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筆記-摘要翻譯」在乾旱半乾旱環境中土壤團聚體分級與影響...

2021-01-11 土壤傳

野外可攜式風洞

要點:

1. 評估了初級土壤組分(即砂粒、粉粒和黏粒)與二級土壤組分(團聚體)對風蝕的敏感性。

2. 確認了兩個粒度值53μm與300μm可作為團聚體分級的臨界值。

3. 微團聚體組分和大團聚體組分與侵蝕速率成反比關係。

4. 檢測到粒度範圍75-150μm是最易侵蝕的土壤組分。

5. 粉粒與黏粒在微團聚體和大團聚體組分中佔優勢,而在中等團聚體中則以砂粒為主。

摘要:土壤粒度分布(PSD)在風蝕研究和泥沙輸移模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有研究很少關注在自然條件下不同土壤組分對風蝕的敏感性問題。本研究旨在使用可攜式風洞裝置測量乾旱半乾旱地區60個非擾動土壤的原位風蝕速率。初級(即黏粒、粉粒和砂粒)和16種二級(團聚體)土壤顆粒粒度等級的作用於風蝕速率有關。此外,土壤主要組分(即微團聚體,中等團聚體和大團聚體)之間臨界值得以確定。研究結果表明,黏粒與粉粒組分及表層的巖石碎屑組分與風蝕速率成反比,呈冪函數關係;而砂粒組分呈正比例的指數關係。微團聚體、中等團聚體和大團聚體的粒度範圍分別為<53μm、53-300μm和>300μm。風蝕速率與中等團聚體組分呈正比關係,而與微團聚體組分和大團聚體組分呈反比關係。此外,75-150μm這一較窄土壤粒度範圍的組分被檢測為最易侵蝕的土壤組分。初級土壤顆粒在主要的團聚體組分中的分布存在差異,因而在中等團聚體中,砂粒佔優勢;在微團聚體和大團聚體中,粉粒,尤其是黏粒佔優勢。研究結論:與細小的初級顆粒(黏粒)相關的土壤大團聚體(>300μm)的存在可以顯著降低風蝕速率,而不是含有較少團聚體的沙質土壤。

關鍵詞:團聚體分級;可蝕性組分;粒度分布;風洞

圖11. 16個粒度區間團聚體的質量百分比與初級顆粒組分(即黏粒、粉粒和砂粒)之間的相關性

原文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6119305671

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19.113936

Thefractionation of soil aggregat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particles influencingwind erosion rates in arid to semiarid environments

Highlights:

1. Thesuscepti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il fractions to wind erosion wasassessed.

2. The boundariesof 53μm and 300μm were recognized for aggregates fractionation.

3. Erosion rate was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micro- and macro-aggregate fractions.

4. The size rangeof 75–150μm was detected as the most erodible soil fraction.

5. Silt and clayprevailed in micro and macro fractions, whereas sand in meso-aggregates.

Abstract: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ind erosionstudie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focusing on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to wind erosion under naturalcondition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measure in-situ wind erosion ratesusing a portable wind tunnel facility on 60 undisturbed soils of arid tosemiarid regions. The effects of primary (i.e. clay, silt, and sand particles)and 16 secondary (aggregate) size classes were attributed to wind erosionrates. Moreove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ajor fractions of the soils (i.e.micro-aggregates, meso-aggregates and macro-aggregates) were determined. Theresult showed that clay and silt particles and also surface rock fragment were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wind erosion rates as power functions, whereas sandcontent showed a positiv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The size ranges of<53μm, 53–300μm and >300μm were distinguished for themicro-aggregates, meso-aggregates, and macro-aggregates, respectively. Themeso-aggregate fraction was proportional and the micro-aggregate andmacro-aggregate fractions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wind erosion rates.Furthermore, a narrower size range of 75–150μm was detected as the most erodiblesoil fra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imary particles in the major aggregatefractions was different, so that in the meso-aggregates, sand particles and inthe micro-aggregates and macro-aggregates, silt and especially clay particlespredomina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ce of macro-aggregates(>300μm) associated with fine primary particles (clay) can significantlyreduce wind erosion rate rather than the sandy soils containing weakeraggregates.

Keywords:Aggregate fractionation; Erodible fract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indtunnel

土壤傳,告訴你不一樣的土壤故事。

土壤,最普通但又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承載希望、延續文明。關注土壤,重新發現土壤對人、生物、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投稿請聯繫:liuliang171@qq.com;mfnxnky@126.com。當然,如果您有什麼建議或意見,歡迎隨時@我們,或直接在公共號留言,我們會及時回復您。謝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SEL|蚯蚓在長期免耕土壤中促進了根系來源碳向土壤大團聚體的累積
    導 讀 本研究通過13CO2標記示蹤控制試驗,研究了長期不同耕作措施農田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團聚體含量和根系來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該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國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進展(Progress in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China)》)說,1994年至2008年間,中國的半乾旱地區比1948年至1962年間增長了33%。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
  • 【ISME J】土壤中硝化細菌群落的組成和活性對溫度和CO2的升高不敏感,但受乾旱的影響較大
    由於人類活動,土壤生態系統目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微生物催化大多數土壤氮的轉化過程,在調解大氣、植物和土壤之間的氮交換中起著中心作用。因此,了解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對於預測未來陸地氮循環,包括其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和氣候-碳反饋至關重要。然而,我們對特定微生物類群在陸地環境響應氣候變化中調節氮變化的相對作用的理解仍然不完整。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農產品專題報告:天氣與土壤溼度監測-南美乾旱問題延續
    氣溫與降雨監測:南美乾旱延續,東南亞降水充沛  南美:巴西方面,降水環比存在改善預期,但1月中旬前,日均降水低於近10年均值。阿根廷方面,降水環比趨升,但本周乾旱問題仍比較嚴峻。  東南亞:降水充沛,利好2021年棕櫚油增產。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乾旱卻是發生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對全球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塔的地下部分則可以獲取土壤含水量、溫度、熱通量等與乾旱直接相關的信息。許多試驗站點還種有農作物,以直接觀測它們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下對乾旱的反應。  在觀測數據的支持下,各項課題均取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緯度乾濕變化及地表強化增溫特徵,發現全球陸地大部分地區呈變幹趨勢,且不同空間尺度乾濕變化的趨勢也不相同。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
  • 不同類型的土壤特點解析,如何因地制宜改良土壤?
    比如磷元素最適宜的吸收範圍是中性環境,酸性過大的時候會和過量的鋁元素形成沉澱而根系無法吸收;在鹼性過強的土壤環境下,土壤中的鈣等離子則容易形成碳酸鹽沉澱而失去有效性。 植物正常生長,往往都需要土壤中的根系共生菌協助礦物元素進行分解運輸和吸收,這些共生菌對土壤酸鹼性變化較為敏感,酸鹼性失調會導致植物根系的共生微生物菌落的穩定性遭到破壞,繼而造成根系吸收能力降低。
  • 農田氣候觀測站解決農田土壤水分和農田乾旱的基礎監測工作
    農田氣候環境監測、農田土壤水分監測和農田乾旱監測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監測工作,對農田氣候、土壤水分和乾旱的監測可以為農作物的合理生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生產參考,通過監測農場氣候,我們可以知道農場氣候適合種植什麼作物。
  • 聯合國報告:在偏遠半乾旱地區種麻瘋樹有前景
    新華網羅馬7月22日電(記者 王昀加)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農業發展基金22日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說,種植麻風樹作為生物燃料的原料,可使發展中國家半乾旱地區的貧困農民獲益,但目前需要改良麻風樹的品種。報告說,相比玉米等其他生物燃料作物,麻風樹不能提供食物,但可以種植在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半乾旱地區退化土壤中,它的根可以深入到土壤深處汲取水分,並能發揮穩固土壤的作用。
  • 什麼是土壤障礙層?土體構型與土壤障礙層對農業的影響
    那麼,土壤中除了犁底層還有哪些影響作物生長的土層呢?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和思考一下土壤障礙層這個話題。1、土體構型與土壤發生層土體構型是指各土壤發生層有規律的組合、... 什麼是土壤障礙層?
  • 幾種典型的土壤障礙
    酸性土壤反映的一種土壤酸鹼狀態,是指pH小於7的土壤,而土壤酸化指土壤中氫離子增加或土壤酸度由低變高的過程。除成土母質風化產生的鹽基成分淋失、土壤微生物代謝產生有機酸等是導致土壤酸化的天然因素外,當前生產過程中氮肥的過量施用與大水漫灌等是加劇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因素,由於過量施用銨態氮肥到土壤中,轉化硝態氮過程中產生H+,而伴隨硝態氮的淋洗,H+與土壤膠體吸附能力高於鈣鎂離子,故鈣鎂等鹽基離子將會伴隨著硝酸根淋洗,使H+在土壤表層積累;其他一些措施如作物殘茬沒有還田和缺乏有機肥施用等會加劇酸化過程。
  • 東北地理所等發現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的土壤團聚...
    礦質土壤中的碳、氮約佔陸地生物圈的75%、90%,在維持全球碳氮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同研究地點間樹種、樹木大小、土壤基質以及地理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結論不一致,阻礙不同林型對土地退化和發展影響的評估。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適應技術和對策》與《氣候變化對我國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的影響與適應對策》評估報告。,開發了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祁連山的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發現乾旱半乾旱區陸面水分輸送和循環的新規律;揭示了乾旱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新特徵;開發了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壟溝栽培、適宜播期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技術。
  • 土地利用變化下土壤團聚體中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C)收支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