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東北地理所在土壤水分微波遙感估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表土壤水分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地表與大氣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換的重要邊界條件,也是地表蒸散的關鍵影響因子,對地表水循環、能量循環、生態環境和農業應用都具有意義。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純有機室溫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楊傑博士等在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艦期刊《Matter》在線發表,題為「Förster能量轉移:一種開發刺激響應性室溫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徑及其應用」。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
案例分享丨復旦大學聶明團隊在土壤碳循環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生科院聶明團隊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全球土壤有機碳庫儲量約是大氣碳庫的三倍,因此通過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CO2對大氣CO2濃度有著重要的影響,進而改變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強度受到溫度的調控,其對溫度的敏感性被認為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態勢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陸地氣候預測模型的關鍵假設與重要參數。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春暖花開,鄭大的科研項目也開始百花齊放。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壤碳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氮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磷轉化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碳、氮、磷轉化的微生物關聯機制及其微生物組特徵;土壤中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微生物耦合循環機理;土壤關鍵元素微生物過程的生態計量化學特徵及規律。(2)土壤關鍵過程的微生物生理驅動機制。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環的重要驅動者,一方面微生物通過分解土壤有機質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後其殘留物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三個團隊通力合作,設計併合成了具有特殊的電子供體構型的氟、氮共摻雜碳點,表現出更優異的雙光子以及獨特的三光子和四光子激發的上轉換螢光、紫外-可見-近紅外全範圍響應等特性,具有更低的HOMO-LUMO能級差,而且呈現出大為增強的非線性光學性質,這項研究有望推動碳點進一步適用於醫學上的腫瘤成像與癌症早期診斷。
-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土壤學報》 作者:李 娜,盛 明,尤孟陽,韓曉增 2019/7/2 15:56:24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
-
低碳烷烴活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孫予罕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鄧宇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新的科研成果,在可見光催化低碳鏈烷烴C(sp3)–H鍵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第一作者為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Gabriele Laudadio,Timothy Noel為通訊作者。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