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變化下土壤團聚體中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科學網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C)收支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農田向人工造林地的轉變能大幅增加土壤中有機C的儲存,減緩溫室效應。然而,隨著人工造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和有機C的固持,N素的限制作用越來越突出。未施肥土壤中90%以上的N以有機形態存在,因而土壤有機質中N的釋放通常決定著生態系統中N的有效性。然而,在造林系統中,土壤有機N的周轉狀況如何,土壤有機質中N素的供應能否滿足造林下C固持增加的需求,這些問題仍不十分清楚。因而對土地利用變化下有機氮周轉狀況進行研究對於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C的收支平衡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學科組博士後馮嬌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測定土壤團聚體中N含量、δ15N同位素以及酶活性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全N的儲量,增加土壤N水解酶活性,但是卻降低穩定態N佔全N的比例以及土壤δ15N值。土壤全N儲量與土壤有機C儲量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類似地,土壤N水解酶活性與C水解酶活性也呈顯著的正相關。總體上,研究結果表明,造林地N對C固持的限制能通過以下途徑得以緩解:包括1)增加土壤N水解酶活性;2)降低穩定態N佔全N的比例;3)維持穩定的C:N酶計量比例;造成整體上N和C循環的緊密耦合(如圖)。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1470557, 31770563, 31700461)和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B(XDB15010200)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Stimulation of nitrogen-hydrolyzing enzymes in soil aggregates mitigates nitrogen constraint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in subtropical China 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丹江口庫區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土壤N循環的途徑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深遠影響。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
  • 單細胞拉曼光譜揭示氮循環功能菌研究獲新進展
    然而,微生物種類和功能豐富多樣,超過99%的環境菌目前無法實現純培養,因而對環境中固氮菌功能和活性的認識仍非常不足。環境微生物的不可純培養性,帶來了方法學上的挑戰。從單細胞水平上研究環境微生物可克服純培養或富集培養的限制,實現在環境介質下的原位研究。拉曼光譜(包括SERS、常規和共振拉曼)可在單細胞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無損檢測,並提供微生物組成的指紋圖譜。
  • 森林可降低土壤氮礦化速率
    日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森林恢復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在《農業、生態系統和環境》上發表。
  • 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氮氣佔地球大氣的78%,氮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並廣泛存在於蛋白質、DNA和葉綠素中。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徐建明教授團隊對氣溫升高下全球陸地系統中土壤氮循環及相關功能性基因的響應變化進行了研究。一項對134篇論文中1270個觀測結果的meta分析表明,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氣溫升高都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氮的礦化率。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溫促使微生物介導的氮循環過程從合成代謝反應主導轉變為分解代謝反應。無論是否有植物生長,升高的氣溫均增加了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導致N2O排放增加高達227%。
  • 土壤中的氮循環
    地球上的氮分布在土壤圈裡,以土壤有機物存在的氮共有 300,000 Gg,  以無機物存在的氮有 160,000 Gg;在根瘤菌等固氮菌作用下,每年大氣圈中的氮約有 140 Gg 受到固定。土壤中的氮循環氮可以通過氧化或者還原變化成各種形態:氮以動植物遺體或堆肥的形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中,含有有機態氮;這些有機態氮被微生物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最後變成銨根離子。 化肥大多以銨鹽的形態施用。
  • SEL|蚯蚓在長期免耕土壤中促進了根系來源碳向土壤大團聚體的累積
    導 讀 本研究通過13CO2標記示蹤控制試驗,研究了長期不同耕作措施農田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團聚體含量和根系來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土壤筆記-摘要翻譯」在乾旱半乾旱環境中土壤團聚體分級與影響...
    評估了初級土壤組分(即砂粒、粉粒和黏粒)與二級土壤組分(團聚體)對風蝕的敏感性。2. 確認了兩個粒度值53μm與300μm可作為團聚體分級的臨界值。3. 微團聚體組分和大團聚體組分與侵蝕速率成反比關係。4. 檢測到粒度範圍75-150μm是最易侵蝕的土壤組分。5. 粉粒與黏粒在微團聚體和大團聚體組分中佔優勢,而在中等團聚體中則以砂粒為主。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戰略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從理論探索到模擬應用、從典型縣區到流域的多尺度綜合研究,在森林景觀動態模擬、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1、構建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綜合模擬框架。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據估算,全球每年氮肥投入量高達上億噸,絕大部分氮肥以銨態氮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必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氮循環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並影響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特別是全球變化的重要模型中耦合土壤微生物組,將能更加準確地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溫效應,為發展更好的減排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Horwath團隊合作在土壤有機質礦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加強了學科組的科研成果產出,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土壤學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和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上。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於建光等研究指出,黏粒含量較高的土壤接種蚯蚓後,即使大團聚體被完全破壞,經過1個月培養後,大團聚體和團聚體平均重量直徑也能顯著增加。李彥霈等研究發現,由於蚯蚓糞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且能夠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因而對增強土壤持水能力具有促進作用。朱玲研究表明,蚯蚓能將微團聚體和黏砂粒粘結為大團聚體;並且對蚯蚓糞的穩定性分析表明,可增加總的水穩性團聚體含量。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土壤酸化的研究進展
    土壤酸化研究進展 土壤複合體接收瞭然而在溫暖多雨氣候條件下,需要認識到土壤的成土形成過程和發育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自身發生的一個緩慢自然酸化過程,而土壤酸化速率在酸沉降情況下,加速了酸化過程(戎秋濤等,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