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孫楠 倪永強

  雖然沒有暴雨那般猛烈,也不能像狂風一樣瞬間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但在各種氣象災害中,乾旱卻是發生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對全球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我國是全球乾旱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遇到大旱之年,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歸因於旱災。乾旱災害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樣一種沉默而影響深遠的災害,氣象科技工作者站了出來,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由此啟動。

  2015年5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乾旱研究專家聚集在甘肅蘭州,研討項目啟動前的準備工作。這一項目就是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的第一階段:我國北方乾旱致災過程及機理研究。在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為組長的專家指導組指導下,項目確立了七大課題,研究內容既包括乾旱預測技術、致災過程和機理,又涵蓋了數值模式和數據融合技術,以及農業乾旱風險、乾旱信息集成共享平臺等,從基礎理論一直延伸到實際應用。

  由此,來自全國科研、高校、氣象業務部門的科研力量,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系統性的乾旱氣象科學試驗研究,揭示我國北方乾旱災害發生發展的新特徵和動力學機制,認識大氣、水、生物等圈層間乾旱形成和影響的互饋機制,揭示大氣乾旱導致農業、水文乾旱的致災機理和過程特徵,發展以數值模式(區域氣候模式、陸面模式等)為核心的乾旱災害監測、預測、預警技術,提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北方農業乾旱災害風險預估與對策,建立我國北方乾旱監測預警評估服務系統和共享信息平臺。

  如此廣泛的研究內容,自然少不了試驗的支撐。研究者配套設計了五項外場試驗,為研究提供數據保障。包括乾旱陸面過程及大氣邊界層特徵綜合觀測試驗、乾旱災害致災過程及機理綜合觀測試驗、降水過程特徵對乾旱持續和解除影響綜合觀測試驗、乾旱指標區域適應性綜合觀測試驗、乾旱形成與區域水分循環過程綜合觀測試驗。

  七大課題、五項試驗陸續啟動,研究人員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打開乾旱科學研究計劃外場綜合試驗布局圖,可以看到劃定的試驗點連成一個V字型,覆蓋了西至新疆、東到遼寧的我國北方廣袤大地。而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當時的布局已經很大程度上變為了現實。在定西、慶陽、平涼、武威、張掖……一座座為試驗特別定製的觀測塔已經高高豎立起來。觀測塔上部分分為5個獨立的層級,每層均可以觀測風向、風速、溫溼度和二氧化碳/水通量等要素,以此了解從地面到空中大氣的變化情況。塔的地下部分則可以獲取土壤含水量、溫度、熱通量等與乾旱直接相關的信息。許多試驗站點還種有農作物,以直接觀測它們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下對乾旱的反應。

  在觀測數據的支持下,各項課題均取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緯度乾濕變化及地表強化增溫特徵,發現全球陸地大部分地區呈變幹趨勢,且不同空間尺度乾濕變化的趨勢也不相同。在半球尺度上,東半球明顯變幹,而西半球反之,變幹現象始於高緯度區域,逐漸向低緯擴張。具體到我國,研究人員發現土壤乾旱能夠引起土壤-植被-大氣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異常,對我國北方的生態環境和天氣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1951年至2008年,我國北方地區土壤乾旱呈現東部變幹、西部變溼的鮮明的空間特徵。而且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乾旱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的乾旱區。

  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降水不多,但乾旱區降水再循環率高於其他地區,平均再循環率在中蒙、中亞和北非乾旱區分別為11%、22%和26%。這說明在乾旱地區,降水落下後迅速蒸發還原為氣體,並再次轉化為降水。

  農業如何應對乾旱,是研究涉及的重大實踐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從拔節期開始,玉米植株對水分需求迫切,乾旱易造成玉米營養器官發育不良、植株矮小、葉片早衰,各項生育期相關指標均顯著低於正常灌水處理;抽雄—乳熟期,乾旱導致玉米果穗發育不良、籽粒不飽滿、穗小粒少,並影響植株內部的乾物質分配,穗重所佔比例明顯低於正常灌水處理,導致成熟期產量大幅度下降。綜合考慮乾旱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標、承災體(土壤有效持水量、有效灌溉面積、乾燥度、河流水系)脆弱性指標等,研究人員構建了我國北方春玉米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確定了綜合風險指數。在我國春玉米種植區,內蒙古中西部、寧夏、甘肅河西地區及新疆大部乾旱災害風險較高,黑龍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和遼寧北部風險較低。

  在這一年裡,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區域的氣候模式系統(NW-RCM.0)也初步建立起來。針對乾旱區陸面過程特點,研究人員改進了陸面過程模式,改進後的模式對乾旱半乾旱區的降水預報偏多現象有所改善。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9月22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乾旱所)在這徵程中無疑是一頭領頭羊,攻堅的都是「急難險重」的乾旱問題。  近年來,乾旱所確立了「乾旱形成機理與乾旱監測預測技術」「乾旱陸-氣相互作用及區域數值模式發展」和「乾旱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三個學科方向,圍繞「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和「西北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發展」兩大科技攻關任務,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並推廣應用。
  • 楊學祥:氣象乾旱和構造乾旱
    正在焦急等待久旱甘霖的中國北方農民們或許很難想像,這場席捲中國北方的旱災,竟和「拉尼娜」這個鮮為人知的名詞有著莫大的關係。「當前中國北方缺水的直接原因在於,冬季影響我國降雨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偏弱並異常偏東,無法為中國帶來足夠的暖溼氣流。」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鄭國光 (原載《求是》雜誌2009年第23期)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在此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全球極端氣象災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和我國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
  • 科學認識乾旱和應對南方極端氣候的建議
    科學認識乾旱形成的原因目前,每當乾旱來臨時,有許多人盲目地抱怨,說乾旱是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例如近年來南方乾旱與建設三峽大壩有關等觀點。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或者改變區域生態環境,可能影響氣候變化和降水變化,但這並不是影響氣候變化和降水變化的直接關鍵因素。
  • 乾旱是怎樣形成的——專家詳解氣象乾旱成因及發展趨勢
    10月10日的氣象乾旱指標監測顯示,全省共有97縣市出現氣象乾旱。 省氣象局相關專家表示,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穩定、北方冷空氣勢力弱以及颱風位置偏東是造成當前湖南乾旱的主要原因,未來旱情將有所緩解。 現狀:97縣市出現氣象乾旱,32縣市達到特旱標準 湖南的雨季在7月15日正式結束,自那以後,高溫少雨成為常態。
  • 江西34縣市區出現中度以上氣象乾旱
    來源標題:江西34縣市區出現中度以上氣象乾旱 中新社南昌11月11日電 (袁汝晶)連日來,位於長江中下遊的中國中部省份江西持續高唱「晴歌」。
  • 中國北方地區乾旱持續 局地弱降雪難緩旱情
    中新網1月28日電 當雨雪冰凍天氣肆虐中國南方之時,中國北方地區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乾旱,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蘇等冬小麥主產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北京也3月多沒有有效降水。據預測,今後一段時期,這些地區氣象乾旱仍將持續發展,出現冬春連旱的可能性較大,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可低估。
  • 「超級乾旱」,要來了嗎?
    斯洛伐克水文氣象研究所的專家表示,儘管相似的乾旱狀況以前發生過,但是乾旱狀況顯然正在逐年惡化!義大利歐洲戰「疫」四大國之一的義大利,也深受乾旱之擾。當地氣象部門表示,嚴重乾旱正自北向南影響義大利全境。據介紹,當前,義大利遭受的乾旱是60年來最為嚴重的。在義大利北部地區,降水量自2月以來,比同期下降了61%。乾旱導致義大利河流湖泊水位顯著下降。
  • 張正斌:解決中國乾旱缺水問題和發展區域現代農業方略探討
    這些都成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全民健康,解決三農問題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隱患。    中國有1/2的國土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這些地區基本都是比較平坦的,也可以叫做『西北平原』,但由於周邊有高山,遠離海洋,因此,這裡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基本都是沙漠、戈壁、草原和貧瘠低產的農田。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網站為阿富汗應對乾旱提供支持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毅報導 自2018年9月以來,中國氣象局持續推進落實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提出的關於「中方願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承諾的相關工作。
  • 乾旱=旱災?你out了!
    地球缺水也一樣如此,輕則影響農業生產,造成糧食欠收;重則造成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加劇、沙塵暴頻發等諸多生態和環境方面的不利影響,最終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乾旱通常指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氣候現象,一般是長期的現象,乾旱從古至今都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
  • ...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預計未來一個月降水仍偏少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4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江南、華南氣象乾旱持續發展,預計12月上述區域降水偏少二到五成。10月中旬以來,江南、華南氣象乾旱開始露頭並逐漸發展。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最大乾旱面積發生在11月19日,中度及以上氣象乾旱面積達46.8萬平方公裡。其中,重旱4.7萬平方公裡,特旱0.5萬平方公裡。
  •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已顯現 嚴重影響我國生態安全
    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攝據悉,該綠皮書由中國社科院、國家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以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7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時期高出約1.1℃,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非厄爾尼諾年份。冰凍圈不斷收縮,海平面加速上升,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系統的不利影響正在加劇。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未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將加劇。如果不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局地溫度比20世紀後期再升高2攝氏度或更高,將會減少熱帶和溫帶地區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產量,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許多乾旱亞熱帶區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將顯著減少。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中國氣象網訊  2.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  氣候變化促使地表溫度升高,從而導致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升,加速了土壤有機質和氮的流失,造成土壤退化、侵蝕、鹽漬化的現象時有發生,削弱了農業生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區域熱量條件的改變影響著全球水循環過程,改變了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格局,增加了洪澇、乾旱等降水極端事件的發生。
  • 中東部大部雨雪稀少 華南氣象乾旱持續
    中東部大部降水稀少,華南大部未來幾天依然缺乏有效降水,氣象乾旱還將持續或發展,廣西、廣東、福建還要警惕森林火災的發生。氣溫方面,今天南方多地氣溫繼續「下探」,上海、杭州、貴陽等省會級城市迎今年下半年來最冷清晨。  昨天,貴州多地今冬第一場雪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