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氮循環

2020-12-04 江蘇大學王從彥課題組

圖 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示意圖

Figure Schematic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e driven by microorganisms (Francis CA, Beman JM, Kuypers MMM. New processes and players in the nitrogen cycle: 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anaerobic and archaeal ammonia oxidation. ISME Journal, 2007, 1: 1927.; Canfield DE, Glazer AN, Falkowski PG.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earth’s nitrogen cycle. Science 2010, 330: 192196.; Coskun D, Britto DT, Shi WM, Kronzucker HJ. 2017. How plant root exudates shape the nitrogen cycle.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2: 661673.; Kuypers MMM, Marchant HK, Kartal B. 2018. The microbial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 263276).

註:Oxic,常氧環境;Suboxic,次氧化環境;DON,可溶性有機氮;NH2OH,羥胺;PON,顆粒有機氮;N2 fixation,固氮作用;Nitrification,硝化作用;Ammonia oxidation,氨氧化作用;Nitrite oxidation,亞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反硝化作用;Anammox,厭氧氨氧化作用;DNRA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硝酸鹽異化還原為氨;nifH,固氮酶(Nitrogenase)鐵蛋白(催化N2→NH4+)基因;amoA,氨單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 (催化NH4+→NO2)基因;hao,羥胺氧化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 (催化NH2+OH→NO2)基因;nxrA,亞硝酸鹽氧化還原酶(Nitrite oxidoreductase) (催化NO2→NO3)基因;narG,膜靠硝酸鹽還原酶(Membranebound Nitrate Reductase) (催化NO3→NO2)基因;napA,可溶性細胞質硝酸鹽還原酶(Periplasmicbound nitrate reductase) (催化NO3→NO2)基因;nirK,含銅離子的亞硝酸鹽還原酶(Coppercontaining nitrite reductase) (催化NO2→NO)基因;nirS,含細胞色素cd1亞硝酸鹽還原酶(Cytochrome cd1containing nitrite reductase) (催化NO2→NO)基因;norB,NO還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 (催化NO→N2O)基因;nosZ,N2O還原酶(Nitrous oxide reductase) (催化N2O→N2)基因;nrfA,異化氮還原氨(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ase) (催化NO2→NH4+)基因;hzo,厭氧氨氧化酶(Anaerobic ammonium oxidase) (催化NH4+→N2)基因。

By王從彥

相關焦點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本文評估了全球範圍內土壤微生物氮(N)循環和相關功能基因對氣溫升高的響應。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的全球生物地理學1 摘要微生物驅動了地球氮循環的大部分,但我們仍然缺乏對執行土壤氮過程的微生物豐度和組成的全球概覽。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氮循環
    在水族箱裡,氨需要有益的細菌(俗稱硝化菌)將其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也需要另外一些菌將其變成硝酸鹽。在一個新設的水族箱內並不存在這些細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讓這些菌繁殖,直到它們足以能夠處理魚兒的排洩物。  設立時間較久的缸往往已經完成了氮循環的過程。
  • 微生物和氮循環
    氮循環是構成生物系統的元素循環中最複雜的一種。這是由於N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N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以及該元素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原核生物基本上以三種獨特的過程參與生物N循環。固氮:這一過程將大氣中的N2轉化為NH3(氨),然後被同化為胺基酸和蛋白質。
  • 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19日至22日,東亞氮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致開幕詞,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致歡迎辭。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科研院所和土壤相關企業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啟動海洋氮循環研究
    3月18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大氣物質沉降對海洋氮循環與初級生產過程的影響及其氣候效應」項目工作部署會在青島召開。項目責任專家、項目專家組成員、項目研究團隊參加了會議。
  • 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氮循環受人類活動(施肥)的影響,對環境質量至關重要,近年來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如在2019年3月舉行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成員國就通過了有史以來第一項關於氮的全球決議。那麼,在我國,氮循環又是怎樣影響著碳、水循環呢?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全球現存之氮量(Gg)與循環速度 (Gg / 年)*  1 Gg = 1 千噸3. 植物無法直接利用氮植物可以固定或者釋放碳, 卻無法直接利用氮。土壤中的氮循環氮可以通過氧化或者還原變化成各種形態:氮以動植物遺體或堆肥的形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中,含有有機態氮;這些有機態氮被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最後變成銨根離子。 化肥大多以銨鹽的形態施用。
  • 乾貨:鹽水箱氮循環實用教程!
    給水箱進行氮循環可不是讓您把箱子綁在自行車上,然後帶它去兜風!不過氮循環是每個鹽水箱必經的過程,而且極為關鍵。只有在氮循環完成後我們才能往缸內添加魚類以及珊瑚。那麼什麼是氮循環呢?氮循環是指有益菌在水箱中繁殖並將有害的氨(NH3)分解為亞硝酸鹽(NO2)和硝酸根(NO3)的過程。
  • 氮循環不了,魚蝦死亡一片...
    蝦池水中的氮循環,對於將NH3有毒氣體轉化為對蝦的安全且危害較小的副產物起著重要作用。了解池塘中的氮循環將有助於您安全有效地減少池塘有毒的氮。去除池塘中的氮的最好方法是在水中形成氮循環。氮是蛋白質和原始細胞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它們在促進藻類生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池塘裡的氮量太大,會分解並產生有毒氣體NH3和NO2,對蝦和魚有害。這兩種氣體即使在較低的濃度下也會產生危害。水中的氮循環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氮被轉化為它的化學化合物。
  • 凍土氮循環及其調控因素方面取得進展
    凍土生態系統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6%,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化現象,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形成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關係。
  • PNAS:真菌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對生態環境來說很重要的真菌在這個關鍵的自然循環-氮循環中亦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與它們根部的這種叫菌根真菌(mycorrhizas fungi)的微生物共生,而均根真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其與地球上2/3的植物物種共生。
  •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
    通威改底機在改善池塘氮循環方面的作用2015-02-09 20: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通威集團        瀏覽量: 6689 次 我要評論   通威改底機之改善池塘氮循環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魚類只能利用餌料中20~30%的氮,大量的氮殘留在殘餌、糞便等物質中,沉積於池底,導致養殖池塘氮循環受阻。
  • 汙水中的氮循環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自然界中的氮絕大部分以氮氣分子(N2)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N2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此外,大部分生物體無法利用N2進行新陳代謝。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為了研究我國南方森林葉片δ15N較低是不是普遍的現象,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究組方運霆研究員和林業科學院熱帶林林業研究所合作,對海南尖峰嶺自然保護區4個典型熱帶森林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無論是原始林還是次生林,植物葉δ15N值都明顯偏負。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此外,我們對由氮轉化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複雜網絡和其對全球生物化學氮循環的影響進行了討論。Nitrogen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ll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main nutrient limiting life on our planet.
  • 升溫增強土壤氮循環和流失
    為了揭示全球變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與美國Oklahoma大學的駱亦其教授等開展了對此項目的合作研究,運用土壤分餾(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科學講座】莊國強: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氮循環調控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莊國強研究員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環境生物技術以及氮循環功能微生物的調控。  莊老師首先介紹了生物技術的概念: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期目標,設計改造生物體,合成所需產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廣泛應用於農業、醫藥、化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進一步分析發現植物δ15N值、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基因(包括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以及土壤呼吸熵等隨著AI的變化都表現出AI= 0.32的分界點。由此可以推測:在乾旱區域(AI< 0.32),草地生態系統氮流失主要以氣態損失為主,並且高於植物對氮的固定量;而在半乾旱區域(AI>0.32),氮素主要被植物固定,其固定量高於氣態的損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