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土地利用變化下土壤團聚體中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C)收支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關係 2016-06-13 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生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研究了湖北省丹江口庫區造林對團聚體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以及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關係,結果發現造林地各個團聚體中的微生物生物量高於農田和空白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中,小團聚體
-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項目
10月10日至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基金委生命學部于振良處長、項目主任趙桂玲參加了論證會。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同領域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孫建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張大勇教授、北京大學賀金生教授、樸世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曉敏研究員、李勝功研究員應邀出席會議。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深層土壤碳儲量佔土壤碳含量的一半左右,是重要的碳和氮儲存庫。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中常伴隨著氮的礦化,從而為植被生長提供氮源。碳、氮礦化間的相互關係能有效表徵土壤的氮供應能力。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森林可降低土壤氮礦化速率
日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森林恢復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在《農業、生態系統和環境》上發表。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土壤激發效應和碳固持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碳庫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之一,在全球碳循環及全球變化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外源碳輸入的改變(數量和質量)是當前全球變化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外源碳輸入土壤後一方面可刺激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激發效應),另一方面可被微生物固持形成新的土壤有機碳,從而影響土壤碳平衡過程。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2015-12-18 武漢植物園 【字體:森林恢復可通過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碳氮庫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釋放。但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對大氣溫室氣體貢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正效應、沒有顯著貢獻、也可能是負效應。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2019-08-16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據估算,全球每年氮肥投入量高達上億噸,絕大部分氮肥以銨態氮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必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氮循環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並影響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特別是全球變化的重要模型中耦合土壤微生物組,將能更加準確地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溫效應,為發展更好的減排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不同政策影響下的東北地區土地覆蓋及生態系統服務變化研究獲進展;版納植物園揭示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對生物合成納米銀的響應特徵。激發效應能夠調控土壤碳氮周轉的速度,並影響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對養分的獲取和競爭,維持生態系統各組分間的養分平衡。作為全球變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嚴重的氮沉降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激發效應。然而,目前探究野外氮沉降對激發效應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www.huaue.com 2020年5月25日 來源:天津大學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導致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人為幹擾活動改變了陸地生態系統的土壤理化性質(容重、質地、含水率和pH值)、植物和微生物特性(優勢植物種數、植被蓋度和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資源(全碳、全氮、全磷、無機氮和無機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