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孫楠 倪永強
雖然沒有暴雨那般猛烈,也不能像狂風一樣瞬間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但在各種氣象災害中,乾旱卻是發生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對全球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我國是全球乾旱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遇到大旱之年,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歸因於旱災。乾旱災害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樣一種沉默而影響深遠的災害,氣象科技工作者站了出來,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由此啟動。
2015年5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乾旱研究專家聚集在甘肅蘭州,研討項目啟動前的準備工作。這一項目就是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的第一階段:我國北方乾旱致災過程及機理研究。在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為組長的專家指導組指導下,項目確立了七大課題,研究內容既包括乾旱預測技術、致災過程和機理,又涵蓋了數值模式和數據融合技術,以及農業乾旱風險、乾旱信息集成共享平臺等,從基礎理論一直延伸到實際應用。
由此,來自全國科研、高校、氣象業務部門的科研力量,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系統性的乾旱氣象科學試驗研究,揭示我國北方乾旱災害發生發展的新特徵和動力學機制,認識大氣、水、生物等圈層間乾旱形成和影響的互饋機制,揭示大氣乾旱導致農業、水文乾旱的致災機理和過程特徵,發展以數值模式(區域氣候模式、陸面模式等)為核心的乾旱災害監測、預測、預警技術,提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北方農業乾旱災害風險預估與對策,建立我國北方乾旱監測預警評估服務系統和共享信息平臺。
如此廣泛的研究內容,自然少不了試驗的支撐。研究者配套設計了五項外場試驗,為研究提供數據保障。包括乾旱陸面過程及大氣邊界層特徵綜合觀測試驗、乾旱災害致災過程及機理綜合觀測試驗、降水過程特徵對乾旱持續和解除影響綜合觀測試驗、乾旱指標區域適應性綜合觀測試驗、乾旱形成與區域水分循環過程綜合觀測試驗。
七大課題、五項試驗陸續啟動,研究人員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打開乾旱科學研究計劃外場綜合試驗布局圖,可以看到劃定的試驗點連成一個V字型,覆蓋了西至新疆、東到遼寧的我國北方廣袤大地。而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當時的布局已經很大程度上變為了現實。在定西、慶陽、平涼、武威、張掖……一座座為試驗特別定製的觀測塔已經高高豎立起來。觀測塔上部分分為5個獨立的層級,每層均可以觀測風向、風速、溫溼度和二氧化碳/水通量等要素,以此了解從地面到空中大氣的變化情況。塔的地下部分則可以獲取土壤含水量、溫度、熱通量等與乾旱直接相關的信息。許多試驗站點還種有農作物,以直接觀測它們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下對乾旱的反應。
在觀測數據的支持下,各項課題均取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緯度乾濕變化及地表強化增溫特徵,發現全球陸地大部分地區呈變幹趨勢,且不同空間尺度乾濕變化的趨勢也不相同。在半球尺度上,東半球明顯變幹,而西半球反之,變幹現象始於高緯度區域,逐漸向低緯擴張。具體到我國,研究人員發現土壤乾旱能夠引起土壤-植被-大氣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異常,對我國北方的生態環境和天氣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1951年至2008年,我國北方地區土壤乾旱呈現東部變幹、西部變溼的鮮明的空間特徵。而且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乾旱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的乾旱區。
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降水不多,但乾旱區降水再循環率高於其他地區,平均再循環率在中蒙、中亞和北非乾旱區分別為11%、22%和26%。這說明在乾旱地區,降水落下後迅速蒸發還原為氣體,並再次轉化為降水。
農業如何應對乾旱,是研究涉及的重大實踐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從拔節期開始,玉米植株對水分需求迫切,乾旱易造成玉米營養器官發育不良、植株矮小、葉片早衰,各項生育期相關指標均顯著低於正常灌水處理;抽雄—乳熟期,乾旱導致玉米果穗發育不良、籽粒不飽滿、穗小粒少,並影響植株內部的乾物質分配,穗重所佔比例明顯低於正常灌水處理,導致成熟期產量大幅度下降。綜合考慮乾旱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標、承災體(土壤有效持水量、有效灌溉面積、乾燥度、河流水系)脆弱性指標等,研究人員構建了我國北方春玉米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確定了綜合風險指數。在我國春玉米種植區,內蒙古中西部、寧夏、甘肅河西地區及新疆大部乾旱災害風險較高,黑龍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和遼寧北部風險較低。
在這一年裡,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區域的氣候模式系統(NW-RCM.0)也初步建立起來。針對乾旱區陸面過程特點,研究人員改進了陸面過程模式,改進後的模式對乾旱半乾旱區的降水預報偏多現象有所改善。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9月22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