塘中的NH3有毒氣體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釋放出有利於陸地植物棲息地的氮氣。池塘水中的氮循環通過3個階段進行與廢水中的氮循環一樣,池塘中的氮循環在以下三個主要階段進行:階段1:NH3 - > NO2當廢物分解成NH3氣體時,池塘中的氮循環將開始。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一項對134篇論文中1270個觀測結果的meta分析表明,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氣溫升高都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氮的礦化率。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溫促使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從合成代謝反應主導轉變為分解代謝反應。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升高的氣溫均增加了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導致N2O排放增加高達227%。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土壤圈每年有100~160 Gg 的氮, 水圈每年有 30~180 Gg 的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氮氣或者一氧化二氮(N2O) 的形態被排放至大氣圈。植物無法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但在雷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每年約有10~40 Gg 的氮落在地表, 有5~30 Gg 的氮隨著雨水流入水域,提供植物和微生物利用。
  • 陳大可院士做客「院·望」系列講座 講述《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
    11月25日下午,海洋學院第二屆「院·望」系列講座第三場在線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作題為《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的學術講座,吸引了來自校內外的300位師生積極參加。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6月8日,Nature Plant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勝團隊題為Transfer Cells mediate Nitrate Uptake to Control Root Nodule Symbio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 氮循環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
  • 長春應化所舉辦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講
    應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汪勇教授、丹麥科技大學Jens Wenzel Andreasen博士和東京都立大學的Kotohiro Nomura教授於9月13日到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進行學術訪問,並做客「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第147講、148講、149講」,分別為應化所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做了題為「兩親嵌段共聚物的選擇性溶脹介孔化」、
  • 實現海洋生態安全調控,攻克可燃冰安全開採……地球科學如何助力...
    7月13日上午,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等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2期,邀請到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為大家講述他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同時本次講座也是科技部主辦的「科學之路、科普講堂」系列活動之一。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規律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病害三要素」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適合的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 土壤微生物群組
    3 土壤微生物組的前沿科學問題國際土壤微生物組學面臨的前沿科學問題可概括為4 個主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微生物組的資源與環境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組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其中包含的具體科學問題詳述如下。3.1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機制(1)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認知。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